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VS百里奚——同时代等贤才均为宰相,司马迁却厚此薄彼

管仲VS百里奚——同时代等贤才均为宰相,司马迁却厚此薄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月之后有彩虹 访问量:3426 更新时间:2023/12/31 6:00:13

孟子曰,“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管夷吾(即管仲)从狱官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

管仲与百里奚既处于同一时代,且均为贤臣良将,在孟子眼中两人并驾齐驱,齐名远扬。

经历相似,管仲曾经屡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职失败;

挚友相伴,管仲有鲍叔牙,百里奚有蹇叔;

底层逆袭,齐桓公从囚徒中释放管仲而任用为相,秦穆公从奴隶中选拔百里奚任命为大夫;

助力称霸,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一方。

然而,司马迁却厚此薄彼:管仲进入列传而“管鲍之交”千古流芳;百里奚像谜一样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甚至还不如“孙叔敖举于海”。

前半生经历

管仲谋生屡遭失败

管仲与百里奚出身底层,属于普通百姓。而且两人前半生经历极其相似,“衰神”相伴处处碰壁,为谋生而四处奔波。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使用第一人称,管仲以自述的形式介绍了自己悲催的前半生。

为了维持生活,

“尝与鲍叔贾”

——与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

“管仲贫困”

,所以不会投入太多资金,但是,

“分财利多自与”

,每次赚钱分利,管仲都要多分一些。

于是,有人向鲍叔牙抱怨不公平,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财,而知道管仲家境贫寒,急需用钱。

这么合伙,买卖干了太久。有一次,管仲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给鲍叔牙筹划更大买卖,岂料这次生意赔本,使他们陷入困顿境地。

然而,鲍叔牙并未因此埋怨管仲,反而认为人都有走运和背运的时候,管仲只是不走运而已。

管仲和鲍叔牙曾经一起上过战场。在战场上,管仲

“尝三战三走”

,多次当逃兵,置鲍叔牙于不顾。鲍叔并不认为管仲胆小怕死,知道他还有老娘需要赡养。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也曾经出仕作官,但是屡遭国君驱逐。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鲍叔牙不认为管仲不成器,认为管仲只是生不逢时罢了。

由此可见,管仲不仅穷困潦倒,还运气不佳,就像衰神附身干啥啥不成,还附带着连累了好友鲍叔牙。

其实,百里奚的经历同样坎坷,流落街头乞讨,入职单位屡屡倒台,还差点搭上性命。

百里奚坎坷求职路

“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

,百里奚是楚国乡野之人。“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今安徽宿县)人”,百里奚家境贫寒,在齐国求学时没有饭钱,最终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蹇叔收臣”

,蹇叔收留了四处乞讨的百里奚。

齐僖公死后,齐襄公诸儿继位。襄公荒淫、昏庸,又常欺辱大臣,迫害兄弟。齐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造反杀害了齐襄公,而自立为齐君。

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同母弟弟夷仲年的儿子。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

,百里奚打算到齐国谋差,蹇叔却阻止了。公孙无知上任仅三个月,外出游玩时被暗杀了。此时,管仲陪同公子姜纠流亡鲁国。

百里奚没有陷入齐国内乱,而辗转到周王朝求职。

百里奚到了洛阳之后,报班学习

“饭牛”

——专业养牛。为何要学养牛呢?

“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

,因为周王姬颓喜欢牛,百里奚学养牛以获得姬颓的赏识。

百里奚的养牛技术“家喻户晓”之后,姬颓大肆招聘“牛技术”。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

,就在百里奚即将赴任时,蹇叔再一次阻止了。

“臣去,得不诛”

,百里奚离开了姬颓,所以没有丧命。

周釐王姬胡齐驾崩后,其子周惠王姬阆即位。周惠王二年(即晋献公二年),姬颓与燕国、卫国联合发动内乱,周惠王出逃到温邑。

姬颓即位为周王。姬颓是周庄王姬佗的庶子,周釐王姬胡齐的弟弟。姬颓在位不到两年,晋献公四年,郑厉公与虢国国君联合“袭杀”姬颓,护送周惠王姬阆回周。

“臣诚私利禄爵”

,百里奚为了钱财最终选择到虞国供职,即使

“虞君不用臣”

命运转折点

摒弃前嫌用贤良

齐襄公姜诸儿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异母兄长。齐襄公与其异母妹乱伦通奸,并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弟弟们担心遭迫害纷纷出国避难,姜纠和姜小白流亡到鲁国和莒国。

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害,而上任仅三个月公孙无知被暗杀了。

鲁国得知齐国没了国君,立马派兵护送姜纠回齐继位。同时,让管仲带一队人马埋伏在莒国回齐国必经的路上,准备拦道截杀同样回齐抢夺王位的姜小白。

管仲提前埋伏在路旁,发现姜小白的车队,立马下令搭箭射向姜小白专车。姜小白被箭设中了腰带挂钩,当即躺下装死。

而管仲以为姜小白中箭身亡,赶紧回鲁国复命。姜纠得知姜小白已死,慢悠悠地往齐国走去。

姜小白以装死迷惑了管仲,

“已而载温车中驰行”

,因此先赶回了齐国,并继位为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上任之后派兵阻击鲁国护送军队,并将其击败。鲁国迫于齐国威慑,不得已杀掉了姜纠,而辅佐姜纠的召忽自杀殉难,管仲则被囚送到齐国。

管仲为什么宁愿被囚也不殉难呢?

因为好友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而且管仲也知道鲍叔牙不会让他死掉。

“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世家》

“如果大王要治理齐国,有高傒和鲍叔牙足够了。假使大王要称霸诸侯,除了管仲别无他选。管仲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摒弃前嫌,迎接管仲,

“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齐桓公七年会诸侯于鄄而始霸诸侯。

五张羊皮赎人才

晋献公二十二年(即齐桓公三十一年),晋国再次借道虞国以攻打虢国。上次借道是晋献公十九年,虢国曾受命攻打曲沃武公——即晋献公的父亲。晋献公派荀息给虞国国君送礼——屈邑所产的马匹。

“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作为奴仆陪嫁)秦穆姬。”——《史记·晋世家》

当年冬天,晋国灭掉虢国,虢国君丑逃往周朝。晋军撤军途中,偷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以及大夫井伯、百里奚,并将百里奚作为秦穆姬(晋献公太子申生的姐姐)的陪嫁奴仆。

百里奚倒霉催的,到哪里去入职都会破产。

百里奚不甘作奴仆,终于从秦国逃亡。谁承想,才脱虎口又入狼窝。百里奚跑到了宛(今河南南阳),在秦楚边界又被楚国戍守的士兵抓获了。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能力卓著,原打算重金从楚国赎买。

“恐楚人不与”

,又担心楚国不卖或杀掉。

于是,派人到楚国说,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楚国这儿),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国一看囚禁的奴隶中,“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百里奚不过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仅值五张黑羊皮。留着还得管饭,五张羊皮也值了,于是就卖给了秦国。

“语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秦穆公与百里奚商谈国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连续三天。秦穆公对谈话相当满意,于是把国家政事委托给百里奚全权处理。百里奚也因此获得“五羖大夫”称号。

情谊比金坚

纯粹的友谊,与金钱无关,与名利无关,与处境无关,只是一份彼此欣赏,彼此成就。

成语“管鲍之交”,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比金坚硬牢固。

管仲因为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然而鲍叔牙始终与管仲友好相处,并未口角之争。即使管仲经商谋划失误,战场上当逃兵,官场上屡被驱逐,这些都没有改变鲍叔牙对管仲友情。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史记·管晏列传》

齐桓公继位,鲍叔牙举荐了身处对立阵营的管仲,并且让出高位给管仲。

鲍叔牙此举既是为了友谊,也是为了齐国发展。所以鲍叔牙子孙后代能够享受俸禄,十几代拥有封邑,而且还出现了很有名望的大夫。

百里奚流落街头时,蹇叔收留了他;百里奚入职前途未卜的单位,蹇叔又多次劝阻……蹇叔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诤友,设身处地的为朋友着想。

而百里奚被秦穆公任命为大夫之后,同样没有忘记举荐好友蹇叔。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史记·秦本纪》

百里奚明知道虞君不会任用,但贪图私利禄爵,就留在虞国。此前听从了蹇叔两次劝阻,所以两次脱离灾难。一次未听蹇叔建议,就遭遇虞国之难。由此得知蹇叔贤能之才。

“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秦穆公派人以丰厚薪金迎接蹇叔,封为上大夫。按照卿大夫士三级九等,蹇叔的上大夫比百里奚大夫级别高一等。

百里奚、鲍叔牙都是识贤助贤之人,大公无私让位于贤能,为国家发挥更大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司马迁说

“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事业登巅峰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管仲被受到重用,在齐国处理政事,实行变革强国,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些都是管仲的智谋。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高度评价管仲,也成为后世评价管仲的参照。

然而,其中还隐藏着一个信息

“鲍叔遂进管仲”

,这是客观必要条件。管仲能够实现人生抱负,离不开鲍叔牙大公无私地举荐。

所以,《管晏列传》看似对管仲推崇有加,其实背后隐藏着对鲍叔牙的赞誉,

“天下不多(赞扬)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当然,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

“七年,诸侯会桓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从此来看,管仲仅用了七年,使齐国国力繁荣昌盛,齐桓公才得以称霸诸侯。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史记·商鞅列传》

百里奚出任秦国国相六七年,而后向东讨伐过郑国。曾三次扶持拥立晋国国君(惠公、怀公、文公),一次出兵平复了楚国祸乱。兴办教育,严守边境,所以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

在《商鞅列传》中,司马迁借用了赵良劝谏商鞅的话,大致可以作为百里奚评价标准。

秦穆公十四年,也就是晋惠公五年,秦国闹饥荒,向晋国借粮遭拒。此前一年,晋国闹饥荒,秦国输粮助晋度过危机。秦穆公十五年,晋军趁人之危,

“兴兵将攻秦”

。秦穆公带兵迎击晋军,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

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离世,秦欲穿越晋国、周王朝而攻打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哭师”,不同意秦国出兵。秦穆公一意孤行,结果次年回撤过程中在崤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将军也被俘虏。

这两次对晋作战背后都有百里奚身影。支持韩原之战和不同意出兵郑国,两次战争结局证实了百里奚的贤能。但是,司马迁却没有明确百里奚的贡献,确实让人意外。

功过任评说

“管仲世所谓贤相,然孔子小之”

,世人都认为管仲是贤相,但是孔子却认为他太小器了。司马迁好像并不太赞同孔子的评判。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富贵奢华的生活,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但是齐国人却不认为这是奢侈僭越行为。

管仲为何能够赢得民心?

“俗(百姓)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懂得给予就是索取,这是执政者的宝贵经验。

“享其利者为有德”

,只要享受了好处就可以认为有仁德。

所以,管仲推行的富国强兵改革,

“与俗同好恶”

,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推行政令如同流水一样,顺应百姓心意。如此革新必然会

“仓廪实,衣食足”

,百姓岂能不欢欣鼓舞。

#洞见#

“管仲卒,齐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对于齐国的影响很大,即使管仲逝世多年,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强大。

与管仲相比,百里奚生活异常简朴,出行从不乘车马,即使天热也不使用伞遮阳,在都城中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也不带甲兵护卫。这种朴素亲民的形象赢得好感,起到了教化官员、民众的作用。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史记·商鞅列传》

百里奚死后,秦国百姓如丧考妣,无论是通邑大都,还是偏远乡村,哀伤痛哭之人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百里奚也是颇得人心。(

“舂者不相杵”

,舂米需要喊号子,类似歌谣。)

“德行施于后代”

,这仍然是《商鞅列传》中赵良的一句话,意思并非指百里奚的德行恩泽后世子孙,而是指百里奚德行影响延续到后来,所以由余受感化从西戎投奔到秦。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比会发现,无论是出身,还是友情,百里奚和管仲可以说命运相同。而百里奚对于秦国的影响,乃至于秦穆公称霸诸侯,称得上居功至伟。就像管仲之于齐国改变,助力齐桓公称霸诸侯。

而百里奚生活简朴,相对于管仲奢靡浮华可能更亲民一些,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厚此薄彼呢?

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历史开讲#

更多文章

  • 百里奚:供职于秦却成谜,辅佐秦穆公干了啥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乐丫呀标签:秦国,重耳,商鞅,郑国,周朝,先秦,秦穆公,百里奚,晋献公,汉高祖刘邦

    说起来秦国丞相,大家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来商鞅、李斯,而百里奚却不为人所熟知。《李斯列传》开篇即黑,司马迁春秋笔法运用巧妙,“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借用李斯的口吻,对“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境遇而感慨:人生也如鼠,有没有出息主要是看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司马迁微言大义,

  • 百里奚:供职于秦成谜,辅佐秦穆公做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小乐丫呀标签:秦国,重耳,商鞅,夷吾,郑国,周朝,先秦,秦穆公,百里奚,晋献公,历史故事

    说起来秦国丞相,大家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来商鞅、李斯,而百里奚却不为人所熟知。《李斯列传》开篇即黑,司马迁春秋笔法运用巧妙,“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借用李斯的口吻,对“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境遇而感慨:人生也如鼠,有没有出息主要是看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司马迁微言大义,

  • “五羖大夫”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孟明视,百里奚,秦国,重耳,秦军,郑国

    说到秦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和谐君臣 ,秦始皇和李斯是一对,秦昭襄王和范雎是一对,秦惠文王和张仪是一对,秦孝公和商鞅是一对,而更早时候的秦穆公和百里奚也是一对。秦穆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确切来说应该是西部霸主,离不开百里奚的辅佐。而百里奚能成为秦相,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起来,秦穆公能得到百

  • 大器晚成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秦穆公五张羊皮换回来的一代贤相

    历史解密编辑:社会温情标签:秦穆公,百里奚,秦国,齐国,重耳,晋献公

    百里奚,春百里秋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虞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

  • 总投资8000万,南阳百里奚公园效果图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南阳城市网标签:南阳市,新地标,百里奚公园

    总投资8000万,河南南阳百里奚公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项目名称:南阳城投智慧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百里奚公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项目阶段:设计阶段 / 施工图设计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详情: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百里奚碑刻文化广场、重逢戏台、五羖文化堂、百里奚纪念馆、楚秦文化广场、金玉满堂广场、街角人文广场、运动

  • 百里奚的儿子为什么叫做孟明视?孟明视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孟明视,百里奚,秦国,秦军,弦高,郑国

    百里奚是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贤臣,他协助秦穆公治国,提倡推行仁政、教化百姓。为秦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也为秦国百年的仁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秦穆公更是因此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关于百里奚的最知名典故,可能就是"羊皮换相"了。百里奚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于是便四处游历,后来,他成功地当上虞国大夫,但虞

  • 百里奚:何以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润泽园标签:秦国,齐国,虞国,百里奚,周王室,秦穆公,历史故事

    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份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展现一份崇高感,成为一名卓越的人才。那要想如此,需要具备什么呢?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传奇人物五羖大夫百里奚的故事,或许能为你带来启发——百里奚出身平民,一无资源,二无人脉,三无钱财,却有治国利民的雄心壮志。他周游列国,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国家,年轻时为齐

  • 五张羊皮为何能换来千古名相百里奚?五位国君为何都错过这位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百里奚,秦国,齐国,周天子,晋献公,国君,羊皮

    当七十多岁的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回秦国时,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改天换地的历史已经悄然拉开大幕。百里奚是虞国人,应该是个没落的贵族后裔。这个出身给他带来两个财富——一是学识,二是游走天下的通行证。别听某些人瞎扯说百里奚是贫苦百姓,这个说法靠不住。周朝是等级社会,平民是没资格读书的,更不可能随意周游

  • 秦国当初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他到底会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百里奚,秦国,周王室,诸侯国,周平王,秦穆公

    历史上真实的百里奚,绝对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的宰相模板。他智慧过人,辅佐君王开创霸业,内修国政,倡导文明教化。他制定的政策,直接决定了秦国此后两百多年的国运。但同时,手握重权的百里奚,却又不贪图权力,老老实实做国君的副手。身居高位,却又生活简朴,百里奚出门甚至连辆牛车都不舍得坐。堂堂秦国二号人物,每

  • 春秋时期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其中还有这些启迪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祖逖,王平,王戎,刘琨,秦国,羊皮,周朝,百里奚,秦穆公,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短篇故事。广义上泛指用文言写的灵异、传奇、杂录、琐闻、传记、学术、随笔等之类作品,多为直线发展的笔记体,少有人物形貌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