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论语》中最精彩的一处对话了,若“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然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已咐嘱摩诃迦叶。”
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和古印度是何其的相似!
孔门,在曾子这里,也开出一脉,从曾子到子思,从子思到孟子,孟子实际下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乃至于张载的气学一脉。
一以贯之的就是那种由内而外的仁义礼乐之道,内圣而外王。曾子所言,忠恕,中于心,恕于人,就是内圣而外王,也是曾子在《大学》里所言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个人性的明明德,到明明德于天下。
曾子的这个“唯”,是直下承当!如其所言的,仁以为己任!他承下了,就有了他坚实的行动。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就是孔门弟子。
遥想当时的现场,孔子是欣慰的,曾子是坚定的,意气风发,直下承当!当时的曾子也就二十几岁吧。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二十七岁,孔子去世,亲炙孔子十一年。最终是学有所成。最后,孔子托孤,把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子,让曾子教育子思。曾子也不负孔子的托付,子思也终成一代大贤。
这就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士君子。
直下承当就是心之力,是即刻的行动,毫不犹豫,这就是“忠”,中于心,行一直心,诚在其中。而恕,是如心,推己及人,同理心,考虑别人,想着别人,忠恕二字,内涵丰富。
忠能明德,恕能打开格局,这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