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讲述了怎么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吗?
众人皆知,荆轲为大义而刺秦,却少有人知道高渐离为荆轲而再次刺秦。
荆轲本是卫国人,为人慷慨大方。在燕国的集市上,与善于击筑奏乐的高渐离相遇,荆轲不同于满座听众的高声喝彩,只是每每都在一旁,静静的聆听高渐离的琴声,却从不缺席。
一个是仗剑天涯的游士,一个是潇洒快活的乐师,两位慷慨悲歌之士,不期而遇的缘分,让他们成为了酒逢千杯少的知己,从此以后,两人便时常结伴而行,待到酒酣之时,便会和调而歌,然而美景不长,秦国统一六国的野心,天下昭然,暴秦的印象深入人心,燕国此番正处于兵伐之地,危难之际,太子丹便把刺杀秦王的任务,交给了荆轲,高渐离心中清楚,荆轲此番前去,无论刺杀秦王是否成功,也绝无生还的可能,临行的那日,高渐离身穿一身白衣,为荆轲击筑送行,荆轲也依调而歌,筑声与词交汇,传下了那句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荆轲刺秦失败而身亡后,不多时秦王统一了六国,便开始迁怒追杀荆轲身边的人,高渐离只好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只是此后,他每每独自坐在家中,都不由得感叹琴声依旧,却再无闻曲高歌之人,情到深处时,高渐离常常是已经泪眼朦胧,他忍受着痛苦,时刻都在想办法为荆轲报仇,继承荆轲未完成的遗志。
于是高渐离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拿出了自己隐藏多年的乐器,在堂中级筑,奏起了当年的易水河畔,送别荆轲时的曲调,只不过这曲声婉转悲痛的易水歌,此刻却是为自己送行,一曲奏罢,众人知道这个击筑之人,是高渐离后满座皆惊秦皇得知此事后,便要召见高渐离,高渐离心知,在这个甲胄林立的咸阳宫中,刺杀秦皇的希望十分的渺茫,必定如多年前的荆轲一般,有去无回。
然而这个正是高渐离想要的,士为知己者死,他当年望着荆轲远去的的背影,心中就已经下定了舍生以酬知己的决心,他为能留在秦皇身边伺机而动,便熏瞎了自己的双眼,秦皇虽然知道,高渐离和荆轲是挚友,却又欣赏他的才华,加上他现在的双眼已经失明,便将他留下为自己奏曲,此后高渐离便在秦皇身边留了下来。
日久天长之后,秦皇便慢慢的放下了戒备,高渐离见时机成熟,便将自己四处搜集的铅块,装进了自己的乐器,将他从弹奏的乐器变成了可以杀人的兵器。
那天他踏进了咸阳宫中,易水别的曲调再次响起。
第一次弹奏易水别,是为送别自己的知己挚友
第二次弹奏易水别,是为了怀念自己刺杀秦皇失败的挚友
第三次弹奏,是为了送别自己。
婉转悲壮的琴声响荡在咸阳宫中,一曲奏罢,他把自己这么多年的隐忍悲痛全部释放,用尽毕生的力气,举起了自己装满铅块的乐器,狠狠的向秦皇砸去,荆轲刺秦的离世时隔六年再次上演。奈何秦皇本能的闪躲,躲过了这致命一击,高渐离刺杀未果,一如当年荆轲刺秦那般血洒殿堂。
虽然高渐离没有完成荆轲的遗愿,但是高渐离多年来的隐忍,从闻名的乐师,变成了传承知己遗志而慷慨赴死的刺客,荆轲得此知己,人生也无憾了。
时至今日,易水河畔再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身影,但那首传唱千古的易水别,却还在风萧水寒的易水之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