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小霸王孙策对于吉恨之入骨,原因就是抢了自己的风头。在《三国志·孙策传》中曾经对于吉有过只言片语的描述。说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
寓居便是居无定所,寻找合适的时机,以待有缘,教化众生。往来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和会稽郡,因此二者合称吴会。于吉开始并不急于传道,而是先找个房子精心布置一番“立精舍”,然后“焚香、读道书”。
焚香时有氤氲之气飘散到室外,人们嗅到香气,自然会发生兴趣围拢来询问。于吉看人们有兴趣,于是把一摞摞有关道教的典籍摆在书桌上,或做沉思状,或朗声而读,愈发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于吉看到有人气了,于是就像唱戏一样开始紧锣密鼓主角出场,因为他早就做好了调查研究,知道人们最忧虑什么,担心什么,便“制作符水以治病”。
这就是高道,他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能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符”是精神抚慰,那么“水”便是解除人们的疾病,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用中药熬制的汤。
于吉是“老神仙”,一番望闻问切,本来人们就对他崇拜之至,十分病已经好了三分,再对症下药,自然药到病除,人们自然会“团结”在他的周围。
人们开心了,于吉满足了,可是孙策不干了。《三国志·孙策传》曾经这样记载“策尝于郡城门楼上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这段话说得是孙策在城门楼上和很多将领宾客聚会,正在这个时候,于吉这个老道穿着鹤氅过来。让孙策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将领和宾客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纷纷跑下城楼去迎接“老神仙”,大家一股脑跪拜在于吉面前。还有些不识抬举的人,竟然要拉着孙策下楼和大家一起跪拜于吉。
孙策怎么能够容忍,于是一声令下,将于吉拿下。于吉之所以“众望所归”,主要原因是当时瘟疫盛行,殊不知建安七子中,因为瘟疫有五个人被夺去鲜活的生命,数千万人丧失了性命,普通民众在瘟疫面前更是束手无策,于吉能够“手到病除”民众自然恭敬有加。
眼看于吉被孙策拿获,他的那些信众又怎么能够眼睁睁看着“老神仙”罹难。于是不约而同聚集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女性直接走门子到孙策母亲那里。孙策之母在众人恳求之下,找到孙策,为于吉说项“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
别看孙策年轻,他能够见微知著,绝对不允许于吉等人,像当年黄巾起义中的三张一样,运用太平道一类的组织,危及自己和父亲辛辛苦苦奠定的东吴,他于是对母亲说道“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使诸将不顾君臣之礼,不可不除也”。于是孙策不顾众人劝阻,催令斩杀于吉,并将于吉头颅悬门示众。
孙策给出众人诛杀于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禁邪觉迷。禁邪,就是禁止邪恶,他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甚至声望超出自己,因为这会威胁到东吴政权的稳固;觉迷,就是让那些痴迷的人醒悟,能够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