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避免割地给齐国,楚襄王三计合一,不费一兵一卒,保全了楚国

为避免割地给齐国,楚襄王三计合一,不费一兵一卒,保全了楚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3782 更新时间:2023/12/7 10:17:12

楚襄还是太子的时候,被送到齐国去做人质。后来,楚怀王去世了,太子就去齐王请辞,说要回家给父亲奔丧。齐王阻拦他,就说:“只要你答应把靠近齐国的方圆500里的土地给我,我马上就放你回去。”太子一听,500里,胃口也太大了,就找了个托辞,说去问问自己老师的意见。太子的老师就对他说:“那你就给他土地吧,这是为了能保住你的性命。如果不回国给父亲奔丧,那就是不仁不义的行为。所以,给他土地这件事就是对的。”太子去向齐王复命,答应把500里的土地给他,这才回了楚国。

太子回到楚国,登基成了楚襄王。父亲的丧事一完,齐国就派了五十辆战车来索要土地了。本来当时随口答应就是为了回国,如今齐国来要地了,楚襄王不知道怎么办了。楚王就又去问自己的老师了,老师告诉她:“明天咱们召见群臣,大家一块来商量一个计策。”

第二天朝堂上,楚王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能回到楚国料理先王的丧事,是因为我答应了齐国,把东面靠近齐国的500里土地割让给齐国。现在人家齐国来要土地了,可是我是真的不想给啊,你们看这事该怎么解决啊?”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起来。大臣子良说了:“大王你不能不给他。大王亲口承诺给齐国割地,答应给拥有一万辆战车的齐国割地,如果食言了,那就是大王你言而无信。如果有一天我们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了,肯定人家也不相信我们了。所以我觉得楚王你先给了齐国土地,然后再派兵去攻打齐国。割地给齐国是遵守信用,攻打齐国是为了要回土地,是英勇神武的表现,两者不冲突。所以我建议还是遵守诺言比较好。”

子良出来后,昭对楚王说:“大王你不能给他。我国对外说有万辆兵车,是因为国土面积大而号称万辆兵车。现在割了500里地,几乎是割掉了我国土地的一半。再加上,我国只是有万辆兵车的虚名,实际上连千辆兵车的实力都没有,所以不能割让土地。我的建议是不给他土地,我请求去守护东边的土地。”

昭常退出后,景鲤入宫去见楚王。楚王给他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景鲤说:“不能给齐国土地,但是我们现在独自守住这片土地也是比较苦难的。大王你金口玉言,答应了给齐国割地却不给他,就要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楚国的实力不如齐国,也保不住这片土地,我请求到秦国去搬救兵。”

景鲤离开后,楚王的老师来了。楚王告诉了他刚才三个人的看法。老师告诉他,你把三个计策都采纳了。楚王怒了,说你这是什么意思?楚王老师告诉他:“你听我说说理由,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大王你先派遣子良率领五十辆战车,往北到齐国去进献东地五百里的土地;然后在子良北去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守卫东地;等昭常东去的第二天,派遣景鲤带着五十辆车子,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答应了,并按照老师说的话一一去做。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着士兵前去接受东地。昭常对着齐国使者说:“我负责保卫东地,发誓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经召集了三十多万人的队伍,虽然我们铠甲破旧,武器也生锈了,但是我们愿意誓死保卫这片土地。”齐王就问子良了:“你来献地,又让昭常死守着,这是什么意思?”子良告诉他:“我是受了大王的命令来献出土地,昭常守卫东地,他这是假传大王的命令,你去攻打他吧。”齐王就派兵去攻打昭常。这个时候,秦国派了五十万大军逼近齐国的右边边境,说:“你们齐国拘禁楚国的太子,不让他回国,这是不仁义的行为;现在又想抢楚国五百里的土地,就更加的不仁义了。如果你们识相点就收兵,如果不收兵的话,我就你们决一死战。”齐王很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与楚国讲和;又派人去秦国和秦国讲和。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谋臣。这次楚王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楚国的土地,这件事上楚襄王的老师是非常聪明的。为了能回国,先假意答应割地给齐国。后来他把子良等人的计策合成一个,齐国来要地,就给他,但是又派兵守住,让齐国去攻打。明知道楚国实力不强,就派人向秦国求救。这样的做法,既遵守了诺言,又没有丢失土地。三个计策看似毫无关系,一起作用却能不费一兵一卒去退敌。看清自己的不足,利用他国的帮助去退敌,才是保住楚国长治久安的良策。

标签: 齐国楚襄王楚国秦国一兵一卒齐王

更多文章

  • 太子横气盛招兵祸,楚怀王好强食苦果!太子横是怎么当上楚襄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楚怀王,齐国,秦国,孟尝君,苏秦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秦国又一次突破了道德底线,拿外交活动设圈套,挟持了楚怀王,逼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这是好大一片土地,如果楚怀王同意了,基本就等于把楚国西部通通送给了秦国。楚怀王又羞又恼,索性死猪不怕开水烫,死活不松口。这就要怪秦国做得太莽撞了,虽

  • 楚悼王不死,吴起变法不止,楚国是否是第二个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楚国,秦国,楚王,齐国,先秦,周朝,楚悼王,吴起变法

    春秋战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凡是没有变法,或者变法不彻底的国家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凡是变过法的,不管最终有没有成功,但曾经都强盛过。齐国因管仲变法,而击退戎狄,九合诸侯,称霸春秋;秦国因秦穆公改政,而“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吴国因伍子胥变法,而大破楚、越两国;越国因范蠡改革,而成功灭吴,争霸中

  • 楚悼王、楚威王、楚怀王—战国时期对越国打击最大的三位楚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楚悼王,楚威王,楚怀王,楚国,齐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了求生存、发展、称霸,各国也在根据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调整与各国之间的关系,或结盟,或对抗。而在南方一直称霸的楚国和一度称霸的越国之间,也上演了一出由盟友到敌人的戏码。楚越两国之间关系的转换点是前510年至前475年,也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战争,

  • 吴起趴在楚悼王尸体上,如何就影响了楚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楚悼王,吴起,楚国,齐国,魏国,秦国

    #秋日生活打卡季#吴起为什么要趴在楚悼王尸体人?因为在溺死之前,人总是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吴起是什么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初仕于鲁国时,曾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屡次击败秦国;再后来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

  • 出将入相的吴起,为何会趴在楚悼王的尸身上?是为了报复还是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楚悼王,吴起,魏国,史记

    当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时,他也是打算赌一把。赌什么呢?他就赌这帮楚国的旧贵族不敢对楚悼王的尸体动刀子,结果他赌输了。吴起是万万没想到啊,他的改革已经把这帮旧贵族给搞疯了,明知道楚国有“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的法令(丽兵就是将武器施加于人的意思),可这帮旧贵族,显然是被欺负惨了啊,宁可被夷三族,也要把

  • 吴国攻破楚国国都后,秦哀公为何帮助楚昭王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秦哀公,楚国,吴国,秦国,楚昭王,伍子胥

    按照史料记载,秦哀公之所以帮助楚国,似乎是楚国大夫申包胥绝食七日所感动,实际上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毕竟当时的吴国也算是个强国,如果没有利益驱使,秦国岂会动兵。其实只要搞清楚当时的局势,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当时秦楚结盟以抗晋,而晋国则扶持吴国共谋楚国,秦国之所以出兵,不过是为了避免唇亡齿寒,保住一个盟友

  • 柏举之战:吴王阖闾伐楚,楚国战败,楚昭王出逃

    历史解密编辑:Summer的圈子标签:楚昭王,阖闾,吴王,楚国,吴国,囊瓦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听信了奸臣费无极的谗言,想要杀了太子建,还捕杀了太子太傅伍奢以及伍奢的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员(伍子胥)则逃到了吴国,这件事情竟然导致后来楚国国都沦陷敌手。为了给父兄报仇,伍员一直极力地鼓动吴王讨伐楚国,公子光杀了吴王僚继位之后,十分器重伍员,让他参与国政,还对他言听计从,当时

  • 黄坤明王伟中黄楚平王荣等省领导看望慰问老同志

    历史解密编辑:金羊网标签:省委,黄楚平,黄坤明,王伟中,李玉妹,习近平,王荣(1958年)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12月24日至25日,省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王荣等省领导先后以不同形式看望慰问朱森林、卢瑞华、高祀仁、黄华华、朱小丹、齐心、李灏、张帼英、卢钟鹤、黄丽满、欧广源、黄龙云、李玉妹、林树森、范希贤等老同志,代表省委向他们致以崇高

  • 为什么伍子胥非要执导春秋两大刺杀案件?只因他对楚平王恨得入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伍子胥,楚平王,楚平,吴国,阖闾,专诸

    一、伍子胥转进如风,一夜白头入吴国因为楚平王比较昏庸,还乱搞男女关系,最终将目标放在了太子建的身上,身背绿帽的太子建十分生气,没得办法,只好逃跑了,本来这事已经告一段落了,无奈耿直中正的大臣伍奢看不过去了,非要出来劝导一波,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情在春秋时期是屡见不鲜,可惜大家还是前赴后继,最后

  • 春秋传奇:费无极谮言陷世子,楚平王丧伦娶儿媳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楚平王,楚平,世子,无极,秦国,平王

    春秋传奇:费无极谮言陷世子,楚平王丧伦娶儿媳是时,中原多事故,晋不能与谋,晋昭公即位六年而薨,世子去疾即位,是为晋顷公。顷公初年,韩起、羊舌肹俱卒。魏舒为政,荀跞、范鞅用事,以贪冒闻。祁氏家臣祁胜私通于邬臧之家室,祁盈执住祁胜。祁胜行赂于荀跞。荀跞谮言于晋顷公,反而捉了祁盈。羊舌食我交好于祁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