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年,曹操诛杀了袁谭,还将其脑袋挂在城门上,并下令谁哭斩谁。可王脩竟望着袁谭的头大哭不止,曹操问王脩:“难道你不怕死?”王脩说了一番话,曹操直接将其封为司金中郎将。
王脩,字叔治,是北海郡营陵人。191年,孔融担任北海相时,任命王脩为高密县令。
当时,高密有个姓孙的大户,为人相当强横,他的亲朋好友犯了法,竟无人敢过问。王脩上任后,恰巧孙家的一个亲戚又犯了法,还躲在孙家。
王脩派衙役去孙家,捉拿那个犯法之人,衙役见孙家大门口站满仆从,竟吓得不敢往进走。
王脩得知后大怒,立即召集所有衙役和当地百姓,并且下令:现在攻进孙家捉拿犯法之人,有敢不攻打的,与那犯法之人同罪处置。
在王脩的强硬态度下,孙家怕了,没等王脩率人进攻,他们就主动把犯法之人交了出来。从此,当地的豪强们再也不敢横行犯法。
不久,北海郡有人谋反,孔融陷入了危难之境,王脩得到消息后,根本等不得天明,连夜就跑到那里。
当时,孔融就非常自信地说:在我危难之际,能够不顾死来帮助我的人,只有王脩一人。
孔融刚把话说完,王脩就到了。孔融、王脩努力把北海郡谋反之事平息后,胶东一带的贼寇又非常多,祸害的那里的百姓不能正常生活。
孔融又让王脩担任胶东县令,王脩到那里调查以后,发现一个叫公沙卢的人势力很大,竟然组织人马修建营寨,面对官府的调遣,他一点都不服从。
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王脩趁公沙卢不防备时,带着骑兵就冲了进去,而后,把公沙卢和他的心腹全部斩杀。
此事后胶东大震,贼寇们都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祸害百姓。
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担任青州刺史,他知道王脩很有才干,便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当时的别驾刘献非常妒忌王脩,就经常在袁谭那里说王脩的坏话。
但性格正直的王脩,对这些根本不予理睬。后来,刘献因一事被判了死罪,恰巧此案落在王脩手里。
王脩在反复查看卷宗后,认为刘献罪不至死,于是,他不但没趁机处死刘献,反而还救了他一命。
王脩救刘献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罪不至死。由此可见,王脩这样的大臣,在执法时完全能排除外界干扰,公平公正的执法。
212年袁绍去世,此时,袁绍的儿子袁尚、袁谭,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曹操时,竟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抗曹,反而因为继承人问题,开始手足相残。
袁尚、袁谭各自召集兵马,在黎阳城外大战起来,一番争斗后,袁谭吃了败仗,之后,袁谭率败兵退守南皮。
在袁谭陷入困境之际,无人相助,只有王脩率领一支人马前来救援,袁谭见王脩来后,不禁感叹道:危难之际,能帮我的人只有王脩啊!
当时,因为有许多人都背叛了袁谭,袁谭就问王脩:这么多人都背叛我,是不是我的德行不行呢?
王脩答道:东菜太守管统是个忠义之士,他一定会来帮助您的。
几天后,管统果然抛弃家小,来投奔袁谭。遗憾的是,管统出门后,他的妻小很快被叛贼杀害。
袁谭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军事力量得到恢复,又想率兵去攻打他的兄弟袁尚。
这时,王脩非常反对,且诚恳的说道:兄弟之间若相互争斗,迟早会失败的。
当时的袁谭,心里只想着消灭袁尚,对王脩的劝谏根本听不进去。
当袁谭问王脩有什么妙计之时,王脩告诉他:兄弟好比左右手,现在曹操虎视眈眈,我们与人争斗,却先自断一臂,然后对人说我必能胜,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情,如果连亲兄弟都不能亲近,那么,普天下还有谁能亲近,当有人挑拨你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时,你千万不要听。
袁谭对王脩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结果去攻打袁尚,又吃了大败仗,在四面楚歌之际,他竟然投降了敌人曹操。
可不久后,袁谭又背叛了曹操,曹操立即率军将其一举击溃。之后,还将他的脑袋割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又下令:敢为袁谭哭泣者,立即斩首!
王脩在外运粮回来时,见到了城门上袁谭的脑袋,别人劝他装作没看见,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王脩不顾自己的死活,跪在袁谭的脑袋下失声痛哭。于是,王脩立即被押去见曹操,曹操问王脩:你不知道我的命令吗?
王修答道:知道。
曹操又问:你不怕死吗?
王脩道:主公兵败身亡,我不哭泣就是不义,贪生忘义,如何立于人世间?希望曹公能让我去将袁谭安葬,然后您再处死我,我无怨无悔。
曹操听后,不但没有责怪王脩,反而感叹道:河北义士如此之多,只叹袁氏不能用啊!
之后,曹操让王脩将袁谭安葬。不过,曹操并未处死王脩,而是将其拜为司金中郎将。
曹操之所以没有处死王脩,完全是被他的忠义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