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表示自己全家都被曹操诛杀殆尽,现在就剩下从弟马岱,现在就把他托付给您了。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至于马超托付给刘备的马岱,则成为蜀汉中期的一位重要武将。
比如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争权,马岱奉杨仪命率军斩杀魏延。也即在诸葛亮去世后,马岱因为斩杀魏延,从而避免蜀汉大军出现危险,如果放任魏延领兵出击的话,显然会给曹魏带来可趁之机。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去世后,马岱凭一己之力斩杀魏延,后来他去了哪?为何马岱最终神秘消失了呢?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就马岱来说,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从弟,也可以说两人是堂兄弟的关系,所以,马超的父亲马腾是马岱是伯父。虽然两人不是亲兄弟,但是,建安十六年(211年),马岱追随兄长马超逆战曹操于潼关。九月,马超兵败,马岱随马超退军回到陇上郡县。
也即早在公元211年,马岱就追随马超南征北战了,这促使两人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更为关键的是,马超的家人,已经被曹操诛杀殆尽了,这让马岱和马超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基于此,马超在病逝前,就特别提到将马岱托付和刘备。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马超去世后马岱的事迹,并没有得到比较详细的记载。
不过,考虑到马岱在诸葛亮去世后斩杀魏延,这说明马岱显然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至少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的时候,马岱和魏延、姜维等人一样,都是跟随在诸葛亮左右的。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述“马岱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表示马岱之所以斩杀魏延,是因为诸葛亮的临终命令。但是,这种说法显然缺乏《三国志》等正史的佐证,也即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则认为马岱之所以斩杀魏延,是因为奉了杨仪的命令。
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争权。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背景下,杨仪派遣马岱去斩杀魏延,然后将魏延的首级交给了杨仪。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几个信息,一是诸葛亮没有在临终前下令要除掉魏延。二是在魏延和杨仪争权的时候,马岱站到了杨仪这一边。三是马岱斩杀魏延的过程比较顺利,这说明魏延很可能对同为武将出身的马岱没有什么防范,结果被后者成功斩杀了。
不久之后,杨仪、姜维、费祎等人成功率领蜀汉大军回到成都,对此,后主刘禅自然要论功行赏。其中,斩杀魏延的马岱,被封为平北将军、陈仓侯。就陈仓侯来说,应该是一个县侯,也即要高于乡侯和亭侯,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亭侯,这说明后主刘禅给予马岱的封赏,尤其是爵位的封赏是比较高的。
虽然马岱在这件事情上面,是杨仪阵营的大功臣,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前,诸葛亮已经向刘禅推荐了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杨仪回到蜀中的时候,早已经没有太大的权力了,相当于担任了一个虚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仪自身都没有太大的成就了,又怎么可能提携马岱呢?
马岱在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最后一次,是北伐撤回后的第二年,他带领军队向曹魏发动了一次进攻,但是却被司马懿手下的将领牛金所打败,军队死伤惨重。在这个短短的记载中,讲述了马岱对于自己事业的努力,但是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获得好的成果,也因此失去了后面的机会。
而此时的蜀国,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走向了休养生息之路,也没有太多打仗的机会,因此马岱虽然获得了比较高的职位,但是却因为这次的失败而彻底断送了未来的战争之路。而一个将领,倘若失去了战场,就好比马儿没有了奔跑的空间,又怎么可能在史书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岱的年纪也越发大了,因此当姜维率军出击的时候,马岱已然过了上战场的最佳年纪,也并非是姜维的最佳选择。所以后续的事情,无论是辉煌亦或者是惨败,都与马岱没有了关系。而这,也注定了马岱很难继续出现在史书记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