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参[shēn],字子舆。与其父曾点(字晳)同为孔子的学生,嫡传孔门道统,后世尊奉为"宗圣",小孔子四十六岁。
▲三:“三”在古代一般不是实际数字,多是虚指,代表多次。
▲省[xǐng]:检查;察看;反省。
▲忠:《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就是忠。
▲传:传授。“传不习乎”既可以是“老师传授给我的道理,我践行了没有?”也可以是“我传授给别人的学问,我自己实践过没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我是否践行了?”
【学而思】
懂得了孝悌是为人之本,又能管住了自己的嘴,做到谨言慎行,还要时常反省自身,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到了这些,那么离君子之道就不远了。
参读:
《子罕篇》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宪问篇》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知识扩展】
曾参的“参”应读[cān],还是[shēn],古代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曾参字子舆,舆与车相关,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叫“骖乘[cān chéng]”,也作“参乘”。根据曾氏族谱记载,曾参生有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次子曾申的“申”与“参”同音,父子名讳同音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曾参的“参”字实际应该读作[cān],只是后人习惯性读[shēn],也就约定俗成了,就像陈寅恪的“恪”字,本应读[kè],但是大家都读[què]。
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孔子去世时,曾参27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相传《中庸》是“子思”所作,孟子则是子思门人的弟子。因此古人把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祀孔子于孔庙,并称“四配”。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这里的再传弟子,相传大部分都是“曾参”的弟子,因此在《论语》中,称曾参为曾子。《大学》是曾子所作。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
右拾遗张德,生男三日,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啖,上表告之。明日,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肉?”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
【译文】五月丙寅(初一),朝廷禁止天下屠杀牲畜及捕捞鱼虾。江、淮间旱灾,发生饥荒,百姓不得捕鱼虾,饿死的人很多。
右拾遗张德,生儿子三天,私自杀羊宴请同事,补阙杜肃怀揣宴席上的一些食物,上表告发。第二天,太后在朝堂上听百官奏事时,对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恭喜你了。”张德拜谢。太后说:“你从哪里弄来的肉?”张德叩头认罪。太后说:“朕禁止屠宰牲畜,但喜事丧事不受干预。但你今后请客,也需要选择人。”说完拿出杜肃的奏表给他看。杜肃十分惭愧,举朝文武官员都想啐他的脸。(与朋友交而不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