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卖国贼”谯周:其貌不扬的意见领袖,是怎么被《三国志》洗白的

“卖国贼”谯周:其貌不扬的意见领袖,是怎么被《三国志》洗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青言论史 访问量:2592 更新时间:2024/1/17 8:12:20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成都,蜀汉宫廷,一位老者正在向皇帝刘禅进言:

“陛下,听说邓艾已经打过来了,您准备跑路,是吗?万不可如此啊!您要是能主动向大魏投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您不管是向南投奔孟获他们还是向东投奔孙吴,跑得了跑不了不说,就是能跑,也保不齐会被再抓一次啊!”

于是,在这一番摇唇鼓舌之下,刘禅开城投降,蜀汉就此终结。而这位鼓动刘禅投降的老翁,就是著名的谯周

谯周字允南,西充国县(今四川阆中)人,出身于典型的东汉经学世家,其家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尚书》。谯周的父亲死的比较早,所以家庭情况也比较贫寒,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能吸引州郡官员的青睐,因而屡次获得征辟。不过谯周比较有个性,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他自己不想干,只想宅家看书,每每看到入神的时候还会痴痴地笑,活生生一个书痴。

之所以要强调“是《三国志》的说法”,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谯周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谯周还在世,未免会对谯周有所回护。就比如在谯周做官这件事上,到底是他真的不想做还是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他,就值得商榷:

诸葛亮执政后,谯周被拜为劝学从事,上任前要面见诸葛亮,在见面时却惹得在场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人忍俊不禁。为什么会大家会笑,不得而知,但恐怕是这位书呆子先生形象不佳;而在讲求仪表端正的两汉魏晋时期,形象不好的人恐怕是很难能获得州郡官员的青睐的。

(而这,还仅仅是《三国志》对谯周记录的诸多疑点之一;可以说,《三国志-谯周传》的真实性和立场,都存在很大问题。)

诸葛亮去世后,谯周的官也越做越大,从掌管益州教育事业的劝学从事转任负责东宫事务的太子仆、太子家令,又升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大夫,职务都比较清贵,也没留下什么事迹,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劝谏。

前期,谯周还曾劝谏刘禅不应该耽于声色,要把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随着蒋琬、董允、费祎等人的故去,陈祗黄皓等人的上台,谯周的建言内容也越来越反动,越来越向着北方的曹魏了。

当姜维扛起北伐大旗,数次出兵北伐时,谯周就曾向时任尚书令的陈祗递交过一篇名为《仇国论》的文章,以“高贤卿”和“伏愚子”两人问答的形式,陈述了谯周不赞成北伐的态度。当然,在《仇国论》里,谯周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只是从实际出发,阐述曹魏根基已稳,数次北伐劳民伤财师劳无功而已;当然,如果考虑到此时司马氏正在抢班夺权,魏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的话,谯周对形势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就也见仁见智了。

此后的几年里,谯周虽然不怎么管政事(实际上也没啥政事可给他管),却逐渐成为了成都的舆论领袖;蜀中的年轻士子们,都以能获得谯周的点拨为荣,这其中就有陈寿。而到了蜀汉危急存亡的关头,谯周的一席话,也就颇具分量了。

当邓艾攻克江油、偷渡阴平,兵锋直指成都,诸葛瞻等人于绵竹殉国时,成都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对魏军的进展速度估计不足,导致成都的城防调度失当,百姓人心惶惶。刘禅召集廷议,群臣要么主张南奔南中,利用山林和曹魏打游击;要么建议东投孙吴,在“友邦”和曹魏再做周旋。

这个时候,意见领袖谯周发言了。他的主张既不支持向南也不同意向东,更是只字不提婴城固守的可能性,而是坚决主张开城投降,甚至还摩拳擦掌,表示愿意替刘禅亲自前往京师(注意,是“京师”,不是洛阳)请降。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刘禅“舆榇自缚”,成都不攻自破。陈寿对此评价为“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问题是,真的如此吗?刘禅的投降,真的保证了他家族无虞,益州风平浪静了吗?

恐怕并不是。且不说在刘禅投降前,北地王刘谌就在昭烈庙举家殉国;就说成都城门洞开后,《汉晋春秋》就记载“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甚至包括刘禅的宠姬李昭仪,这,难道能称之为“刘氏无虞”?

至于“一邦蒙赖”,更是纯纯的笑话:陈寿自己都知道钟会之乱后“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这难道就是益州百姓从开城投降中得到的好处吗?更不用说关羽的后代在成都城破后不久就被庞会斩杀殆尽,这样的功臣贵戚都能惨遭魏军灭门,那么魏军的军纪也就可想而知了。说钟会之乱后蜀地才大乱的,恐怕不过是嫁祸给一个死人而已。

真正在这场国难中取得好处的,只有包括谯周、陈寿在内的益州本地的士族而已:蜀汉灭亡后,谯周随从刘禅一起到了洛阳,半路中就被司马昭封侯,入洛后又拜为骑都尉、散骑常侍,在洛阳平平稳稳地过完了他的一生;而他的好学生陈寿在西晋也算是官运亨通,甚至还担任过巴西郡中正,彻底把握了家乡官员入仕和晋升的大权。

而这,也是这些益州士族的真正目的:对他们来说,蜀汉是个外来政权,那些外来户们会占据仕途,还要逼着他们这些土著出钱出人;而曹魏的晋则是志不在此,他们来取代蜀汉只会让这些土著获利,而不会和他们抢人抢粮,那么,“卖国”又有何不妥呢?

至于陈寿对谯周的溢美之词,既是对老师的吹捧,也是为了迎合晋朝统治者;他将谯周比作是董仲舒扬雄一流的人物,更是让人头皮发麻。《三国志》在许多类似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以及记录,都使得这本史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性远不如成书更早的《史记》、《汉书》,若非裴松之采补诸多史料为其作注,恐怕我们今天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就要大受影响了。

顺便提一句,谯周死后三十年,蜀中再次大乱,氐人李特兄弟盘踞四川,建国为成汉;又过了一百年,谯周的后人谯纵在成都称王,而后迅速败落,其家族也受牵连。这,也算是对谯周这位老牌意见领袖最好的讽刺。

更多文章

  • 谯周:三国头号蜀奸,整天高呼蜀汉将亡,为何刘禅却不敢动他?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刘禅,谯周,蜀汉,曹魏,刘备,后主,三国,诸葛亮

    263年,魏军逼近成都,有人劝刘禅东奔吴国或退守南蛮。刘禅六神无主,却有一人朗声道:“荒谬!为今之计,当然是投降曹魏!”刘禅大惊失色,他召集群臣,是要商讨应对之策,可不是要商讨如何投降的。待他定睛一看,出声者正是“光禄大夫”谯周,心中大感大妙:果然又是他!谯(qiáo)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充国县人

  • 曹冲之死:引发了“世子之争”,神通周不疑不久也死于曹操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曹操,曹冲,周不疑,曹丕,世子,丞相

    曹冲,一个令曹操抱憾终身之人!曹冲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童,他是曹操最小的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小小年纪就可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因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三国志》曾有语:“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为曹操多次解决难题,传为佳话曹操占据北方之境后,江东孙

  • 周不疑有何过人之处,曹冲一死就被曹操暗杀,连曹丕求情都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操,曹丕,曹冲,周不疑,孔融,曹植

    汉末三国时期是古代史上最为星光璀璨的时代,各色人才都走上舞台,而且光芒四射,大放异彩。三国不仅武将出彩,谋士也同样耀眼,还有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才。比如曹植、孔融、祢衡、杨修等人,他们都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汉末三国还有两位神童,既曹冲和周不疑。曹冲是曹丕最为宠爱的儿子,周不疑又是曹冲最铁的朋友,两人

  • 一个令曹操都感到忌惮,不得不杀的天才——周不疑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曹操,周不疑,刘备,刘表,曹丕,零陵先贤传

    都说曹操爱才惜才,其实曹操深得汉武帝的用人之道: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叫做人才,才能够得到特别宽松的待遇,无法驾驭的人才不值一提。而且曹操有一点和袁绍类似,或者这也是古代许多上位者容易犯的毛病——外宽内忌。总之由于种种原因,直接或间接死于曹操之手的人才也不少了。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未及弱冠就引起曹操的忌

  • 曹操要处死神童周不疑,曹丕赶紧劝谏。曹操:都是为了你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曹操,曹丕,周不疑,刘备,诸葛亮

    208年,曹操要处死周不疑,曹丕赶紧劝说道:“父亲,周不疑是神童,您不要处死他!”曹操却冷冷地答道:“若曹冲还活着,我会培养周不疑,现在曹冲死了,所以他也得死,懂吗?”曹操位高权重,儿女众多,可在这些儿女中,要说聪明绝顶,还得属曹冲。在曹冲五、六岁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当时的人们见到这头稀奇的大

  • 曹冲夭折后,曹操处死了他的朋友周不疑,曹操说了7个字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曹操,曹冲,周不疑,曹丕,刘表,郭嘉

    曹冲夭折后,曹操处死了他的朋友周不疑,曹操说了7个字道破玄机普通人眼中的历史2022-06-0513:08江西轨道交通技术专员,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三国乱世诸侯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同时也诞生了特别多的英雄。乱世之中能够有许多人本来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无奈身体不允许,英年早逝白白浪费了聪明才智和满腹经

  • 曹操为什么要斩杀神童周不疑?曹丕去求情时,他7个字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曹操,曹丕,周不疑,司马懿,刘备,诸葛亮

    在三国中,有两位超级神童,一位是曹操的爱子曹冲,另一位的名字叫周不疑。曹冲大家都不陌生,他从小聪明伶俐,5岁时便上演著名的“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那么,周不疑又是何方神圣呢?周不疑是零陵人,出身士族家庭,他是刘先的侄儿。周不疑自小便展现了惊人的学习天赋,读书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由于他过于

  • 他是与曹冲起名的三国神童,周不疑!惨死于曹操的倒行逆施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曹操,曹冲,周不疑,曹丕,刘表,神童

    三国除了璀璨的将星与文曲星,还有著名的神童,如王粲(后来的建安七子之一)、曹冲(用船称象那个)和周不疑。他们都是“少有才名”的人,自幼被称为神童。除了王粲活到最后,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后两者都不幸早死。聪慧而善良的曹冲于建安十三年,因感染重病去世,让人惋惜;周不疑同样死于建安十三年,可是他不是死于意外

  • 曹操为何一定要杀掉神童周不疑?曹丕去求情,他只淡淡说了8字

    历史解密编辑:天涯执剑书生标签:曹操,曹丕,周不疑,许都,司马懿,刘备

    在三国时期,有两个神童是被很多人都清楚的,一个就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另一个就是周不疑了,曹冲大家都知道,之前课本当中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在五岁的时候就能想得到这个办法,可见他的智商有多高,那么另外一个人又是谁呢?周不疑,零陵人,出身于士族,而且还是刘先得侄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高的智商,

  • 曹操为什么要斩杀神童周不疑?曹丕去求情时,他9个字道出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曹操,曹丕,周不疑,神童,刘表,蜀汉

    北宋临川先生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散文《伤仲永》,用言简意赅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少年神童的养残史,告诫我们甭管你生来IQ有多少,后天努力不能少,否则就算你是天赋异禀、骨骼惊奇的龙傲天,也只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方仲永作为一个神童倒下了,千千万万个神童依旧屹立不倒,自古以来,中国还真不缺各式各样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