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视力问题=电子产品的问题。
事实上!近视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而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工作负荷过重+户外暴露时间过少。
突然发现是不是电子产品没有太大关系!就算不用电子产品,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也有可能导致近视哦。
平时很爱护用眼,怎么会近视?
不得不说,遗传是不能忽视的!
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小孩,相比父母没有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要高2-8倍。特别是高度近视,遗传所占的比例就更高。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当父母双方都有近视的时候,遗传条件已经不好了,再不注意用眼的话,可能还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已经形成了近视。
图片来源:123RF
哪些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眼睛?
近距离过度劳累
视近距离过近(比如:看书时眼睛距离书本的距离)小于20厘米以及单次近距离工作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都容易导致近视的发生。
正确操作:
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持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都是大忌。
保持30厘米以上的用眼姿势,每隔20分钟,休息并让眼睛舒缓一下。
缺少户外运动
除了这些不好的用眼习惯,也有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比起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对近视的影响好像更大——户外的活动时间越短,近视的发病率越高。
很多人认为户外活动就是要进行体育锻炼,其实不是的。
正确操作:
户外运动是指一定要在白天,去能够接受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去活动(室内打羽毛球或者晚上夜跑不算哦)。
在户外的自然光条件下,不管干什么,甚至看书、写作业,都能一定程度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
学龄前儿童每天户外时间不低于3小时,中小学儿童每天户外时间不低于2小时。虽然背后的保护机制还没有研究透彻,但是多进行户外活动肯定没错。
图片来源:123RF
弱光伤害
光线不足的环境下阅读或使用电脑手机,眼睛会更容易疲劳,影响短期视力。
很多人睡前喜欢摸黑看手机,其实会让眼睛承受很大的压力伤害,很可能会加重近视度数,还会增加患上青光眼的风险。
图片来源:123RF
正确操作:
在充足的光源下用眼,开灯学习、开灯玩手机; 写作业的时候除了打开房间的照明灯,还建议打开桌上的台灯。
用眼姿势不正确
躺着看书、走路看书、坐车看书都是不对的!
一方面这些姿势无法保证用眼的距离,另一方面抖动的文字和图像会加重视疲劳。
正确操作:
要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纠正不良的习惯。
除此之外,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也很重要,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同时均衡膳食,补充鱼、奶、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以及蔬果等富含维生素和叶黄素的食物。
这些年,为了保护视力踩过的坑
还有人在后台问:
“蓝光眼镜有用吗?”
“近视了要咋个办呀?”
晓得的,为了给咱娃预防近视,宝爸宝妈想尽各种办法,防蓝光眼镜!护眼宝!护眼灯!还有各种视力康复机构鼓吹近视可以逆转~
至少到目前为止,近视仍然是一张单程票,一旦发生没有逆转的办法。
所以,发现孩子近视,第一时间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散瞳验光检查。
散瞳验光,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睫状肌麻痹验光”,是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在眼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验光。
由于睫状肌麻痹剂伴有散开瞳孔的作用,所以很多家长习惯称其为“散瞳验光”。
听到“睫状肌完全麻痹”,家长们吓到了~
不要慌,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眼睛会根据目标的远近收缩或放松睫状肌。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可以让眼睛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检查,得到的近视度数才更准确。
而大家担心的散瞳有没有副作用, 放心,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可能会有暂时性的怕光或者看近处不清楚的情况,但是过段时间就会正常。
另外,你可能还想看:
眼睛肿的8大原因
近视手术的真相
视力不好的人,更容易得痴呆症?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眼睛
获取更多眼睛的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 别昊.国家利好政策加持,近视防控开启新赛道[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1(05):6-8.
[2] 王明玉. 预防近视,要让孩子“野”起来[N]. 安徽日报,2021-05-18(007).
[3] 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致力国民眼健康大计[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1(04):16-21.
[4] 董海原,王炳彦,陈永丽,本刊编辑部.科学防控近视,关爱孩子眼健康[J].健康向导,2021,27(01):23.
[5] 巩倩文,刘陇黔. 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39(3):203-207.
[6] 董晓鹏,刘盛鑫,王奇凡,等. 天津市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不良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1):16- 1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