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即将灭亡时,为何赵王迁还要杀了李牧?原因有三个!

赵国即将灭亡时,为何赵王迁还要杀了李牧?原因有三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乐享盖生活 访问量:869 更新时间:2023/12/20 15:05:47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较量,为武将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按照介绍,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大依靠了。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隆县)人。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抵抗匈奴。在战国时期,匈奴已经开始崛起,当然,此时的匈奴还不是非常强大,远远没有达到西汉初期的程度。

在邯郸之战后,李牧则是以抵御秦国为主,因为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李牧得到武安君的封号。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存在,秦国一直无法消灭奄奄一息的赵国。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在李牧被杀后,王翦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赵王迁杀害李牧,无疑是自毁长城,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那么,问题来了,李牧对赵国这么重要,为何赵王迁还要杀害他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李牧之所以被赵王迁冤杀,原因有三个。就第一个原因来说,自然是秦国的反间计,或者说是离间计了。在战国时期,秦国不仅用这一计谋除掉了李牧,还导致信陵君魏无忌郁郁而终。对于信陵君魏无忌来说,曾两次率领诸侯国的联军击败秦军,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阻碍。但是,在秦国成功离间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的关系后,信陵君被夺取了兵权,从而无法继续阻挡秦国了。同样的道理,李牧不仅无法阻挡秦国,还丢掉了性命。

公元229年,王翦率领秦国大军进攻赵国,在这场战役中,尽管秦国大军兵强马壮,拥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因为李牧的阻挡,王翦无法攻占赵国都城邯郸。在此基础上,王翦这位名将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于是,王翦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曾经诬陷廉颇的大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面对这样的消息,赵王迁应当首先派人查明真相,再进行处理。但是,赵王迁没有明辨是非,就直接派人取代了李牧,最后甚至冤杀了李牧,这自然是十分糊涂的行为了。

就第二个原因来说,则是因为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对于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比较重的。相对于其他诸侯国,赵国历史上的兵变和内乱实在太多了,这导致赵王迁对于拥有兵权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虑。早在春秋时期,赵氏就因为自身的内乱,所以导致了赵氏孤儿的悲剧。在赵武重新执掌晋国大权后,赵氏发展壮大,成为瓜分晋国的卿大夫之一。

三家分晋后,赵烈侯是赵国第一任君主。但是,赵烈侯去世后,赵国爆发了内乱,公子赵胜(和后来的平原君赵胜不是同一个人)因与赵成侯争夺君主的宝座。赵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公子赵緤与太子赵语争立君位失败,逃奔韩国。于是太子赵语即位,是为赵肃侯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三家分晋后,赵国内乱频繁,这导致赵国在战国初期相对弱小。到了战国中期,虽然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帮助赵国走向了强盛。但是,赵武灵王先是册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又废长立幼,改立赵何,也即赵惠文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然,赵武灵王也没有放弃长子赵章,而是在平衡赵章和赵何的权力。于是,这导致赵国爆发了兵变。在沙丘宫变中,赵武灵王和长子赵章,都丢掉了性命。

在此基础上,频繁的兵变和内乱,导致赵国君主颇为防范武将。比如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照样被排挤出赵国。至于李牧这位名将,不仅执掌了赵国的兵权,并且因为在宜安之战等战役中多次击退秦国大军,从而功高震主。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显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关系。纵观整个古代历史上,功高震主的武将,往往都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就第三点原因,在功高震主的基础上,李牧还多了一个身份,也即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将。代地远离赵国都城邯郸,风俗习惯也和邯郸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赵武灵王在位后期,将长子赵章分封在代地,甚至赵武灵王准备让赵章在代地建立代国,而赵惠文王则执掌邯郸等地,这无疑是让赵国一分为二,从而损害了赵国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沙丘宫变中,赵章、赵武灵王走向败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加剧了代地和邯郸的对立。

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几乎无人可用了,所以,赵王迁这才让李牧率领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以此抵挡秦国大军的进攻。换而言之,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赵王迁是不愿意代地的兵马来到邯郸的,更不愿意重用代地的武将。也即赵王迁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会联系到历史上的沙丘宫变,想到代地和邯郸的对立,在这种情绪和心理之下,赵王迁对于李牧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复杂和纠结的。

最后,对于赵王迁来说,杀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郸了,不杀李牧,又担心这些代地的将士会造反。就在赵王迁不知如何决定的时候,秦国的离间计和郭开的陷害,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于是,公元前229年,赵王迁最终冤杀了李牧。当然,对于赵王迁来说,冤杀李牧之后,自然也守不住邯郸了。

赵王迁八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颜聚逃走,秦军于是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王嬴政将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后,因思念故乡而创作《山水》这首诗歌,他表示: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对此,在笔者看来,等到赵国灭亡之后,赵王迁才意识到自己冤杀了李牧这位良臣。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在被流放之后,赵王迁只能接受郁郁而终的结局了。

标签: 李牧赵王迁赵国秦国王翦秦军

更多文章

  • 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牧,秦国,白起,秦军,先秦,周朝,信平君,赵王迁,赵武灵王,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你争我斗,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霸主。比如说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最初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走向了强大。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骑射的方法。开启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

  • 李牧之死,在李斯,不全在赵王迁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牧,李斯,赵王,秦国,秦军,秦王,秦朝,赵幽缪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李牧之死其实跟另外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

  • 李牧被冤杀,赵王迁并非极其愚蠢,这两点成为他对李牧下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秦军,秦国,王翦,赵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北方发生地震,已知灾荒,大举攻赵,次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公子嘉带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称王,但是在抵抗秦国六年还是灭亡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到了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拌一拌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虽然长平之战直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只要赵国不灭,秦军东出就必然

  •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秦国,秦军,白起,周朝,先秦,蔺相如,信平君,赵孝成王,四大名将,赵括(春秋)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

  •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为何赦免了赵括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赵奢,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周朝,先秦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开始的主将是廉颇。不过,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取代廉颇后,赵括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

  • 闲谈乱侃之-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执意换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括,长平之战,秦国,信平君,秦军,赵王

    前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赵孝成王执意接纳上党郡的原因以及他们准备用来应对秦国问责的手段——与秦国打持久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氏君臣早已决定要与秦国打持久战,为什么又要选择中途易将呢?倘若赵军始终都由廉颇率领的话,秦赵“长平之战”是否会是另一番场景呢?臭名昭著的“谈兵之将”赵括是否也会有一番别样的人生呢?

  • 赵括被围长平两个月,赵孝成王在干什么,他为何不派人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赵括,赵孝成,秦国,长平,秦军,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 "是后战国时期秦赵围绕上党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历经三年,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赵国损失士兵45万,一下子失去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自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改革后积累的财富与优势,经此一战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实力。话又说回来,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来接管长平,被秦军

  • 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赵孝成王才是第一责任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赵孝成,赵括,赵国,长平之战,秦国,秦军,信平君,赵军,赵孝成王,赵括(春秋),先秦,周朝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其余东方五国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此战之后,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只剩时间问题。而赵军主将赵括也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后世还流传出“纸上谈兵”的成语,那么长平之战的惨败,真的全怪赵括吗?秦赵

  • 闲谈乱侃之-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为何执意接纳上党郡?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国,白起,赵胜,先秦,周朝,信平君,长平之战,赵孝成王,闲谈乱侃之

    关于“长平之战”,自古以来即聚讼纷纭,古今名家论及此战莫不归咎赵括而惋惜廉颇。而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则更是以“用武而不终也”的结论来阐述赵国的破灭之由。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仔细复盘的话,我们会发现,赵国的“用武而不终也”似乎是其一贯的国策。因为无论是“长平之败”还是后来的“李牧之死”。这两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