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都有一个定律: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国当中的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曹操,他有着乱世奸雄之称。
曹操此人,虽说有雄才大略,但是嫉贤妒能,杨修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太有才,被曹操妒忌给杀掉了。
其实当时除了杨修之外还有一个人死得比杨修还远冤枉,此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周不疑。
乱世中神秘的少年
周不疑,湖南衡阳人,是当时荆州刺史刘表的远房亲戚。周不疑小时候是在舅舅家长大的,六岁就表现出极高的文采,九岁时他写下的文章让荆州名士自愧不如。
周不疑的舅舅请来当时荆襄第一才子刘巴,但是刘巴在和周不疑谈话不过半个时辰,就直言“此子聪慧异常,今后必成大事,吾才疏学浅,恐难担此大任”说完这句话便辞职了。
在周不疑十二岁这一年,曹操击败北方袁绍,统一北方。次年率军南下,意图平定江南实现天下一统。
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去世,刘琮接任荆州刺史。曹操在新野大败刘备后,刘琮在蔡瑁等将领的逼宫下,投降了曹操。
曹操占领荆州后,求贤若渴,四次拜访荆襄才子名士。此时投降曹操的一名荆州官员向曹操举荐了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不疑。
曹操听闻连夜前去拜访,和周不疑长谈后,正式邀请周不疑出任他的幕僚,此时周不疑并不想出山,因为他心底里不太看得上曹操。但是周不疑的舅舅一心想要巴结曹操,便强迫着周不疑同意了。
周不疑加入到曹操的谋士智囊团里后,整日人一言不发,一有时间就到处游山玩水。赤壁之战后,曹操精锐尽失,退回北方。
进献良策,击败敌军
周不疑也随军来到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在许昌周不疑遇见了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这个人就是曹操的儿子—曹冲。
这里的曹冲,就是小时候我们语文课本里面“曹冲称象”里的那个曹冲,曹冲和周不疑年龄相仿,加之兴趣爱好又都是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
没多久两人就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曹操对周不疑态度的转变也很高兴,特意将周不疑调到了曹冲身边担任幕僚。
曹操在众多儿子当中,最看重的就是曹冲。
曹冲相比于曹彰的勇猛多了一丝谋略,相比于曹植的放浪不羁多了一份拘束,更是比能力平平的曹丕更是优秀太多。
所以曹操在前期一直想把曹冲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曹操希望周不疑可以辅佐曹冲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久后北方的乌桓又来作乱,曹操起兵讨伐,特意带上了曹冲,想让曹冲学学怎么打仗,周不疑也跟随着大军一起出征。
一战之后乌桓主力被曹操击溃,残存的势力龟缩到了柳城,坚守不出。因为曹操是远程作战,粮草补给很困难,加上乌桓坚壁清野,一时半会儿又攻不下,这让曹操很头疼。
曹冲看出了曹操所担忧的事情,询问周不疑该怎么做,周不疑经过一夜深思熟虑之后,给曹冲提供了十条妙计。
第二天曹操照例升帐,曹冲献上了十条计谋,曹操听完后很惊讶,细问之后才得知此乃周不疑的计策,曹操立马对这个周不疑刮目相看。
曹操将这十条计谋全部采用,效果明显。几天之后,柳城被破,乌桓平定。
从征讨乌桓回来后,曹冲因为边境气候恶劣落下了病根,身体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没多久就病死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被曹丕放毒蛇咬死的)。
曹冲去世后,曹操备受打击,曹操开始更加疑神疑鬼,搞得当时人心惶惶。
宜谥日骄,下场凄惨
曹冲死后,曹操便将周不疑又调到了身边。周不疑是一个典型的儒生,讲究圣人之法,对待曹操这种奸雄很看不上,二人经常发生分歧。
再加上周不疑性格傲慢,恃才傲物,对曹操很不尊敬,甚至有时会和曹操在朝堂上叫板,这极大地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恰恰此时,有人密谋兵变,意图冲进曹操寝宫斩杀曹操。可惜兵变时内部出现了叛徒,结果这群人被曹操很轻松地搞定了。
经过仔细追查之后,曹操发现周不疑和其中几个兵变的将领来往密切,这几人还和周不疑是同乡,曹操本来疑心就重,加之之前对周不疑也已经多有不满,此刻的曹操动力杀心。
为此曹操派遣官员彻查此事,其实曹操是希望周不疑参与了兵变的,这样救可以找到借口除掉他。
但是官员的最后调查的结果让曹操大失所望,周不疑对此事一无所知。
于是曹操暗自授意审讯兵变将领的官员,对这些将领严刑拷打,逼着他们承认了周不疑和此事有联系。
曹操知道,此次兵变参与将领大都是原荆州将领和保皇派,而周不疑也是荆州人,而且和这些人的关系很好。
周不疑很有才能但是对自己很不满,万一这些人哪天再来一个兵变,周不疑为这些人出谋划策,那就很麻烦了。
所以曹操必须除掉周不疑,一来杀鸡敬猴,二来除掉荆州势力的“智囊团”。
于是曹操拿着强行逼供的那份供词为证据,下令将周不疑枭首示众。曹丕前来求情,请求绕周不疑一命,将周不疑封为自己的幕僚,自己肯定严加管教,曹操否决了曹丕的请求。
此时很多大臣也来求情,请求曹操看在曹冲的份上、看在周不疑柳城之战立功劳的份上,从轻发落。
曹操考虑到周不疑本来就是自己亲自礼贤下士请过来的,这么做确实有损自己的形象,但是周不疑必须死。
于是便退一步,笑着跟手下人说:“给周不疑留全尸”。
一代才子周不疑被杀,年仅十七岁。有人认为周不疑的死是可惜的,可惜在他生不逢时、曹操疑心太重。
也有人认为周不疑的死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不懂得为臣之道,明哲保身,但是这件事具体怎样评价,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