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义上的三国时期,虽然也崇尚“忠臣不事二主”的风气,但更多的是人才在各个军阀之间的流动的现象。这种转变阵营的行为在当时虽然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但也非十恶不赦,甚至还会得到新旧两个主公的认同。
比如刘备阵营中的黄权。不过有一种人的转变阵营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这些人转变阵营并非出于极端的情况下,而且有多次背叛的举动。
投靠新主公后,往往调转枪口转向旧主公。吕布就是这样一个人,先后投靠刘璋、刘备、曹丕、刘禅的孟达也是这样的人。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反复无常的孟达,以及孟达屡次转变阵营的原因。
刘备的侵入,孟达率先竖起降旗
孟达是司隶右扶风人,因为天下大乱来到益州避难。就是所谓的“东州士”中的一员。“东州士”是外来人口组成的力量,原先刘焉统治益州的时候,是刘焉针对益州大户的力量,得到不少待遇和资源,也干了不少跋扈的事情。
“东州士”与益州本土积怨颇深,他们肯定要受到益州本土的敌意和排挤。只不过有刘焉撑腰,这才风光了一阵。
《华阳国志·刘二牧志》:“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
后来刘焉一命呜呼,益州本土拥护刘璋上位,继承益州牧的位置。刘璋这个人优柔寡断,既不想得罪益州本土,也不能放弃“东州士”。由此还引发了益州本土的叛乱。
另一方面“东州士”虽然不得不依附于刘璋,但对益州本土的反扑和刘璋的仁弱态度也是有一定的忧惧的。再加上“东州士”对益州根本没有太多的乡土情怀,谁能给他们更优厚的待遇,他们就支持谁。刘备的侵入并不被“东州士”视作一次入侵,反而提供了改变生存状态的契机。
刘备图谋益州的时候,孟达和法正、张松出了很大的力,是率先与刘备接触的。其中张松是益州本土,法正和孟达都是“东州士”。孟达和法正各带着两千兵力迎接刘备,孟达彻底成为刘备的部将,留屯在江陵。
从《三国志》当中的记载来看,这件事似乎是由张松和法正主导,不能单纯地视为“东州士”对刘璋的反叛。但孟达的态度明显是支持、参与了这个阴谋,这就比较符合“东州士”的特点。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
遭受刘封欺压,孟达忿而降魏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平原后,令孟达沿水路到秭归,再北上攻取房陵、上庸,也就是所谓的“东三郡”(房陵、上庸、西城)。
或许是担心孟达作战不利,又或许是对孟达这样的降将进驻相对偏远、隔离的“东三郡”不放心,刘备又派义子刘封到上庸,夺取了孟达的军权。上庸太守申耽,也是上庸地头蛇投降刘封。“东三郡”归入刘备的势力范围中。刘封和孟达就驻守在这里。
刘封和孟达之间,小编以为是不存在什么私怨的。但是刘封是来统领孟达的部队的,孟达的部队又是从益州带出来的,与孟达的关系更亲近。这就很容易导致两个人之间出现矛盾。刘封又是一个性情刚猛的人,对孟达的态度很不好,这是促成孟达后来投降曹魏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点。在汉中平原以及“东三郡”到手之后,关羽贸然进行了北伐,进攻襄阳和樊城。襄阳和樊城处于“东三郡”右侧,如果成功拿下襄樊,就会让荆州和益州增添一条连通的道路——汉水,使刘备的地盘联合得更加紧密。
关羽取襄樊这件事是对的,但是时机是错误的。刘封和孟达刚刚在“东三郡”站稳,他们很难出兵呼应关羽。最后关羽失败。虽然小编不认为刘封、孟达的决定有问题,但当事人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孟达害怕刘备会迁怒于自己。于是在愤怒和恐惧的双重因素下,孟达转投曹魏。
孟达部的离开让镇守“东三郡”的力量变得薄弱,加上曹魏的压力,申耽、申仪兄弟叛变,“东三郡”又到了曹魏的手里。曹魏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也就是说,孟达此时就介于汉中平原和荆襄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权的交界处。
不过在魏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曹魏又分西城为魏兴郡,以申仪为魏兴太守,分化了孟达的力量,避免孟达与蜀汉接触。即便如此,孟达的新城郡也与蜀汉较近,而且与蜀汉渊源较深,日后自然也会成为蜀汉争夺的对象。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
《华阳国志·汉中志》:“黄初二年,文帝转仪为魏兴太守。”
孟达复投诸葛亮,遭司马懿平复
曹丕对孟达是很好的,还有夏侯尚等人也是孟达的朋友。但随着这些人去世后,孟达就产生了一种不安感。毕竟他的身份特殊,在曹魏没有根基,又是降将。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另外还有一件事。也促成了诸葛亮和孟达之间的连接。
李严手下有一个叫做王冲的人,投降到曹魏那里去了。王冲到孟达这里,说诸葛亮的坏话。说孟达投降的时候,诸葛亮非要处死孟达的家眷,刘备不听从而已。
孟达很敬重诸葛亮,没有听信王冲的话。一个叫做李鸿的魏人又投降到蜀汉,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发现自己在孟达心里还是很有地位的,于是产生拉拢孟达的想法。
《资治通鉴·魏纪二》:“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阿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
于是诸葛亮和孟达互通书信,赠送礼物,李严也与孟达通书信。诸葛亮和李严都是刘备安排的托孤大臣,地位崇高,尤其是诸葛亮,更是蜀汉的实际执政者。
这两个人的话是有分量的。在蜀汉实权人物的拉拢,以及孟达本身对曹魏的疏离感的双重作用下,孟达决定反叛曹魏,重回蜀汉。可惜由于诸葛亮处理不当,加上孟达本身准备不当。这次兵变就被司马懿轻易消灭了。
小结
纵观孟达这个人,从刘璋到刘备,从刘备到曹丕,再从曹魏到诸葛亮,进行了三次易主。而且投靠刘备时,参与了法正等人的卖主的阴谋;投靠曹丕时,又帮助魏军进攻“东三郡”;投靠诸葛亮,就会成为进攻和防御曹魏的桥头堡。
在小编看来,孟达距离吕布这样的人物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是也是没有显示出什么气节的。孟达的评价不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