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下,谋反无疑是一项大罪,一般轻则被灭三族,重则被株连九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钟会这位大将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蜀汉灭亡后,钟会被拜为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由此,对于钟会来说,谋反的罪行可谓无可争议,没有丝毫可以争辩的地方。因此,尽管钟会死于乱军,但是,曹魏显然不会放过钟会的家人。如同之前的曹爽被灭三族一样,钟会的谋反也带来了被灭三族的后果。可是,钟会亲哥哥钟毓的儿子却被司马昭免死,这是为什么呢?
一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对此,虽然钟会被杀,但是,因为谋反被灭三族,钟会的家人自然是难逃一劫。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钟会没有娶妻,有两个养子,这两个养子中,钟邕随钟会作乱,已经在蜀汉都城被杀了,另外一个养子钟毅和钟会亲哥哥钟毓的两个钟峻、钟辿都被下狱,而且都被定下了死罪。在钟会谋反的时候,他的亲哥哥钟毓已经去世了。但是,钟毓的两个儿子却在被灭三族的范围内。
对此,司马昭代替曹魏皇帝曹奂下诏,说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仅处死钟毅和钟邕诸子,赦免了钟峻、钟辿,有官爵者如故。并且,马昭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钟会的后人都被处死了,但是,司马昭却赦免了钟毓的两个儿子,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司马昭已经明确表示了,这是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其中,钟繇是钟会、钟毓的父亲,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钟繇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由此,钟繇作为曹魏重臣,其官职和资历,完全不输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
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庙。作为曹魏大臣,钟繇无疑为曹魏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司马昭在取代曹魏的过程中,自然需要笼络钟繇等世家大族,以此为成功篡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况且,谋反的钟会已经迅速兵败被杀了,如果钟会真的成功割据一方,司马昭自然不会放过钟会亲哥哥钟毓的后人。
三
至于钟会的亲哥哥钟毓,在高平陵之变后站到了司马懿家族这一边,也即可以视为司马懿家族的支持者。钟毓出身颍川钟氏,机灵敏捷,有其父之遗风。十四岁时,起家散骑侍郎。正始年间,钟毓被拜为散骑常侍,迁魏郡太守,入为侍中、御史中丞、卫尉卿。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遭到了忠于曹魏势力的几次反叛。
其中,就钟毓来说,跟随司马昭平定诸葛诞的叛乱,被司马昭封为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受到了司马氏的重用。到了景元四年(263年),钟毓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惠。在钟会谋反之前,钟毓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在笔者看来,钟毓应该和钟会的谋反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也即没有参与相关的谋反。
四
最后,另一方面,钟毓作为钟会的亲哥哥,对自己弟弟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也即在钟会领兵之前,钟毓就已经提醒司马昭,钟会这个人野心比较大,必须要提防。对此,司马昭则表示,如果钟会将来造反的时候,自己只会处置钟会,不会株连钟氏一门。也即正如同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准备启用赵括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劝谏赵孝成王不能用赵括一样,等到钟会真的谋反之后,司马昭自然不会诛灭钟会亲哥哥钟毓的后人,毕竟在此之前,钟毓已经提醒他了。同样的道理,长平之战后,赵括兵败被杀,赵孝成王也没有为难赵括的家人。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司马昭也是一个信守承诺之人,也即之前答应钟毓的事情,不能等到钟毓去世后,自己就翻脸不认人了。此外,在笔者看来,在平定了钟会叛乱之后,司马昭不仅因为消灭蜀汉而威望大增,也加强了自己对于曹魏兵权的掌控。而这,无疑为他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