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为什么会跟孟尝君翻脸?孟尝君:谁不想当王!

秦国为什么会跟孟尝君翻脸?孟尝君:谁不想当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2328 更新时间:2024/2/12 12:41:33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孟尝君不顾所有人的劝阻,连苏秦这样的名嘴都拦不住他,毅然决然踏上了西行之路,到秦国就任丞相。

转过年来,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孟尝君的麻烦马上就来了,险些害他丢了性命。《资治通鉴》在这一年里记载了3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孟尝君的险死还生。这也是孟尝君一生经历当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不断被后人议论、褒贬。

孟尝君才到秦国,新官上任,什么事情都还没做呢,就发生重大变故了。有人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孟尝君来秦国当总理,一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次才会考虑秦国,这么一来,秦国可就危险了啊。

简简单单一席话,昭襄王竟然听进去了。按说听进去了也无妨,常规做法无非就是给孟尝君免职,请他原路返回也就是了。但昭襄王一反常态,请楼缓接替孟尝君,就任秦国总理,把孟尝君囚禁起来,下一步就准备杀掉了。

这一连串操作特别匪夷所思。首先我们就会觉得进谗言的人纯属胡说八道,战国时代人才流动再正常不过,只需要看看秦国起用的这些外国人,谁都没有怀乡恋土,更何况那个年代根本就还没有祖国意识。

不说别人,就说昭襄王的亲妈宣太后和两个亲舅舅魏冉和芈戎好了,身体里流的是楚国贵族的血,但哪一个考虑过楚国利益呢?打起楚国来一点不留情面,芈戎这不是才在前线拿了3万颗楚国同胞的头颅换取了自己的军功吗?

退一步说,就算昭襄王真把谗言听进去了,那为什么在罢免孟尝君之后,会安排楼缓接任呢?难道他就不担心楼缓不但本人是赵国人,还是赵武灵王亲自派来的,所以会把赵国利益置于秦国利益之上吗?

但是,谗言之所以成立,昭襄王之所以听得进去,背后是有逻辑的。

商鞅、张仪甘茂那些人在家乡无根无基,很容易就大丈夫四海为家了,吴起就更典型,有国难奔,有家难投,而孟尝君不一样。你只要想想屈原,就容易理解秦国这边对孟尝君的担忧了。

屈原在楚国有根正苗红的贵族血统,所以赤胆忠心,“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尝君本身虽然对齐国没什么感情,对家族其实也没什么感情,但毕竟姓田,也毕竟做了靖郭君的继承人,在外人眼里就是官二代、富二代,在齐国树大根深。

更加显而易见的是,孟尝君来齐国做官之后,并没有把封地薛邑归还齐国,于是薛邑的赋税也好,高利贷的利息也好,照旧都归孟尝君所有。

这就意味着两点,一是孟尝君的偌大家业还在齐国,要说他能全心全意把秦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实很难使人信服;二是正因为他的家业还在齐国,所以秦昭襄王给不给孟尝君开薪水,孟尝君不是很有所谓——这样一来,君臣关系就在相当程度上回到春秋以前的宗法关系了。

秦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牢牢握住奖惩这两大法宝治国治民,这时候忽然来了一个旧时代里的孟尝君,物质奖励很难使他动心,经济处罚也没法唤起他的焦虑,这种人非但没法约束,还会败坏秦国的法治风气。就算真给法治开一点口子,也只能给自己人开。

秦昭襄王确实该头疼了,这样一位孟尝君完全不同于以往秦国用的客卿。而且他的存在,在秦国简直有动摇国本的危险。那么,罢免了他,恭送回国,买卖不成仁义在,这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大概秦国这边的顾虑是:孟尝君虽然一直都是合纵操盘手,但跟秦国并没有私人恩怨,所以秦国请他能请得来,而一旦放他回去,那就等于放虎归山了。何况关系一掰,双方就算从此结上私人恩怨了,大概率上不再存在转圆余地了。所以呢,一不做,二不休,抓来杀掉算了。

这种手段当然太流氓,会严重损害秦国的信誉。但秦国耍流氓已经耍习惯了,已经相当放得开了,反正自己实力够强,山东六国就算看不惯又能怎么样呢?

平心而论,秦国凭着流氓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捞到了便宜,山东六国也确实只能干瞪眼,但是,随着全世界对秦国的厌恶感与日俱增,也确实加大了秦国在外交和征服上的难度。对于秦国来说,利与弊到底哪个多些,很难算得清,但至少流氓行为带来的利益总是短期可见的,而它造成的弊病却是远期的,难以准确估量和归因的。这样一做比较,显然耍流氓更划算。

还有一个问题是:楼缓不是已经在两年前入秦,接替樗里子的职位了么,怎么这次接替孟尝君职位的还是他呢?历代史学家们各有各的推测,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了。

值得留意的是,赵国这些年间一直跟山东诸侯相当疏离,并未加入由齐国牵头的合纵联盟,反而跟秦国私相授受,眉目传情。赵武灵王传位赵何之后,隐瞒身份,以使臣的名义造访秦国,会见秦昭襄王,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秦国的警觉。但秦国对这件事的反应可大可小,眼下既然应对合纵才是重心,不妨稍稍装聋作哑一下,继续跟赵国保持亲密关系,自己心里有数也就是了。

再看孟尝君,蛟龙失水,命在旦夕。怎么办呢?常理来说,孟尝君和他带到秦国的门客应该施展了浑身解数,用过很多办法,但见诸记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央求秦昭襄王的宠姬,求她吹吹枕边风,忽悠昭襄王改变主意。

有个细节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姬,是指统治者后宫里的侍妾。但我们知道,周天子姓姬,天子的姓怎么会变成对美女的称呼呢?其中的原委很可能是这样的:

周朝有两个大姓,一个是姬,一个是姜,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贵族女子不是姓姬,就是姓姜。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同姓不婚”的规矩,所以姬姓和姜姓之间通婚不断,互相嫁女娶妇。《诗经》里边描写美女,要么是“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要么是“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衡门》)。久而久之,大概姬姓美女占了上风,姬这个字就变成了妾的美称了。

秦昭襄王的这位宠姬答应给孟尝君帮忙,但有一个条件:要孟尝君送自己一件狐白裘。

所谓狐白裘,就是用白狐狸的皮做成的大衣。貌似不算很稀奇,但老话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掖(腋)”,意思是说,上等的裘皮大衣不是用整张的狐狸皮缝制的,而要用到好多狐狸皮,每张皮只取腋下那一小块皮毛。还有一句话叫“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腋)”。这是当年赵良对商鞅讲过的,意思是说,就算凑出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下那一点点皮毛值钱。把这两句谚语结合来看,就能看出一件狐白裘能有多么珍稀了。

“狐白裘”从此成为一个文化语码,不断出现在诗人笔下。

那么,昭襄王的宠姬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条件呢?因为孟尝君入秦之后,送给过昭襄王一件狐白裘。这就是当时的顶级时装,集数百只狐狸的咯吱窝于一身,可想而知有多骚气。美女大概越看越喜欢,自己也想要一件。但孟尝君犯难了,因为送给昭襄王的那件是唯一的一件,再也找不出第二件了。孟尝君能怎么办呢?

上期回顾:孟尝君不听劝,苏秦只给他讲了一个鬼故事,就让他改变主意!

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孟尝君秦国齐国赵武灵王商鞅赵国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著名的齐国贵族,以孟尝君之名威震天下,门下人才如云

    历史解密编辑:拾柒笑点录标签:秦国,战国,孟尝君,魏无忌,平原君,齐国贵族,四大名将

    田文是战国中期齐国贵族。其父田婴是田寅琦的小儿子,参加过马陵之战,不久升任相国,封薛(今山东滕县南)。田文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封地,叫薛公,叫孟尝君,被齐岳王田地任命为总理。田文建大楼,广纳宾客,开创战国养士之风,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结为友好,一时形成一种影响。“鸡狗海盗”这个成语起源于孟尝君田文

  • 孟尝君:魏王宠信的双胞胎不服我?看我怎么收拾他们!-读战国50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孟尝君,魏王,齐国,魏国,秦国,燕昭王

    孟尝君孟尝君田文身上的著名故事,除了“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还有一个“联合赵燕救魏”的故事。话说齐湣王七年(前294年),齐国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劫持案——堂堂齐国国君齐湣王居然被一个名“田甲”的人给劫持了。齐湣王大难不死,想起之前曾有人告状,说他的堂兄弟、齐国国相孟尝君意欲谋反,齐湣王便怀疑这次

  • 为何说孟尝君到秦做相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孟尝君,秦王,秦国,齐国,相国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到秦国当相国,但当他到了秦国以后,秦昭王却听信了别人的建议,要杀了他。好在孟尝君有三千门客,在门客的帮助之下,孟尝君才平安了。其实,从孟尝君应邀到秦国当相国的那一刻起,危险就已降临。为何我会这样说?主要有六点原因。其中,第六点是关键。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一下。一、不是自家人孟

  • 能养士的孟尝君,其命却难比不太好贤的平原君,个中缘由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孟尝君,平原君,养士,齐国,秦国

    孟尝君,名田文,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是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儿子。田婴在世时,田文曾与父亲讨论,要想世代都能保有富贵,唯有尊贤好士。从那时起,孟尝君田文就尊贤好士、广招人才,以致门下常年食客数千。曾有一次,孟尝君夜宴宾客,恰好有人挡住了烛光。席上一位宾客因此生出疑心,认为自己的饭菜不一样,气得饭都不吃、

  • 以养“士”著称的齐国公子孟尝君为何落了个被灭族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孟尝君,齐国,秦国,秦王,魏国,田婴

    孟尝君可谓是战国时期的黑社会扛把子!公元前299年,孟尝君田文遭秦王追捕,其门客利用鸡鸣狗盗的招数帮其逃出函谷关。路过赵国时,因赵国百姓嘲笑其身材矮小,田文将整个县的百姓屠戮殆尽,而后扬长而去。此时已经是战国后期,战国七雄的局面早已被打乱,秦国可谓是一家独大。为了对抗强秦,各诸侯贵族都开始竭力网罗人

  •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都有这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赵胜,齐国,秦国,周朝

    战国四公子中,最为特别的大约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了,他应该算是四公子之首,甚至被太史公尊称一声“魏公子”,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其哥哥正是魏安釐王。信陵君被哥哥封在了信陵,因此有了信陵君这个称呼,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在他们的帮助下,信陵君成为赵国的大功臣,当然也被哥哥所猜忌。信陵君做的最著名的一件

  • 宋江很讲义气大家都知道,柴进为什么也会被人称为“孟尝君”?

    历史解密编辑:贡子曰标签:宋江,柴进,林冲,王伦,武松,宋朝,孟尝君

    宋江在山东一代的声望和影响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及时雨和呼保义两个绰号,都说明这个人是靠义气、靠乐善好施而被人知晓的。有些人有疑问,柴进为什么也被人成为 孟尝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允许宋江乐善好施收买人心,就允许柴进仗义疏财帮助别人。柴进之所以被称为孟尝君是有原因的:一、结交天下豪杰柴进有个规矩,

  • 临潼地名故事 | 田市和孟尝君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触摸临潼标签:孟尝君,齐国,信陵君

    田市的由来,据说同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有着直接关系。战国时代,齐国有个田文,号孟尝君,和当时的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是广交天下名士、府里养有食客数千的贤达,被时人称为“战国四公子”。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秦昭王想拜他为相,可这时有人进言道:“孟尝君虽很贤能,但他是齐国人,如果拜他

  • 孟尝君幸得冯谖

    历史解密编辑:你的小可哎呀标签:孟尝君,冯谖,秦王,齐国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门下养了三千个门客,其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冯谖说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孟尝君还是把他当下等门客留下了。过了几天,冯谖敲着剑唱歌道,这里吃饭没有鱼,孟尝君便给他一般门客的伙食;又过几天,冯谖又说,这里出门没有车,孟尝君便给他上等门客对待;又过几天,冯谖又说,没有钱养家,孟尝

  • 孟尝君少年时语出惊人,之后养有食客三千,关键时刻什么人才都有

    历史解密编辑:聪聪扒历史标签:齐国,秦国,田婴,孟尝君,公孙弘,历史故事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因为被封在薛邑,又被称为薛公。也是在战国四君子当中,唯一一个在后世评价中存在分歧的人物,司马迁说他是贤者,荀子说他是篡臣。少年不凡孟尝君能够发迹的原因,一部分得益于他身上有着齐国王室血统,因为其父亲田婴的关系,他在齐国王室当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田婴的儿子足有四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