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诸葛亮致信孙权:“你让我侄子诸葛恪管粮草就是个错误!”诸葛亮为何如此说自己的侄子呢?然而,比诸葛亮评价更糟的是其父诸葛瑾:“我儿子会使诸葛家族遭到灭门之祸。”
诸葛恪作为孙权手下名臣诸葛瑾的长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非常好,而且他也异常聪明。
有一次,孙权故意难为诸葛恪,问他:你叔叔诸葛亮与你父亲诸葛瑾,谁更聪明?
诸葛恪当即答道:我父亲聪明,因为他比我叔叔更会选择明主!
言外之意当然是:我叔叔诸葛亮跟着那个大耳贼,能有什么出息,而我父亲跟着吴主您,肯定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说实在的,诸葛恪这说话天分,真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有一次,蜀国派使者来与孙权会谈,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孙权向蜀国使者开玩笑:回去告诉你家诸葛丞相,他侄子爱骑马,让他给送几匹好马过来。
诸葛恪听了,当即感谢孙权,孙权不禁疑惑地问:使者还没走,马还没个影子,你谢我什么?
诸葛恪笑眯眯地答道:小小的蜀国,不过是您的一个马厩,您的命令即已下达,好马很快会来的。
诸葛恪在越来越得到孙权的好感后,孙权为了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便让他掌管整个东吴兵马的粮草供应。
这个工作,与其说孙权在考察他,不如说就是在重用他,全东吴兵马的粮草供应,尤其是在那个经常几万大军出征的时代,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当蜀汉丞相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就赶紧给孙权写信:我哥哥诸葛瑾年纪大了,做起事情难免会有遗漏的地方,现在,您让我侄子管理全军粮草,我实在是感到担忧,我真担心他会让您失望的,所以,希望您不要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
孙权看了诸葛亮的信以后,就安排诸葛恪跟着其他将领去带兵了。
诸葛恪是一个很有理想、很有雄心壮志的人,跟着别人带兵,对于他来说简直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因此在234年,他向孙权提出,要去做丹阳太守,并保证三年内,要为东吴增加四万兵马。
当时丹阳的山贼很多,管理混乱,谁都不愿意去那里为官。
孙权虽然派重兵征讨过几次,可那些山贼仗着山高路险的优势,见大军来了就躲入深山,无影无踪,大军一走,他们就继续出来祸害百姓。
因为这些实际问题,所以当诸葛恪提出自己的目标后,整个东吴几乎没人相信。
而其父亲诸葛瑾,对儿子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万般担忧地说道:恪儿虽然聪明过人,但他不会使诸葛家族兴盛,反而会使诸葛家族遭到大祸。
诸葛瑾作为父亲,为何如此评价自己的儿子呢?多么希望诸葛瑾的评价完全错误,然而事实证明:知子莫若父。
当时的孙权给了诸葛恪机会,同意了他担任丹阳太守,诸葛恪上任后,立即在各个险要地方驻扎兵马。
为了控制那些山贼的粮食,到了农忙收割的时候,诸葛恪就派兵马保护百姓收割,让那些山贼们一粒粮食都抢不到。
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要让山贼倾心归降,还得收复其心。
因此,诸葛恪又下了一道命令:只要山民(山贼)能够改去恶习,接受教化,我们对过去的一切都不追究,且主动来投奔官府的山民,官府不得随意捉拿。
恰巧当时有个山民叫周遗,领着几个人在山上吃没吃、喝没喝的,见到诸葛恪的通知后,便带着他的人投奔到了臼阳县。
其实,周遗投奔是假,他是想探探风声,趁机作乱,当时,臼阳县令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把他抓起来,送到了诸葛恪那里。
其实,臼阳县令做得没错,然而诸葛恪却认为:臼阳县令违反了不准随便捉拿,投奔官府的山民的命令。
必定,周遗纵有反心,可没有实际行动,因此,诸葛恪直接将臼阳县令斩首,而此事也很快传到了山里。
山里那些山贼也早就饿得受不了了,与其在山里等死,不如主动投奔诸葛恪,于是,很多山民都出山投奔诸葛恪。
三年后,有10余万人陆续走出深山,投奔诸葛恪。诸葛恪挑出四万壮士,经过训练后送给了孙权。孙权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252年,孙权去世后,诸葛恪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辅佐幼主孙亮。
不久后,曹魏的司马师起大军进攻东吴,诸葛恪一举将其击溃,诸葛恪在这次胜利后,有些飘飘然了。
他要向自己的叔叔,蜀汉丞相诸葛亮学习,率军北伐,他还联系了蜀汉的姜维出兵,说将来胜利后,平分曹魏天下。
结果,准备不充分的诸葛恪惨败,纵使失败了也无所谓,可他把责任都推给其他将领,那些跟着他出征的将领,有的被发配边疆,有的直接被处死。
而这些,他都不经过皇帝的同意,甚至皇帝孙亮向宗族将领孙俊说道:朕一见到诸葛恪,心里就感到惊恐。
之后,吴主孙亮和孙峻便以吃饭为由,将诸葛恪请入宫中,趁机将其诛杀。
诸葛恪被诛杀后,他的尸首被芦席包裹着,葬在了城南门外石子岗的乱冢坑内。
然后,御林兵马又把他的府宅围了,全家老幼一个不留,全部斩首。
看来,昔日诸葛瑾感叹聪明的儿子诸葛恪,不但不能兴旺诸葛家族,反会使诸葛家族遭祸,真是知子莫如父。
那么,您如何看待诸葛瑾对诸葛恪的评价呢?欢迎讨论。
素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