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婚姻是古往今来人们皆感兴趣的话题。
近来,根据庄子的事迹改编的戏曲剧目越来越多,例如《庄子逍遥》、《庄子与骷髅》,但我们最挪不开眼的还数《庄周试妻》。
将原本庄子飘飘然脱俗的形象拉入凡世,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会吃醋,会产生怀疑的庄子,多番开来,也很是新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庄子试妻》是庄子之妻唯一一次出场,同时也是与庄子的婚姻有关的唯一记载。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夫妻之间的和睦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信任,倘若彼此生疑,连圣人也不可避免地落于俗套。
《水浒传》中臭名昭著的潘金莲为新欢毒死亲夫,阎婆惜为验证宋江的爱与宋江的手下暗通款曲,我们的主人公庄子面对妻子的不忠也无法做到“圣人”。
一花一扇一庙会,互生情愫
田氏是一名年轻貌美的“贤妇”,与庄子婚后,一直恪守女子本分,遵从所谓三从四德、礼教纲常,但生活索然无味。
年轻貌美的田氏,采花插鬓。爱美之心,人之天性,本无可厚非。
然而,庄周潜心修道,丝毫不顾人之天性,不顾年轻妻子之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认为折了杏花,损了自然本性,非老庄之道,硬生生地将杏花还原枝头。
田氏虽不舍但也无奈,夫命大于天,只好乖乖遵从。
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楚王孙前来拜访庄周,邀请其出任楚国丞相。就这样,田氏与庄子相敬如宾的生活在不速之客的到访以后戛然而止。
庄周闭关修道暂不见客,田氏出于礼貌接待客人。而前来拜访的楚王孙不见庄周,却见到年轻貌美的田氏。
楚王孙羡慕田氏貌美,主动为其摘花压鬓,一时令田氏怦然心动,春波荡漾:“花一朵,情两般,谁是谁非谁能言,只觉春风吹池水,荡起了甜也荡起了酸。”
正所谓“一花之喜初变心”。邻居丑姑上门邀田氏逛庙会,楚王孙像小孩子一样鼓动田氏与他共赴庙会,田氏不禁劝说,遂大家一起共赴庙会。
途中遇到马蜂来袭,暖心的楚王孙为田氏驱赶马蜂。体贴入微的关心,让田氏有了从未有过的美好感觉。
两人乍喜乍惊暗销魂,恋恋不舍,但迫于现实,又不得不赶紧把缰绳收紧。田氏“出墙杏花向阳红,半日欢愉如一梦”。
“一花一扇一庙会”使得庄周与田氏的婚姻走到尽头,而这“一花”和“一庙会”恰巧是为这件事开了一个口。余下的“一扇”打开了婚姻的疑心,使的这场婚姻一去不回头。
庄子疑心暗起
庄子在修道外出游历归来时,不见妻子田氏,就到郊外散心。
行至一处,远远地就望见一名女子跪在坟前哭泣。心里不禁感叹道:世上女子多情深,能在坟前哭成这样想来也是对去世的人有不尽的眷恋。
走近一看,这名女子竟是边哭边用扇子扇着坟土。庄子不解,此地并未听闻有扇坟的习俗,便问到:“你如此悲泣,何尔扇坟?”
女子也不掩饰,对庄子和盘托出:“去世的人是我丈夫,直到坟土尽干,我才能改嫁,我用扇子扇,无非是想坟土早日风干,这样我就能早日改嫁了。”
庄周感叹“生生死死自然事,岂容那,愚夫愚训愚弄人”,女子为庄子解答了扇坟的疑惑,庄子作为回报,提出愿意帮助女子让坟土尽干。于是施法使坟土风干了,对女子说道:“如此,你可以去改嫁了。”
只见女子喜不自胜,竟立马离去,对丈夫丝毫没有留恋。
庄子不免感慨,世上女子也薄情,生前可以相守,死后却也不能独守一人,只想尽快改嫁,可见其心不忠。
庄子心生疑惑,假死试探田氏
归来,庄周听田氏诉说了和楚王孙共游庙会之事,又看到田氏头戴杏花,打扮得异常娇俏,联想到郊外奇遇少妇扇坟之事,不由得醋意大发,心中产生疑惑,觉得田氏对自己的情意也没有那么真。
于是,庄周开始了试妻之旅。
庄周先是讲述郊外新寡少妇执扇扇坟,旁敲侧击田氏那女子的薄情之举。这让田氏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测庄子知晓楚王孙之事后对自己的处置之法。
反复试探,反复渲染,庄子通过细细观察田氏的态度,田氏一介女子,根本架不住这一番压力,最后迫不得已的田氏只得对神灵盟誓,“田氏若有二意,五雷轰顶,永不超生”。
谁料,一把白扇从田氏袖中掉出,庄周捡到以后,却见到扇子上写道“神女楚襄会巫山”。
疑云又一次涌上心头,他感叹世间夫妻“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于是乎,嫉恨恼怒似狂浪,庄子决定装死再试妻。庄子先是百般不是,重疾缠身,不日便病逝了,而此时的田氏仍谨记之前对庄子的承诺,为其守节。
为印证自己的怀疑,庄周幻化成楚王孙,探明田氏对自己是否还有真情。
庄子假扮的楚王孙先是明言道仰慕先生道德文章,突闻先生病逝,哀痛万分。于是哀求田氏让其小住几日。田氏推托不掉,只好同意,但也还是以男女有别,前后院分住。
但起了疑心的庄周可不会轻易就因此见得田氏真心。
而后楚王孙私入后宅,以赠白扇之事,提醒田氏勿忘当初之约,更勿忘赶庙郊游之乐。
这让田氏陷入两难境界,陷入痛苦而艰难的自我挣扎当中,只觉得耳烧面热心如醉,既想真情直对,比翼双飞,又无法摆脱现实。
回味起自己的夫妻生活,“寡言常相对,芳心如死灰”,芳心初开,一时无法选择,向天而呼,求先生帮助解决困局。
庄周看到田氏难以抉择的表情,思绪如潮,反倒增添了几分自信,“楚王孙不过油头粉面,虚有其表,怎比我庄周德高望重,世人共仰”,痛下决心不试了。
然而庄周思来想去,还是不放心,于是再进一步,长跪不起,哀求田氏改嫁共赴楚国,直逼得田氏毫无招架之力。
对比与庄周在一起的生活,与楚王孙的美好生活给了田氏无尽的向往,最后应允了楚王孙的改嫁请求,这时的庄周气得勃然大怒。
旁边侍从、丑姑赶紧劝说庄周,不免说道,人心善变,是你引诱的结果,莫要随随便便冤枉了田氏,不妨再试一试,弄个水落石出。
于是庄周最狠的一招来了,楚王孙旧疾复发,需取脑髓救治。
偏野山庄,一个弱小女子,无权无势,既无死囚犯之脑可用,又无计可施,不能眼睁睁看着楚王孙活活痛死。
田氏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一开始,田氏想要以自己的脑髓去救治楚王孙,却被告知“太医说过,女人的脑髓无法救楚王孙,只能用男人的脑髓”。
怎么办?难死了田氏。楚王孙嗷嗷痛苦之声不绝于耳,田氏心急如焚,痛心不已。自己又无能为力。
这时一旁的丑姑出主意,“既然庄先生已经死了,何不将他的脑髓取出,解救公子?”
田氏一开始万般不愿,毕竟夫妻一场,况且丈夫才刚刚去世,劈棺去髓未免太过残忍。但此刻侍从递来斧子,与丑姑不断劝说田氏。
对田氏来说,一边是自己刚去世不久的丈夫,另一边是心爱的人,如果不劈,活生生的楚王孙就要疼死。
她心疼如绞,内心纠结,痛苦矛盾,拒绝再三,几次举起斧头又放下,终究奈不住救人心切,最后鼓足平生勇气,不顾一切地劈下去,一切都晚了。
田氏看着庄周起身,庄周复活了!把田氏吓个半死,此刻的庄周还打算试探田氏。
“我之前感受到一种非凡的境界,所以神游了一段时间,身体有些损耗,夫人还是送我回房休息一番吧!”
田氏忐忑不已,正想出应对之策。却不想,侍从、丑姑、楚王孙全都不见了。田氏此刻疑惑不已,到处寻找楚王孙的身影。
此时庄周才说清原委,知道田氏心口不一,已经不再真心对自己,便赐予了田氏一纸休书。
田氏霎时间觉得受到了巨大羞辱,把那放生文书当成死亡判决书,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庄周三次试探,一次胜一次,步步相逼,环环相扣,丝毫不给田氏喘息的机会。
田氏越是露一点情爱,庄周越要进攻,招招狠毒,招招要命。田氏越退却、越压抑,越痛苦、越挣扎,以致把田氏心底里的最后那一丝防线彻底击溃。
庄周胜了,田氏死了。一个大男子的无情,一个小妇人的悲哀,彻底暴露出来,不禁令人吁叹、令人同情。
庄周试妻背后
这庄周既可恨又可怜,既睿智又愚蠢,既豁达又狭隘,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和封建夫权代表。
他既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圣贤,又是一个罢不了七情六欲的凡人,虽宗清净之教,却不绝夫妇之伦。
田氏与庄周这对老夫少妻,表面相敬如宾,如鱼似水,然而由于年龄、性格的差异,实则隐藏着不和谐、不平静。
庄周自以为无欲其实自私。他把世界看得很空,而落到自个身上却不行了,言行不完全一致,愿做自然界的护花使者,却不宽容天天为他服务的人,家中藏有娇妻,难免心存疑惑,妻子是否忠贞。
为了满足自己对情感的独占和做丈夫的尊严,不惜故意设置一个道德难题,不惜用道德陷阱去验证人性中的恶,来试探自己妻子的忠贞,这本身就是自私而阴暗的。
他自身也是自我矛盾的,他对自然是放纵的,对他人是帮助、宽容的,而对自己妻子却是另一副嘴脸。三探三试之后,终于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田氏之死,究竟是谁的错?谁才是凶手呢?是庄周?还是时代?
我们可以去思考这背后的很多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这戏曲中塑造的庄周的性格使得悲剧的发生。
庄子在妻子死后,却“鼓盆而歌”,火烧其居住的地方,自此周游而去。
很多人说他在对妻子的试探中参悟了道法,因此对生死之事的淡然与超脱因此而歌,但圣人的心境我们无法得知,只能从当前流传的戏曲剧本中我们能窥探一二。
纵观劈棺为救新欢到鼓盆而歌,我们从中学到的夫妻相处之道。
庄子与田氏的悲剧,大部分源于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此也不免有所沉思。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既然选择结为夫妻,就应该互相支持帮扶,彼此理解包容。
倘若一开始庄子在知晓田氏与楚王孙庙会一事,及时跟田氏沟通,“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倘若经过沟通两个人说清楚。
倘若真的知道田氏有两意,庄子大可此刻写放生书,田氏也就不会觉得受辱而自尽。而田氏如若真的还爱庄子,也避免了后面一系列的试探使得田氏以悲剧收场。
归根结底,还是田氏不禁诱惑,而庄子生疑不断验证的过程中,将田氏逼的没有路走,试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夫妻之间不信任导致夫妻离心,最后一拍两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试探绝非最佳方法,要么掌握对方确实没有真心的证据选择离婚,要么两个说清楚决定要不要在一起,最终寻求最优解。
毕竟生活不止只有婚姻,还有很多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
参考资料:晋剧《庄周试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