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魏灭蜀第一功臣邓艾因何遭司马昭猜忌并唆使监军卫瓘将其杀害?

曹魏灭蜀第一功臣邓艾因何遭司马昭猜忌并唆使监军卫瓘将其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4/1/22 19:42:52

公元262年, 魏朝执掌朝政的权臣司马昭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出兵攻伐蜀汉事宜,邓艾等大臣多以为时机未到,不可操之过急,唯独司隶校尉钟会力挺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主张出兵,司马昭对群臣说:

“自寿春之乱平定后,国家免役六年,修兵治甲,以备讨二虏,如今看来,吴地广而下湿(江南地广又是水乡泽国,不利于骑兵作战),用兵较为困难,不如先取巴蜀,三年后顺流而下,水陆齐进,可成灭虢取吴之势”......

......“现在算起来,蜀兵众不过九万,而防守成都及外围军队总计有不下四万,其余军队不过五万,如果派一军牵制姜维于沓中,使其不能东下,然后直指骆谷,从防守薄弱处突袭汉中,以刘禅指暗劣,边城一旦攻破,人心必然震动,其亡可知”。

司马昭又耐心说服不同意西征伐蜀的邓艾,于是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263年, 十六万魏军集结完毕,开始三路伐蜀:钟会统领十万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汉中;另以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偏师沿狄道进至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马,自祁山攻击阴平附近的桥头。

随后发生的事妇孺皆知:钟会攻取汉中后,在剑阁遭遇姜维、张翼等率领蜀军精锐的阻击,进退维谷,邓艾则另辟蹊径,涉险出奇,率数千敢死之士偷渡阴平成功,接着连克江油、涪城、绵竹等要塞,击溃诸葛瞻部数万御林军,兵临成都平原,为迫降蜀汉立下不世之功。

远在剑阁关的姜维得悉诸葛瞻兵败身死的消息,却不知朝中实情,遂引军撤出剑阁辗转入巴(今巴县),钟会率大军尾随至涪城,派部将胡烈率部继续追击,姜维得到刘禅令其就地投降钟会的敕令,便率张翼、廖化、董阙等一道投降钟会。蜀汉将士接到投降令后,为发泄胸中的不甘与愤懑,纷纷拔刀斫(砍)石,嚎啕大哭。

史载,当邓艾率领风尘仆仆的敢死孤军进至成都北时,刘禅领着太子、诸王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自缚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请降,邓艾亲自替他们松绑,焚烧棺材,以示纳降。邓艾严厉约束部下入成都后不得侵扰蜀民,魏军军纪肃然,城中秩序也很快得到恢复,颇受蜀汉官民拥戴。

魏朝伐蜀的统帅是镇西将军钟会,然而灭蜀的头号功臣却是征西将军邓艾,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灭蜀后,邓艾的声望达于极盛,被司马昭册封为太尉,增食邑两万户。两个儿子也被封为县侯,各封邑千户。

可好景不长。据史料记载,蜀汉灭亡后,邓艾在成都独断专行,擅自处理军政大事,遂引起司马昭疑虑,加上嫉妒其功的钟会和监军卫瓘又乘机密报邓艾阴谋造反,司马昭命令将邓艾父子逮捕,用槛车押送洛阳治罪,途中被监军卫瓘的手下田续杀害。

军事奇才、堂堂太尉、灭蜀首功之臣,竟被钟会诬陷谋反,最后死在一个小小监军的手上,这是为何?邓艾之死,除了他和野心家钟会“二士争功” 被钟栽赃陷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居功自傲,身心膨胀,以至于越俎代庖,该他想不该他想、该他做不该他做的事全都一手包揽,这叫司马昭情何以堪? 无形中对司马昭的绝对权威构成了挑战,使阴鸷凶狠的司马昭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对邓艾动了杀心。

那么,邓艾是因何引起司马昭忌惮的呢?据记载,邓艾在蜀汉覆亡后,曾经给自封晋公的魏朝实际统治者司马昭上了一道表章,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西川的战后重建、恢复发展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划。

这份表章的大意是:按现在的形势,我魏国应该挟灭蜀余威,顺流而下,一举灭吴。但由于我军迭经恶战,将士疲惫,思乡厌战,亟需休整,所以吞吴之事需暂缓进行。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戍守陇西的两万将士调至西川,加上蜀汉降军一共四万。让这些人在巴蜀屯垦种植,煮盐冶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同时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待万事俱备后再顺流东下,攻伐东吴。到那时,吴国在我强大的攻势威慑下,一定会卷旗投降的。

“同时,我朝应该厚待主动献国投降的蜀汉亡国之君刘禅,给东吴君臣打个样。如果把刘禅徙往洛京,东吴人就会认为咱们对待降君的态度不友善,就会顽抗到底,我建议让刘禅君臣至少在成都待到明年秋,到那时,时机已经成熟,吴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我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其子为列侯,并将扶风赐给他作为封邑。扶风那儿有董卓从前的别墅,可以让刘禅作驿馆栖息,以显示咱魏朝善待降人,这样吴王就会不战而降了 ”。

邓艾的工作做得可谓认真细致。上到政策层面,下到具体操作步骤,宏观、微观面面俱到,全部囊括在这份表章中。从对蜀国灭亡后的政策走向,到驻守西川的兵力部署,再到对东吴的统战工作,他全都考虑到并作了安排。尤其是对刘禅的安置,就连封号、王爵、食邑、落脚处他都一一确定。按理说,有邓艾这样事事为领导考虑、认真负责的部下,司马昭应该感到很高兴、很欣慰才对。

可司马昭接到表章后只给邓艾回复了冷冰冰的八个字: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司马昭的意思是:遇到比较重要的军政大事,首先必须要上报朝廷,我说了才算,尔不可自作主张。

司马昭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必须先上报,由朝廷独断专行,你邓艾虽是大功之臣,亦不得擅自做主,轻举妄动。

邓艾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却不谙政治,加上军人耿直的性格,没有听出司马昭的话外之音 。不明就里的他又上了一表,也就是这道表章,惹怒了司马昭,也给邓家引来了一场塌天之祸。

邓艾在表里说:“我邓艾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所作所为都是为国家利益。由于西川地势险峻,蜀道艰难,信件从成都到洛阳往返要耗费许多时日,如今刘禅举国投降,最要紧的是安定蜀国臣民之心,而不能用常理行事,以致贻误时机”。

邓艾的话很有道理。算是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假若按他的意思办,不仅西川的战后秩序很快得到恢复,而且东吴的问题也能得到和平解决。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兵法之最高境界。但司马昭偏偏不买账,主要是你邓艾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大事小情你都考一一虑到并拿出应对举措,那还要俺这个领导作甚?

作为司马昭来说,是希望下属把工作做细,但最好是做些鞍前马后的跑腿工作,千万别弄出什么登高望远、雄才大略的大策划来 。你一个部下水平却如此之高,甚至比俺还高,你把俺这个领导摆在何处?

你把工作干好没错,但你想得如此具体、如此细致入微,实际上就等于做了领导的主。领导固然希望部下尽心尽力,帮自己分担,让自己省心,但却不希望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打转,也即被别人所控制。邓艾的工作确实干得很细致,但他把本该由领导决断的事也先行罗列了出来。他把战略的、战术的、军事的、行政的 、伐兵、伐谋、伐交等诸般事体全部坦陈直言,很有些为民、为军( 甚至为亡国之君刘禅)请命的意思。

客观地说,邓艾这样做本无私心。或许他深知,自己若能和平解决西川战后的诸多棘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刘禅的通力配合。说邓艾自己良心发现也好,刘禅苦苦哀求也罢,所以他最终横下一条心决定为刘禅的生死或待遇问题向司马昭呼吁一次。

他仗义执言的出发点是为西川百姓负责,为魏廷(国家)负责的态度,毫无个人利益掺杂在内。

但司马昭不仅为邓艾手伸得太长替自己做主感到恼火,同时对功勋卓著、手握重兵、极富军事才干的邓艾十分忌惮,于是邓艾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

随后,钟会、卫瓘联手做局,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立刻以谋反罪名将其收监,最后在押解回洛阳途中被卫瓘部下田续所杀,两个儿子也被诛杀,老妻和孙儿被流放西北荒蛮之地。一代名将,灭蜀第一功臣,就因为不熟悉官场上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或隐规则,而身首异处。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司马昭邓艾钟会蜀汉刘禅姜维

更多文章

  • 成都之乱的智商排名,卫瓘>姜维>钟会>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卫瓘,邓艾,钟会,姜维,司马昭,诸葛瞻

    钟会力主伐蜀邓艾是个结巴,他的出身也只比涿郡屠户高上一级,幸运的是,在最基础的工作汇报中偶然遇到了太尉司马懿,司马宣王不仅活得久,看人的眼光也很毒辣,没多久就把邓艾从一个普通的文职调任到太尉府中,成为身边的亲信。又过了些许时间,邓艾连升三级,改任尚书郎,从司马家的亲信变成了朝廷的重臣,在高平陵之变后

  • “魏灭蜀之战”后,钟会、姜维、卫瓘共同构建的权谋修罗场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姜维,钟会,邓艾,蜀汉,司马昭,曹魏

    此座倾危不信人,此身便合去朝廷。凌云莫道非真醉,直到身亡更未醒。在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钟会、诸葛绪、邓艾数路大军伐蜀。钟会攻破汉中,在剑阁与姜维的主力相拒;邓艾则偷渡阴平,轻兵奔袭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钟会、邓艾建立不世奇功。不过后来曹魏内部发生巨大的兵变,邓艾、钟会、姜维都死于这

  • 卫瓘只是一个文官,为何能以一己之力,除掉邓艾、钟会和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卫瓘,邓艾,姜维,钟会,魏国,司马昭,书法家,曹操手下

    卫瓘的经历再次证明,不是你做了什么,不是你立下了多大的功劳,而是你能不能笑到最后。三国早期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刘璋、张鲁这些诸侯,都是一时豪杰,独霸一方。但是他们最终被刘备、曹操、孙权建立的三国所代替。然而刘备、曹操、孙权的三国,也没有笑到最后。三国乱世最终结束了,但是统一三国的既不是魏国,

  • 三国末期将领卫瓘,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邓艾,钟会,蜀汉,司马昭,曹魏

    卫瓘,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官至尚书令、侍中、太保。在三国时期,卫瓘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有人认为他是忠臣,如司马炎就说他:“忠允清识,有文武之才”,他认为卫瓘是位文武双全的大忠臣,知识渊博、清风亮节、正直公允,可谓是完臣。也有人说他是小人,杜预就说他:“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

  • 卫瓘早期能干掉三国三员名将,最后为何却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卫瓘,钟会,司马昭,邓艾,曹魏,司马炎

    卫瓘早期能够干掉三国三大名将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大,而是他的后台有多硬,还有就是他的老板司马昭要杀人,与卫瓘无关,卫瓘不过是执行者而已,但卫瓘最后死于女人之手。则恰恰说说明了卫瓘是无能之辈,他干的那些露脸的事情,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曹魏后期至西晋初重臣,曹魏尚书卫觊

  • 卫瓘仅有一千兵马,钟会邓艾掌兵20万,为何卫瓘能除掉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手工匠人标签:钟会,邓艾,姜维,司马昭,刘禅

    263年8月,魏国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18万精兵三路攻蜀。其中,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卫瓘,以监军的身份监督邓艾、钟会,代理镇西将军军司,统兵一千人。蜀国灭亡之后,钟会邓艾出现异动,其中钟会密谋造反,割据蜀国故地为王,但这两人掌兵20余万,而卫瓘仅有一千兵马,双方兵力严

  • 卫瓘害死邓艾,诛杀姜维、钟会,他的结局如何?被满门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卫瓘,邓艾,姜维,钟会,蜀汉,司马昭

    姜维、邓艾、钟会被人们称为三国后期的三大名将,可是蜀汉灭亡后,他们三个人居然被一介书生害死。杀死“三杰”的人名叫卫瓘!263年,卫瓘作为监军,单独率领一千余人,“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蜀汉灭亡后,成都爆发钟会之乱,卫瓘平定了叛乱,杀死了钟会、姜维,并派人害死了邓艾!那么,卫瓘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 钟会、邓艾灭蜀汉,却都死于卫瓘之手(四)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钟会,邓艾,姜维,司马昭,刘备,蜀汉

    原创(紧接上期)钟会矫诏逼将钟会唯一忌惮的就是邓艾。邓艾被抓,钟会立即进入成都,将邓艾装入槛车送往洛阳。蜀中军政大权全部落入钟会之手,一时间,钟会威震西土,自以为功名盖世,不能再为人下,准备谋反。还没进成都前,钟会在涪城和姜维已经商议好了计划,大致是先到成都接管军政权力,然后重新装备姜维等(蜀)汉降

  • 三国毒师卫瓘,是如何连番干掉三大名将邓艾、钟会和姜维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邓艾,姜维,钟会,司马昭,三国,刘禅

    卫瓘,是杀死三国名将最多的人,他不是用刀剑杀人,而是用计谋,说他是三国最厉害的阴谋家都不为过。三国后期三大顶尖名将钟会、姜维和邓艾,皆死于他一人之手,而且死于同一个时间段。卫瓘是谁?他为何要杀掉三个名将呢?卫瓘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曹魏尚书,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卫瓘因为有才学,接了老爹的班,做了尚

  • 史说三国:三八八 卫瓘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太子,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玮,贾南风,晋惠帝,史说三国,三八八卫瓘

    十月,晋朝廷征召征北大将军卫瓘入朝任尚书令,加侍中。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子司马衷糊涂愚蠢,担心他不能担负起皇位继承人的重任。卫瓘几次想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说这件事,但每次话到嘴边,都没敢开口。有一次,卫瓘陪司马炎在陵云台宴饮,假装喝醉了酒,跪在司马炎的床前说:“我有件事情,要向你启奏。”司马炎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