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战役中,谁都没有想到关羽的后方会失火。因为当时镇守江陵的可是将军糜芳,也就是刘备的大舅哥,真正的皇亲国戚。自从徐州以来,糜芳家族就对刘备忠心不二,拿出所有的钱来支持刘备发展,对曹操的招降毫不动心。然而,没想到的是,糜芳在襄樊战役最关键的时候竟然选择向孙权投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糜芳惧怕关羽的报复。因为关羽出征之前对糜芳说,等我回来再治你的罪。这里关羽所指的事情,就是军营里的军械库和军粮被烧毁了,而这正好属于糜芳的责任。因此,糜芳担心着关羽得胜回来之后弄死自己,于是为了保命就投降了孙权。
这种观点,其实有些片面。因为糜芳纵然是有错,但凭借他的身份和家族的势力,刘备肯定不会允许关羽收拾糜芳。许多人不信,其实刘备对糜家是非常宽容的。糜芳叛逃之后,糜竺很担心被刘备报复。可是刘备依然“赏赐优宠,无以为比”。由此可见,糜芳犯下的渎职之类的错误,也不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其实,真正的原因处在傅士仁那里。当时吕蒙军来到江陵城下的时候,是带着傅士仁一起来的,因为虞翻把镇守公安城的傅士仁给忽悠投降了。所以史书记载说“南郡太守糜芳以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也就是说吕蒙把傅士仁当成了最大的筹码,各种劝降语录之后,糜芳也就中招了。
有人说,糜芳太怕死,为什么就不能拼死一战呢?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糜芳在荆州安逸了很多年,早就没有了当年跟着刘备在长坂之战中奋勇搏杀的血性。所以,遇到这种兵临城下的困难局面,一下子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于禁,早年间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可还是选择了在襄樊之战中向关羽投降。这样一来,也就理解了糜芳的做法。
更何况,糜芳当时弄不清楚荆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傅士仁投降得太快了,是不是这说明荆州的士族发生了叛乱,难道是民心都归附了孙权?这些问题让糜芳觉得,死守江陵城就是死路一条。既然这样,为了保命还是先投降吧。
但是,孙权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十年功夫,刘备的实力就翻了5倍以上,从荆南四郡到荆州五郡,再到横跨荆益,最后到占据汉中打败曹操,这种实力的急剧提升给孙权带来了恐惧,原来刘备实力小孙权不担心,现在刘备实力大到能打败曹操了,孙权能不担心吗?
而且刘备还在击败曹操后称汉中王,四百多年前,刘邦也是在汉中称汉王,然后再还定三秦、东出函谷统一天下的,刘备称汉中王等于是向天下昭告了自己的野心,朱元璋都知道高筑墙壁、广积粮、缓称王,但刘备显然不知道,这一下子就把孙权原本脆弱的政治神经进一步加剧,孙权开始把刘备作为自己的假想敌之一。
如果刘备继续高歌猛进、屡战屡胜,那天下的形势就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刘备在击败曹操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状态,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三郡,成功拿下,关羽攻打襄樊,威震华夏,这种势头对孙权或者曹操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曹操已经在调集全国的兵力来对付区区荆州三郡实力的关羽,徐晃率领12营士兵救援襄樊,张辽也率军从合肥赶往襄樊,曹操本人则率领曹魏的中央军驻守在摩坡关注着襄樊战场的一举一动。
同样,孙权也坐不住了,关羽如果拿下襄樊,实力就会大增,就会打开进入中原的通道,这就具备四百年前刘邦统一天下的实力,这种战略形势让孙权恐惧,促成了孙权做出重大战略转变,也就是背叛盟友刘备,暗中勾结曹操,准备联合曹操给关羽来一个前后夹击,也就是偷袭荆州,这就是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凭借曹操的实力固然可以打败入侵的关羽,但不可能杀死关羽,也不可能夺取荆州三郡,蜀汉也没有那么大的损失,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蜀汉集团那么多人,没有会关注到孙权可能会引发的政治风险吗?难道就没人认为孙权有可能会对荆州下手吗?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只能根据常识来推断,首先,蜀汉集团的任何重大决策人是刘备,如果有人对战略有不同看法,应该会向刘备提出,包括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战略是联合孙权,但是,如果孙权不愿意联合刘备呢?那隆中对没有给出答案,但并不代表诸葛亮没有预案,如果诸葛亮有向刘备提过孙权会对荆州不利的问题,那么从历史上看,刘备没有任何反应,那刘备就负有主要责任,如果诸葛亮没有提,那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责任。
任何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的延续,包括关羽北伐襄樊也同样如此,关羽不断扩大襄樊之战的规模,也是关羽失败的一个次要原因,这直接导致后方的荆州三郡空虚,所以孙权才能轻易夺取三郡,还包括糜芳与傅士仁毫不抵抗,轻易投降的行为也是导致关羽失败的原因,诸多原因综合之下,导致了最终的结局,身死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