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 魏朝执掌朝政的权臣司马昭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出兵攻伐蜀汉事宜,邓艾等大臣多以为时机未到,不可操之过急,唯独司隶校尉钟会力挺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主张出兵,司马昭对群臣说:
“自寿春之乱平定后,国家免役六年,修兵治甲,以备讨二虏,如今看来,吴地广而下湿(江南地广又是水乡泽国,不利于骑兵作战),用兵较为困难,不如先取巴蜀,三年后顺流而下,水陆齐进,可成灭虢取吴之势”......
......“现在算起来,蜀兵众不过九万,而防守成都及外围军队总计有不下四万,其余军队不过五万,如果派一军牵制姜维于沓中,使其不能东下,然后直指骆谷,从防守薄弱处突袭汉中,以刘禅指暗劣,边城一旦攻破,人心必然震动,其亡可知”。
司马昭又耐心说服不同意西征伐蜀的邓艾,于是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263年, 十六万魏军集结完毕,开始三路伐蜀:钟会统领十万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等地攻汉中;另以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偏师沿狄道进至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马,自祁山攻击阴平附近的桥头。
随后发生的事妇孺皆知:钟会攻取汉中后,在剑阁遭遇姜维、张翼等率领蜀军精锐的阻击,进退维谷,邓艾则另辟蹊径,涉险出奇,率数千敢死之士偷渡阴平成功,接着连克江油、涪城、绵竹等要塞,击溃诸葛瞻部数万御林军,兵临成都平原,为迫降蜀汉立下不世之功。
远在剑阁关的姜维得悉诸葛瞻兵败身死的消息,却不知朝中实情,遂引军撤出剑阁辗转入巴(今巴县),钟会率大军尾随至涪城,派部将胡烈率部继续追击,姜维得到刘禅令其就地投降钟会的敕令,便率张翼、廖化、董阙等一道投降钟会。蜀汉将士接到投降令后,为发泄胸中的不甘与愤懑,纷纷拔刀斫(砍)石,嚎啕大哭。
史载,当邓艾率领风尘仆仆的敢死孤军进至成都北时,刘禅领着太子、诸王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自缚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请降,邓艾亲自替他们松绑,焚烧棺材,以示纳降。邓艾严厉约束部下入成都后不得侵扰蜀民,魏军军纪肃然,城中秩序也很快得到恢复,颇受蜀汉官民拥戴。
魏朝伐蜀的统帅是镇西将军钟会,然而灭蜀的头号功臣却是征西将军邓艾,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灭蜀后,邓艾的声望达于极盛,被司马昭册封为太尉,增食邑两万户。两个儿子也被封为县侯,各封邑千户。
可好景不长。据史料记载,蜀汉灭亡后,邓艾在成都独断专行,擅自处理军政大事,遂引起司马昭疑虑,加上嫉妒其功的钟会和监军卫瓘又乘机密报邓艾阴谋造反,司马昭命令将邓艾父子逮捕,用槛车押送洛阳治罪,途中被监军卫瓘的手下田续杀害。
军事奇才、堂堂太尉、灭蜀首功之臣,竟被钟会诬陷谋反,最后死在一个小小监军的手上,这是为何?邓艾之死,除了他和野心家钟会“二士争功” 被钟栽赃陷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居功自傲,身心膨胀,以至于越俎代庖,该他想不该他想、该他做不该他做的事全都一手包揽,这叫司马昭情何以堪? 无形中对司马昭的绝对权威构成了挑战,使阴鸷凶狠的司马昭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对邓艾动了杀心。
那么,邓艾是因何引起司马昭忌惮的呢?据记载,邓艾在蜀汉覆亡后,曾经给自封晋公的魏朝实际统治者司马昭上了一道表章,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以及西川的战后重建、恢复发展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划。
这份表章的大意是:按现在的形势,我魏国应该挟灭蜀余威,顺流而下,一举灭吴。但由于我军迭经恶战,将士疲惫,思乡厌战,亟需休整,所以吞吴之事需暂缓进行。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戍守陇西的两万将士调至西川,加上蜀汉降军一共四万。让这些人在巴蜀屯垦种植,煮盐冶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同时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待万事俱备后再顺流东下,攻伐东吴。到那时,吴国在我强大的攻势威慑下,一定会卷旗投降的。
“同时,我朝应该厚待主动献国投降的蜀汉亡国之君刘禅,给东吴君臣打个样。如果把刘禅徙往洛京,东吴人就会认为咱们对待降君的态度不友善,就会顽抗到底,我建议让刘禅君臣至少在成都待到明年秋,到那时,时机已经成熟,吴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我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封其子为列侯,并将扶风赐给他作为封邑。扶风那儿有董卓从前的别墅,可以让刘禅作驿馆栖息,以显示咱魏朝善待降人,这样吴王就会不战而降了 ”。
邓艾的工作做得可谓认真细致。上到政策层面,下到具体操作步骤,宏观、微观面面俱到,全部囊括在这份表章中。从对蜀国灭亡后的政策走向,到驻守西川的兵力部署,再到对东吴的统战工作,他全都考虑到并作了安排。尤其是对刘禅的安置,就连封号、王爵、食邑、落脚处他都一一确定。按理说,有邓艾这样事事为领导考虑、认真负责的部下,司马昭应该感到很高兴、很欣慰才对。
可司马昭接到表章后只给邓艾回复了冷冰冰的八个字: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司马昭的意思是:遇到比较重要的军政大事,首先必须要上报朝廷,我说了才算,尔不可自作主张。
司马昭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必须先上报,由朝廷独断专行,你邓艾虽是大功之臣,亦不得擅自做主,轻举妄动。
邓艾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却不谙政治,加上军人耿直的性格,没有听出司马昭的话外之音 。不明就里的他又上了一表,也就是这道表章,惹怒了司马昭,也给邓家引来了一场塌天之祸。
邓艾在表里说:“我邓艾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所作所为都是为国家利益。由于西川地势险峻,蜀道艰难,信件从成都到洛阳往返要耗费许多时日,如今刘禅举国投降,最要紧的是安定蜀国臣民之心,而不能用常理行事,以致贻误时机”。
邓艾的话很有道理。算是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假若按他的意思办,不仅西川的战后秩序很快得到恢复,而且东吴的问题也能得到和平解决。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兵法之最高境界。但司马昭偏偏不买账,主要是你邓艾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大事小情你都考一一虑到并拿出应对举措,那还要俺这个领导作甚?
作为司马昭来说,是希望下属把工作做细,但最好是做些鞍前马后的跑腿工作,千万别弄出什么登高望远、雄才大略的大策划来 。你一个部下水平却如此之高,甚至比俺还高,你把俺这个领导摆在何处?
你把工作干好没错,但你想得如此具体、如此细致入微,实际上就等于做了领导的主。领导固然希望部下尽心尽力,帮自己分担,让自己省心,但却不希望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打转,也即被别人所控制。邓艾的工作确实干得很细致,但他把本该由领导决断的事也先行罗列了出来。他把战略的、战术的、军事的、行政的 、伐兵、伐谋、伐交等诸般事体全部坦陈直言,很有些为民、为军( 甚至为亡国之君刘禅)请命的意思。
客观地说,邓艾这样做本无私心。或许他深知,自己若能和平解决西川战后的诸多棘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刘禅的通力配合。说邓艾自己良心发现也好,刘禅苦苦哀求也罢,所以他最终横下一条心决定为刘禅的生死或待遇问题向司马昭呼吁一次。
他仗义执言的出发点是为西川百姓负责,为魏廷(国家)负责的态度,毫无个人利益掺杂在内。
但司马昭不仅为邓艾手伸得太长替自己做主感到恼火,同时对功勋卓著、手握重兵、极富军事才干的邓艾十分忌惮,于是邓艾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
随后,钟会、卫瓘联手做局,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立刻以谋反罪名将其收监,最后在押解回洛阳途中被卫瓘部下田续所杀,两个儿子也被诛杀,老妻和孙儿被流放西北荒蛮之地。一代名将,灭蜀第一功臣,就因为不熟悉官场上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或隐规则,而身首异处。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