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荆州的锅糜芳背也得背,不背也得背?难道关羽就是无罪的吗?
当阳之败,刘备女儿都给俘虏了,连立足之地都没有,,糜芳都没有叛逃,这个时候刘备还有益州这个大本营,根本不是怕死的事,而是关羽情商太差又自傲自大,应该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造成的,就算糜芳守不住被抓也不太可能被孙权杀掉!
从关羽下属一连串投降反叛来看是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正史记载中有三个重要人物投降,外加一个好像叫廖立的还是什么官员也是刘备心腹与关羽不合直接回益州了!
守城和攻城是两个概念,古代攻城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要拿下一座城池,那么势必要用人命去填。如果是十万人的攻城部队,那么基本上有一万人就可以守住;如果守城将领足够优秀,只需要五千人就能够挡的住。当然,我们说的是古代的那些大城池。如果只是像一般的小县城,那么自然是很容易攻破的。那也得需要是守城方的数倍兵力,并且攻城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比如说守城名将曹仁,郝昭等等,远弱于攻城方,却守城不破,他们的攻城方可是诸葛亮和周瑜。
而就古代得攻城难度,糜芳不投降,吕蒙只能江陵一日游,江陵城防在关羽驻荆州过后重修了一遍,郝昭在有多少人?罗宪有多少人?最夸张的唐代张巡守睢阳,7000人顶了安禄山18万大军快一年,地球另一面,罗德岛战役,医院骑士团顶着苏莱曼的火炮守了5个月,不要求糜芳打出这种夸张的效果,当时那种情况,守个5天,吕蒙不退,关羽都能带人捅吕蒙腚眼了。
关羽北伐曹魏时就应该通知刘备,同时于禁三万兵马分散屯田,效仿曹魏屯田制。同时刘备派得力大将黄权带领一万兵马驻守江陵,公安派赵云带一万人马驻守。关羽手下有个廖化,重点培养。同时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必须回军,停止北伐。恢复士兵士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可。
他心里不敢守,自然就守不住,以少量士兵占据坚城,顶住大军的战例不要太多,三国时期都有好多次,很多还是没有援军的,糜芳这只要坚守,肯定会有关羽的回援,说白了还是看守城武将自己的信念了,根本不用分析那么多,越分析得多,越是强行胡扯。直接换位成张辽守江陵,糜芳守合肥,自己琢磨,该投降的还是投降,该死战的还是死战。
其实历史学家公认的结论糜芳,傅士仁的串通孙权投降是关羽襄樊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糜芳,傅士仁的暗中通敌投降,关羽军粮断供,家属(父母妻儿沦陷)沦陷,关羽军兵无战心,丧失战斗力,四处逃散!致使襄樊战役失败!不是糜芳,傅士仁不抵抗,而是孙权利利用糜芳傅士仁与关羽关系不好!暗中派人联络糜芳引诱他投降!
糜芳如果坚守待援,关羽的荆州军也不会一哄而散!如果坚守待援,形势也不会急转直下,孙刘还有和谈的可能,还有回旋的时间和余地!孙刘联盟也不至于破裂!更不会有关羽被杀,夷陵之败!
坚守孤城、誓死不降者有很多,不做抵抗、甘心投敌者亦有很多,关键在于主将。士仁可降,糜芳不该降;孟达可找理由,刘封不可不去救援。名将穷途,似将饿死之丐,无需山珍海味,也无需鱼肉米面,只需一口热汤便可活命复生;英雄末路,如同冻僵之人,不要锦被貂裘,也不要篝火暖炉,仅要件破棉衣就能缓过劲来。 可惜都没有,这才是刘备痛心疾首、愤慨难当、不顾一切也要替关羽报仇的原因。
关羽是主要责任没错,糜芳是次要责任也没错。江陵城坚固,又是重镇,东吴强攻是否有把握?糜芳想守就会有办法,部下也不是都愿意投降的。不想守就是带甲好几万有什么用?南郡是大郡,人口不少,再征也能征几千,上万人。至于这样的粮食问题,可以放部分百姓(东吴不会杀他们,也不会不给饭吃吧),曹魏降兵出城(怕为东吴所用也可以杀了,这叫临时权变,危机时刻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以省其食。
坚守几天是没什么问题的。关羽也有骑兵,三日内可达,这样虽然兵力可能不如东吴,但士气会有提高,还可以进城。吴军和关羽骑兵野战,能有取胜把握?无论如何也比南郡失去,军队哄散强吧?即使糜芳守不了整个南郡,守一部分总能做到吧,攻城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全占领的。只要战斗,百姓就会有伤亡,东吴拿下南郡何以收买人心?糜芳投降对个人,百姓是好事免遭涂炭。对关羽却是致命性的。没有根据地,军队溃散,跑都不好跑(赤兔马快,自己跑没问题,可关羽会那样做吗?)
但是主要责任在刘备诸葛村夫应为无论正使还是三国演议,上的描述,打襄樊战役都是刘备与诸葛村夫的授意,换句话说襄樊战役刘备诸葛村夫是认可与知到的,为什么刘备诸葛村夫自顾在城都封王称帝庆功不支援荆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