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中原人的规矩来说,楚成王的王位是得位不正的。
《史记》有:“十三年,卒,子熊畑立,是为庄敖。”楚文王死后,即位的是楚成王的兄长熊艰,也就是楚堵敖。
《史记》载:“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可见,楚国人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原人对权力的争夺欲望一并学过去了。楚堵敖刚刚上任,就想要杀掉弟弟熊恽。而熊恽也丝毫不忍让,联合随国力量攻破楚堵敖的防线,弑杀楚堵敖并自立为楚王,这也就是后来的楚成王。
楚成王,杀伐决断之人。
这种性格,很明显让中原人感到恐惧。《史记》载:“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就连周天子也要对楚成王说,你好好守护南方,不要来侵犯北方诸侯。表面上是天子的命令,实则更像是天子的恳求。
那么,楚成王尊奉周天子的命令,或者说是认同了周天子的恳求了吗?当然没有。
在楚成王六年之时,楚国大军就开始频繁进攻中原。《左传·僖公三年》: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郑文公无力抵抗楚国,派人向楚国求和,还搬出了当时的中原盟主齐国,也是无济于事。
郑国人怕不怕楚国,当然是怕的。或是从楚成王之时,因为楚成王多年之间频繁攻打郑国,就已经让郑国感受到了恐惧。郑国此后,基本上就已经不能与南方的楚国对抗了,甚至在中原地区也从此丧失了称霸的机遇。
楚成王的这种举动,周天子没有办法,可是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当然就不同意了。于是,“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桓公以带领诸侯联军攻打楚国,显然是已经意识到楚成王的野心了。
那么,楚成王对此有何举措呢?
楚成王并没有亲自前往战场至上,而只是派遣使臣到齐桓公大军中出使。而且,这次出使并不是求和,反而更像是质问的态度。史书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就是,我楚国和你齐国相距千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你带领大军来攻打我楚国,意欲何为?言辞之中,显然还是在责备齐桓公了。
史书有:“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在楚成王的强大攻势之下,列国诸侯都可谓惶惶不可终日,大多选择依附于春秋霸主,以防范楚国人。可是,楚成王对此并不重视,反而是更加频繁的开启了对外灭国之战。灭弦、灭黄、灭英、灭夔,皆在此后数年之间。
一代雄主虽利用齐国的强大力量和威势,在与楚成王的称霸之中占据微弱优势。可是,齐桓公终究没有熬过楚成王,就在齐国内乱中身死。楚成王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宋国,但宋国国力不比齐国,短短数年之间不仅宋襄公被楚国人俘虏,泓水之战更是彻底击溃了宋国人意图称霸中原的野心。
楚成王带领楚国人大肆的进攻中原,在其有生之年可谓是把楚国的力量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史书有:“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就连齐桓公的的儿子们,最后也选择了逃亡楚国。可见,楚国,当时已是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