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3/12/20 13:17:55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你争我斗,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霸主。比如说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最初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走向了强大。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骑射的方法。

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击败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并五伐中山攻灭其国。赵国军事上的强势和其名将辈出有一定关系,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有白起王翦,赵国有廉颇和李牧,秦赵两国可谓平分秋色。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觑。

即使是当时的秦国,对赵国也要忌惮三分。李牧堪称是赵国最后的名将,在战国后期秦国实力一骑绝尘的大势之下,李牧连续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作为赵国的名将,李牧的结局并不好。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作为赵国数一数二的武将,为何赵王迁竟然选择杀死李牧呢?为何赵王迁还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呢?赵国有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骑兵部队也就是战国四大强兵之一的赵边骑,而这支骑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因此,李牧的兵权成为了赵王迁忌惮的对象。李牧和赵王之间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李牧长期执掌赵边骑,赵王对赵边骑的掌控力度远不如李牧,另一方面就是赵王换人掌管边境,但是这些人都不是敌人的对手,因此赵王不得不重新启用李牧,这时候的李牧称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赵王同意后才重新执掌赵边骑。

李牧在赵边骑中的威望是相当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话有李牧在赵王没那么容易指挥得动赵边骑这支强兵。抗命不尊可是君王的大忌,李牧有这样的先例,肯定是赵王无法接受的,只不过当时的赵王没有找到杀死李牧的出师之名。

赵王迁和李牧在如何应对秦军攻势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秦国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李牧的根基在代北,所以他主张集结兵力在北路迎敌以破秦军。赵王和李牧的看法正好相反。赵王迁则认为邯郸是重中之重,要李牧放弃代北回援邯郸,双方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一时之间很难化解。

以李牧的性格来说,根本不可能服从赵王,原因就是李牧曾经有过抗命不尊。如果说军权只是诱因之一,那么王权的威胁则促使赵王迁痛下决心要换下李牧,为什么这么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赵迁虽即赵王位,但赵国朝野支持和同情赵嘉的不在少数,在内忧外患和朝局动乱之时对赵王迁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由不得赵王迁不对自己这位王兄心生警惕,李牧手握重兵又是赵嘉的支持者,更是让赵王迁不安。《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秦王杀白起是因为秦国有这个资本,放眼天下,谁还有资格与秦国争锋?杀一个白起,并不会对国力有影响,反而能巩固王权?赵国呢?它凭什么?长平一战大败至使赵国元气大伤,西边和北边都有强敌,且国内无将,唯有李牧可堪大任,这个时候你跟我谈王权?真是滑稽。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可以说整个战国七雄,也就赵国的军事力量可以与秦国抗衡。可惜了不管赵国出了多少名将如廉颇、赵奢、李牧,特别是廉颇和李牧碰到了昏庸之主。相比秦国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赵国出了两赵王,自毁了长城两次,赵国才多大呀,经得起这样的挥霍吗,灭亡早已注定。

更多文章

  • 李牧之死,在李斯,不全在赵王迁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牧,李斯,赵王,秦国,秦军,秦王,秦朝,赵幽缪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李牧之死其实跟另外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

  • 李牧被冤杀,赵王迁并非极其愚蠢,这两点成为他对李牧下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秦军,秦国,王翦,赵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北方发生地震,已知灾荒,大举攻赵,次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公子嘉带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称王,但是在抵抗秦国六年还是灭亡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到了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拌一拌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虽然长平之战直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只要赵国不灭,秦军东出就必然

  •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秦国,秦军,白起,周朝,先秦,蔺相如,信平君,赵孝成王,四大名将,赵括(春秋)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赵奢,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周朝,先秦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

  • 闲谈乱侃之-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执意换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括,长平之战,秦国,信平君,秦军,赵王

    前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赵孝成王执意接纳上党郡的原因以及他们准备用来应对秦国问责的手段——与秦国打持久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氏君臣早已决定要与秦国打持久战,为什么又要选择中途易将呢?倘若赵军始终都由廉颇率领的话,秦赵“长平之战”是否会是另一番场景呢?臭名昭著的“谈兵之将”赵括是否也会有一番别样的人生呢?

  • 赵括被围长平两个月,赵孝成王在干什么,他为何不派人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 "是后战国时期秦赵围绕上党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历经三年,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赵国损失士兵45万,一下子失去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自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改革后积累的财富与优势,经此一战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实力。话又说回来,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来接管长平,被秦军

  • 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赵孝成王才是第一责任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赵孝成,赵括,赵国,长平之战,秦国,秦军,信平君,赵军,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先秦,周朝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其余东方五国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此战之后,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只剩时间问题。而赵军主将赵括也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后世还流传出“纸上谈兵”的成语,那么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秦赵

  • 闲谈乱侃之-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何执意接纳上党郡?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国,白起,赵胜,先秦,周朝,信平君,长平之战,赵孝成王,闲谈乱侃之

    关于“长平之战”,自古以来即聚讼纷纭,古今名家论及此战莫不归咎赵括而惋惜廉颇。而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则更是以“用武而不终也”的结论来阐述赵国的破灭之由。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仔细复盘的话,我们会发现,赵国的“用武而不终也”似乎是其一贯的国策。因为无论是“长平之败”还是后来的“李牧之死”。这两场直接

  • 赵孝成王为什么重用新人赵括,赵括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秦军,白起,信平君

    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各四十多万大军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年。这三年里,双方消耗的粮草数量相当的庞大,最先支撑不住的那一方是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由于与秦国交好,拒绝了赵国的请求。前线的战事一直不见进展,而粮草已经告急,赵孝成王情急之下将前线元帅廉颇换下,由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四十多万兵马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