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魏军逼近成都,有人劝刘禅东奔吴国或退守南蛮。刘禅六神无主,却有一人朗声道:“荒谬!为今之计,当然是投降曹魏!”
刘禅大惊失色,他召集群臣,是要商讨应对之策,可不是要商讨如何投降的。待他定睛一看,出声者正是“光禄大夫”谯周,心中大感大妙:果然又是他!
谯(qiáo)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充国县人。谯周自幼丧父家贫,但勤奋苦学,饱读经书。丞相诸葛亮执政期间,因为谯周名声太大,将他任命为“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刘禅依律下诏禁止大臣们擅离职守、前往汉中奔丧。谯周消息灵通,一早就跑到汉中吊唁。此举违背了刘禅之令(相同的行为在曹魏或东吴是要罢官或砍头的),却赢得了蜀汉军民的一波好感。
因而,大将军蒋琬执政期间,谯周又被任命为“典学从事”,总管益州学政(相当于主管教育的部长);而后又转任“中散大夫”,负责教导太子。
谯周于蜀地推行教化,著书解注,堪称一代儒学大家。然而,谯周出身蜀地、出仕蜀汉,却是个立场坚定的降魏派,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师从。
东汉中期,益州广汉郡有一个世善图谶占卜的术士杨厚,杨厚有3个知名的门生:广汉郡绵竹人董扶、广汉郡绵竹人任安、巴西郡阆中人周舒。
董扶曾在东汉末年任汉灵帝的侍中,私下对刘焉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随同刘焉回到益州,不久病逝;任安和周舒一生隐居,未曾出仕。
当时坊间流传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周舒认为“涂高”就“魏”之意,即“魏将代汉”。周舒之子周群被刘备征辟为“儒林校尉”,但周群不看好刘备,曾以天文星象占卜之说劝阻刘备攻打汉中。
蜀郡成都人杜琼师从任安,精通谶纬之术及天文占验,于蜀汉官至“大鸿胪”等九卿之职。而谯周师从杜琼,曾问杜琼:“周舒为什么认为‘涂高’意味着‘魏国’呢?”
杜琼解释:“魏是‘观阙’之义,正对着道路又显得高耸,所以代表着‘涂高’!古代的官职都不称为‘曹’,但自汉朝以来,都将官职称呼为‘曹’,例如‘属曹’、‘侍曹’、‘功曹’。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在周群、杜琼这群认为“大魏将兴、大汉要完”的人影响下,谯周自然而然也不看好蜀汉。他触类旁通地解释刘备与刘禅之名:“先主名讳为‘备’,即完备、接收之意,表明先主当有帝位;后主名讳为‘禅’,即禅让、授予之意,表明后主当失帝位。”
公元257年,谯周不满大将军姜维连年北伐,致使百姓疲敝,与当时的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刘禅和陈祗都坚定支持姜维的北伐,谯周无奈回到家中写下了《仇国论》,颇有揶揄讽刺之意。
蜀汉环境宽松,谯周并未因言获罪,反而升迁至位次九卿、清贵闲散的“光禄大夫”之位。
后来宦官黄皓专权擅政,也不见谯周有何抵抗行为。到了公元262年(蜀汉灭亡前一年),皇宫中的大树折断,谯周借题发挥、故作高深地在柱子上写下:“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谯周自问自答地解释:“‘曹’就是众的意思,‘魏’就是大的意思,众而大,天下就要归曹魏了。先主已然完备接收帝位,后主即将禅让授予帝位,大树又哪里立得住呢!”
次年,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逼迫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召群臣商讨对策。有人认为可以东奔盟友吴国,有人认为可以南下南中、据险自守。
谯周见时机已到,跳出来劝刘禅投降:“自古以来,哪有寄居他国的天子!假使逃到东吴称臣,东吴被曹魏吞并,那岂不是又要再次受辱;假使要南下投奔蛮夷,也应早有准备,现在事急而去,岂不是要被鄙视,他们哪会与我们同心抗魏呢!”
谯周作为益州本地士族,又执掌益州学政多年,门生故吏众多,一言可左右儒林舆论。在他的影响下,蜀地早就有诸多官员士人巴不得蜀汉归魏。
所以,当谯周开口时,刘禅就大感不妙,朝堂上的议论方向立刻就变成了:“如果邓艾不接受投降怎么办?”
谯周拍着胸脯保证:“现在东吴未灭,曹魏不得不接受我们的投降、给予我们厚待。如果陛下降魏后,曹魏不裂土分封陛下,那我谯周就亲至洛阳,与司马昭舌战300回合!”
众人无可奈何,都默认了谯周的说法。刘禅仍旧想着南下,谯周又劝说:“南方远夷之地,多次反叛,只有诸葛丞相才能使之臣服。如今事急而投,恐怕他们又会反叛。曹魏伐蜀,也可能继续往南攻打南郡,届时外有强敌,内有叛乱,陛下哪里顶得住啊!还不如现在就负荆请罪,投降曹魏!请陛下速作决断!”
谯周咄咄相逼,群臣又无人反驳,刘禅只能答应投降之事。至此,蜀汉灭亡!
谯周一步步地导演了蜀汉的投降大戏,却不敢将这份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别人夸赞谯周有先见之明、预言灵验时,他就推辞说是杜琼的功劳;魏晋因谯周劝降有功,对他加官进爵,谯周多次推病不去就任。
谯周知道福祸相依,估计也怕蜀汉的那些宁死不降的将士们半夜敲他黑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