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被楚成王欺负成渣,为何仍是春秋五霸,而楚成王不是?

宋襄公被楚成王欺负成渣,为何仍是春秋五霸,而楚成王不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468 更新时间:2023/12/8 7:00:11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宋襄公篇(7)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39年春,宋国、齐国、楚国三个大国在鹿上(宋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会盟,宋襄公在会上请求齐楚两位大佬广邀天下诸侯,举行一次有史以来最盛大的衣裳之会(各国都不带兵车,只穿礼服前往的友好盟会),共推宋襄公为盟主。

面对宋襄公的没脸没皮,齐孝公只能虚以为蛇。虽然当年齐国内乱,是宋襄公带兵护送他去临淄即位的;但如今宋襄公竟自不量力要当霸主,那就不好意思了。齐国毕竟是超级大国,虽然遭遇内乱国力有损,但也不可能去做宋国的小弟,好在齐孝公是个老实人,他不想跟宋襄公翻脸,所以随便打了个哈哈,把事情糊弄过去就是。

楚成王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毕竟是个外来户,一直被中原大国视为蛮夷,宋襄公想着带他来玩就已经是给他面子了,他还不能支持寡人?

然而宋襄公的庶兄、宋国贤臣目夷却认为楚成王可不是好惹的人,当年齐桓公管仲处心积虑数十年,都搞不定这位南霸天,宋襄公仅凭他那点小聪明,就想让这位枭雄为自己张目,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等到八月份会期将至,宋襄公真的准备一个保镖不带的依约前往盂地(宋邑,今河南雎县西北)参加盟会时,公子目夷赶紧劝他说:“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

宋襄公却道:“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

公子目夷见宋襄公不听劝,心内大急。你是君子,想要以诚待人,不肯出尔反尔,这是好品质,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君子的,你觉得楚成王像个君子吗?不如多派些兵去,这里毕竟是宋国的地盘,晾他楚人不敢拿我们怎么样!

宋襄公长叹道:“若吾果为楚人所害,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是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见宋襄公为求霸业舍身度外,竟将后事托付于自己,不由长声叹道:“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你不说我也会这么的。”(君虽不言国,国故臣之国也)

宋襄公的确是个老古板,但也不是疯傻之人,他难道真不知道这次盟会的危险吗?鲁国算是个礼仪之邦了吧,当年柯之盟不还是无耻绑架了齐桓公?连鲁国人都不讲信用,蛮夷之楚就更有可能不讲信用了。当初召陵之盟,楚国明明与中原九国歃血为盟,信誓旦旦从此盟好,血迹未干,楚国就把许国打了个哭爹娇娘,其信用何在?

但是没办法,论国力,宋连楚一个小指头都比不上,楚真要对宋不利,宋襄公多带兵车去也没用,还不是一样打不过人家?而且这样更糟糕,人家会说是宋国先不讲信用的,楚国打得好,打的有理!

所以说,不讲信用被人打,打了都白打;讲信用被人打,至少占据了道德优势,至少能换取诸侯对宋国的同情,以及对楚国的憎恨,从而再造当年八国伐楚的盛况,这未尝也不是一招苦肉计。

于是,宋襄公比后世的关公还牛叉,连把单刀也不带,就空手赴会了,心中还抱着一丝幻想:楚国人当着天下诸侯的面,应该不敢公然违约的吧?

宋襄公错了,要楚成王讲信用,老母猪都会上树,这世上没有白捡的霸主之位。楚平王之所以这么爽快地答应宋襄公,不是因为给你宋襄公面子,而是另有所图。自齐楚召陵之盟后,楚成王一直想进兵中原,只因为中原诸侯采取了联合抗楚的战略,使楚国难以北进,而如今自作聪明的宋襄公主动送上门来,楚成王正好杀他一个下马威,取得宋国这个中原核心,则天下可得也!

宋襄公更错的是,天下诸侯并没有如他预期得那样都来。他自己去请的诸侯,除了被他打怕了的曹国,其余一个都不给面子,就连齐孝公也借故没来参加;至于楚国那边的诸侯陈、蔡、郑、许倒是都来了,不过他们都是楚国的跟班小弟,在楚国淫威之下连个屁也不敢放,半点用都没有。

结果理所当然的,楚成王在盟会上扒下自己身上的羊皮,露出满嘴的狼牙,伏兵尽出,将可怜的宋襄公跟个小鸡仔似的抓了起来,然后胁迫陈、蔡、郑、许,与临阵倒戈的曹,一同出兵攻打宋国。

值此危急时刻,齐、鲁、晋、秦并中原大国并没有如宋襄公预期得那样出兵相救,楚国方面的联军将宋都商丘团团围住,一连数月,半个援兵未至。

大家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这是你宋国与楚国之间的矛盾,我们管不着,被耍了是活该,被揍了是找死,跟楚国人讲信用更是犯傻,还想在我们这儿捞点同情分,没门儿!

别的国家不救宋国还情有可原,齐国内乱全靠宋襄公相助平定,但此时仍然不发一兵,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所谓仁义,所谓邦交,全都是狗屎而已,只有宋襄公还拿它当块宝,妄图借此而称霸天下,岂不是很傻很天真?

宋襄公沦为人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他的心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他对自己固守信礼并无一丝后悔之心,如此一个旷古未见的化石级老顽固,你叫我们说他什么好呢?

另外一边,趁乱逃回宋国的公子目夷已经在宋都商丘即位为君,率领国人对楚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楚成王一时不能取胜,便派人去威胁宋人说:“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

然而宋人却并不吃这一套,他们回答楚王说“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生杀任你,欲降不可以也!”表示宋国已经新立了君主,楚国不要妄想用原来的国君勒索宋国,撕票就撕票,怕你啊!

春秋时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郑黠宋狂”,意思是郑国人心思狡诈爱耍流氓,宋国人神经有病是偏执狂;还有一句话叫“郑昭宋聋”,意思是说郑国人眼睛亮,善于看风色,随时变化,策略灵活,所以懂得审时度势秒换老板;而宋国人全都是听不进话的聋子,骨头超硬,宁折不屈认死理,楚国好多次想把宋国打服,一次也没成功过,这种坚强不屈的文化精神,反而让战国时宋国亡在了郑国的后头。

所以,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宋国被打得很惨,但始终没有屈服,楚军虽然强大,却一时也没辙了。

原来,宋国地处广阔的豫东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扼,为四战之冲地,敌人可长驱直入,宋人为自保,数百年都在不断地修筑城池,以依靠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宽阔深渊的护城河来抵御外患。列国之中,只有宋国有一个叫“司城”的官,不仅负责督造城池,有时还作为宋国的执政,位高权重。

据现代考古发崛证实,宋国的城池大多高达11.5—12米,远超当时各大强国。宋都商丘,更为四面环绕沼泽地区之超强防御堡垒,楚军虽强,但想轻易啃下这块硬骨头,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基本上春秋时楚攻宋,大多为围城战,只有耗着打,攻是攻不下来的。战国时楚还曾让鲁班制造云梯攻宋城,但宋国的守城大师墨子一出马,就连鲁班也只能知难而退。

事实上,兹父之所以敢跟强楚叫板、争盟,除了自恃仁义之外,也有倚仗宋国坚城易守难攻之故。

果然,楚成王最终耗不下去了,再这样苦耗着非但宋国打不下来,反而会耗个两败俱伤让其他诸侯趁机占便宜,不如见好就收吧,给宋国一个教训便是。

于是楚成王派大夫斗申宜去鲁国献捷,将打宋国得来的部分战利品送给鲁僖公,明着不说,实际上是想让他来做调停人,给自己一个台阶好下,毕竟就这样退兵有点没面子。

鲁僖公心领神会,于是笑纳了这些战利品,这个小滑头对救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对调停这种讨好又不费力的事情当然义不容辞。于是,是年秋,鲁僖公与楚国方面的诸侯会于薄地(今河南商丘北),并劝楚成王放了兹父,退兵与宋国讲和。

楚成王早就想放了兹父了,这废物除了拿来耍宝没有半点利用价值,简直就是支垃圾股,长期持有纯属浪费,不但升不了值反而耗粮食;杀了吧等于脏了自己的手,还会大失人心,跟在股市上割肉没啥两样;还不如赶紧脱手还给宋国。再说了,宋国那个目夷看起来挺厉害,让他当国君还不如让兹父这志大才疏的个傻鸟来当,敌人的愚蠢就是自己的幸运嘛!

于是楚成王就坡下驴的放了兹父,不仅转手了一支烂股票,反而卖了鲁僖公一个人情,小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兹父虽然恢复了自由,但国内已有新君,于是就跑到了卫国,与母亲重聚。

短短几天,从霸主到囚徒,从囚徒再到一无所有的平民,经历了这么多事儿,兹父累了,他想过一段平静安乐的日子,将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去。至于宋国的前途,就交给新君目夷吧,他在国难之际沉着冷静,干得不错,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干下去。

但目夷却不想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于是亲自来到卫国请兹父回去继续主持工作,并说:“国为君守之,君何为不入?”

目夷是明智的,他虽暂代了国君之位,但兹父在宋国国内仍有大批支持派,万一这些人不服气生出什么乱子来,那可如何是好?

宋襄公回到宋国复位,心中没有后悔,只有恼恨,此次受辱,他不怨天不怨地,只怨那郑许陈蔡曹等国诸侯,心中恨死他们,甚至比恨楚成王还恨。

这帮没有骨气的“夏奸”,公然媚夷全不知耻,明明把中国操纵之权,授之于荆楚蛮夷之手,长此以往,楚人目中尚有中国乎?

耻辱啊耻辱,宋襄公自己被囚倒不觉得很耻辱,却反而为诸夏感到耻辱起来。

宋襄公痛定思痛,他终于明白,光靠盟会是解决不了楚国问题的,必须打一仗,堂堂正正的打一仗,来展现宋国的精神,重振诸夏的勇气!此战无论输赢,只讲仁义,因为只有仁义才能将华夏诸侯重新团结在一起。在宋襄公看来,利益关系的联盟是没有任何凝聚力的,只有仁义才是王道!

于是,宋襄公积极备战,日夜练兵,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与楚国来场仁义大战。他坚信仁者无敌,即便他屡战屡败,但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宋国;因为他坚信他的仁义即便不能感动荆蛮,但一定能感动上天,感动所有华夏诸侯。

实话实说,虽然宋襄公的迂腐遗笑万年,但在那样一个久远的时代,“仁义”还是很有些市场的,所以薄之会楚成王虽然如愿做了盟主,但他无信无义之举也让一些华夏诸侯感到反感,所以会议结束后,有些归附楚的诸侯(史书所载的有许、陈二国)便倒向了宋襄公这边,并拒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所以楚成王一生虽颇有战绩,曾灭国十一,逼平齐桓公,打爆宋襄公,但仍无法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基本上来说,“霸主”这个名词在春秋时代,与后世充满了武力色彩的专横霸道之意还是不同的,《左传 成公二年》里齐国外交家宾媚人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五霸能称霸,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安抚诸侯,带领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这才是“霸主”的真正含义。所以史学家班固在讨论春秋五霸人选之时,就说:“宋襄伐齐,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原来,《春秋公羊传》也认为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大礼”,实乃君子,甚至可与周文王比肩。言下之意,宋襄公是春秋时代的道德楷模,即便武功差一点,也足以名列五霸。

总之,宋襄公虽然连遭失败,但宣扬了仁义,闯出了名头,他信心满满,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他决定就趁这个机会,兴兵报仇,一举定鼎霸业!

于是,在那些下着雨的夜晚,宋襄公仍然怀抱着梦想,安然入睡。梦里,是一个洋溢着温暖阳光味道的大海……

更多文章

  • 楚成王的开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楚文王,周天子

    楚成王的母亲是息夫人。息夫人是谁?就是那个仅凭美貌,就让楚文王灭掉了蔡国和息国的女人。息夫人对弱肉强食是有最深刻的感受的。因此,如果长情的陪伴可以是最好的教育的话,楚成王的幼时或者就已经在心中深深印刻下这样的道理。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家,也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时期,楚成王在没有成为国君之前,或就已经具

  • “熊掌难熟”的典故何来?楚成王英雄一世,为何被儿子弑父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楚成王,商臣,楚国,国君,斗勃

    楚国的王宫外一片刀剑搏击之声,宫人报告:“太子谋反”,话音刚落,太子商臣带着叛军蜂拥而入,楚成王突然明白了:王位迟早是你的,你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商臣:“我如果不急,王位未必是我的,世事难料,将来的事谁又说得定呢......”楚国由前期的强盛,沦落到后期宫中血腥杀戮,让人唏嘘。太子谋反逼死楚成王,楚

  • 楚成王的无礼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成王,齐国,周王朝,周平王,周幽王,周天子

    周礼,不过是贵族之间用以装潢文明的工具而已。春秋战国,谁的力量强,谁就有话语权。至于遵守不遵守周礼,那还是由强者说了算。当然,这种习惯在更早的时期,显得更为冠冕堂皇。这是为什么呢?天下诸侯,皆是分封于周天子。在周礼之中,周天子就是凌驾于所有礼制的最高层,周天子具有周礼的最终解释权。因此,周天子对天下

  • 春秋五霸有俩是其手下败将,还有一是其孙子,楚成王:我骄傲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齐国,郑国,先秦,周朝,楚成王,楚庄王,齐桓公,春秋五霸,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春秋五霸有俩是其手下败将,还有一是其孙子,楚成王:我骄傲了吗引言《春秋左传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曾说,春时期秋的主旋律是诸侯争霸,而诸侯争霸的主旋律是楚晋争霸。可想而知楚晋两国在春秋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确,晋楚两国的争霸史就是一部春秋史。在楚晋的百年争霸史中,人们总会想到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

  • 楚成王:强娶霸王妻,强纳外甥女,一代骄子,终得千古骂

    历史解密编辑:止语悦谈标签:齐国,郑国,楚国,楚成王,齐桓公,历史故事

    公元前638年,在郑国宴会上,楚成王直勾勾地盯着妹妹家的两个外甥女,结束后,妹妹娘仨送他回楚营,并留宿一晚。谁料,第二天一大早,妹妹竟然发现,两个女儿不见了。有人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确如此,楚成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公元前657年,楚成王因为喜爱美女,不但被蔡穆侯给耍了,还惹怒了齐桓公

  • 蔡哀侯调戏息侯妻,楚文王帮忙擒哀侯,哀侯献计文王得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心一说史标签:蔡哀侯,楚文王,息妫,息侯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姬献舞对途经蔡国的息侯夫人妫进行言语挑逗,此举惹怒了息侯。息侯为了报复,故意请求楚文王派兵讨伐自己的息国,因为息国与蔡国提前签订有在军事上互相帮助的协议,等蔡哀侯按协议约定出兵帮助息侯时,息侯突然反戈相向,使得蔡哀侯姬献舞成了楚军的俘虏。被俘虏的蔡哀侯弄清事情真相后,恼羞成怒,

  • 息妫为什么嫁给楚文王?息妫为何被后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谭昌前标签:楚文王,息妫,蔡国,蔡侯

    息妫是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生于陈国,是陈庄公的女儿。可能很多朋友知道息妫是楚文王的妻子,不过息妫第一次出嫁是嫁到息国,因此被称为息夫人。后来楚文王从别人那里得知息妫的美貌,便想占为己有。当时息国国力不敌楚国,息妫为了避免息国与楚国交战,甘愿嫁给楚文王,展现出了深明大义的一面。那息妫和楚王关系究竟如

  • 楚文王出征大败而回,城门官表示:大王还是打了胜仗再入城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巴国,鬻拳,申国,楚国,周朝,先秦,楚文王,城门官

    公元前675年春,楚文王率军返回楚国时,城门官不仅拒不开门接纳,还出言“羞辱”,结果导致楚文王在不久后因箭伤复发而去世。城门官之所以不让楚文王入城,原来竟是因为楚国的一则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而楚文王率军出征却是因为楚国大夫之前羞辱过巴国君主,大骂巴军是“草包军”。巴国君主不堪受辱,也由此对楚

  •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楚文王,大动干戈只为抱得美人归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息妫,蔡国,蔡侯,先秦,周朝,楚文王,蔡哀侯,烽火戏诸侯

    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母邓曼,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5年在位。因楚武王在位长达51年,所以楚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楚史》记载: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楚武王的遗命而由楚文王付诸实施的。公元前690年,楚武

  • 强谏之臣鬻拳:楚文王怕他,还把他的脚供奉太庙,却留下千古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楚文王,鬻拳,文王,蔡哀侯,诸侯国,黄国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脸上中了一箭,收兵回城。但守门官就是不开门,问:“不知君上是胜是败啊?”楚文王说败了。守门官说:“自先王以来,咱楚军还从没吃过败仗,请君上打个胜仗再回来给您开门吧!”这守门官牛气吧,但这还没完,守门官紧接着给楚文王指了一条”明路“!说道:”隔壁的黄国与巴国同罪,对楚国都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