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句古话叫,“白发如新不如倾盖如故”,有的人相处到老还是陌生人,有的人第一眼见面就一见如故。张耳和陈余就是第二种。
张耳是大梁人,曾在信陵君手下做事,后来逃到了外黄,阴差阳错娶了当地一个富商的女儿,借助妻子的钱财慢慢有了一席之地,由此名声大噪。陈余和他是老乡,巧的是,陈余也娶了富商的女儿。
中国人最讲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外地漂泊的老乡的认同感,经历的相似性都使得他们内心生发出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余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陈余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张耳,不出意外地,两个人成为刎颈之交。
后来,秦国对张耳和陈余下了通缉令,他们姓仓皇逃到了陈地,虽改名换姓但还是被抓了起来。两人在入狱期间受了不少罪。这一次共同坐牢的经历更加固了他们的友情。
我们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是剑拔弩张的,而倒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二名的关系则和和睦睦一家亲。我们可以一起式微但不能一起显贵。
张耳和陈余这个时候的关系就是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区别。一起被通缉,一起坐牢去鬼门关走了一趟,这种历经生死的经验更让他们有一种浓厚的惺惺相惜感。
不久陈涉首先揭竿而起,发动了农民起义,很多英雄豪杰趁此机会纷纷投靠他以此想建功立业。张耳陈余也不例外,他们同谒陈涉,又共同北略赵地;共佐赵王,得为将相;邯郸脱险、兵败李良。
他们共尝艰难危厄的苦辛,分享胜利与成功的欢乐,真可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挚友。
如果故事到这里为止,也许张耳陈余的经历会被后世传为一段佳话,可惜历史的年轮,谁也无法躲避。
02
巨鹿之战爆发,赵王和张耳被困在巨鹿,被王离团团围住,章邯也不断地提供王离援助,眼看自己危在旦夕,张耳在巨鹿急得团团转。而陈余这时候收集常山的残余部队几万人,驻扎钜鹿城以北。在张耳看来,他可是和陈余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希望陈余能带上兵来搭救自己。这点忙他能不帮吗?
可等来等去却杳无音信,过了几个月,张耳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他就派手下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见陈余,指责他说,我们不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嘛?那你为什么不出兵解救我,难道让我等死吗?
陈余的考量是,如今秦兵气焰嚣张,自己手里的兵不过数万,若贸然出兵可能结果就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倒不如先拖住秦兵,保存实力,日后也可以为你们报仇。但他最终拗不过张耳所派之人,就派了五千士兵攻打秦兵。结果可想而知,全部战死沙场。
陈余做的对不对呢?其实也不无道理。当时张耳之子张敖,手里也有数万兵,但却徘徊在巨鹿以北不敢前进。和你血浓于水的亲生儿子都不敢去救你,你指望别人来搭救你? “ 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可见当时秦军势头很旺。
但张耳却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了陈余身上,感到失望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显然他一点也不通人性。
什么是人性?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尤其是当时那么紧急的情况下,陈余的出发点是自己,他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害怕自己有去无还,所以迟迟不肯出兵。这种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种危机的形势下,是否出兵并不是个人意气用事,而是需要为大局考虑。那种不顾性命、赴汤蹈火的情况,只有侠客报恩的时候才会出现,才会被传为“士为知己者死”的美谈。
要知道当初安史之乱唐明皇携杨贵妃逃亡蜀地的时候路过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只好让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
是他不能救杨贵妃吗?非也。他不愿意冒着自己丢掉皇位的危险去救杨贵妃。因为在生死面前,大家都是只顾自己,你很难会对别人有什么过高的期待和要求。
可是张耳却显然有了过高的期待,他想当然地高估了两人的友情,低估了人性。
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你有急事向别人求救,别人就算帮你也一定是在保证自己无忧的情况下才会帮你。在难以确定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你,你没有重要到让对方足以克服人性的缺点。
03
后来项羽破釜沉舟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张耳和赵王才得以逃脱。出来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找陈余算账,指责他不肯出兵,甚至怀疑他杀了自己派去的使者,自己趁机拥兵自重。陈余为证清白,索性把军印交了出来自己赌气上厕所了。
发展到这里其实两人还是单纯赌气的情况,但在陈余如厕期间,张耳却趁机收了兵权。陈余见状火冒三丈,带着剩余兄弟就离开了。至此二人彻底反目。
再加上后来项羽分封时的不平等,使他们原本的不对付变成了死对头。
一个怨恨对方不来解燃眉之急,一个怨恨对方夺了自己的军权。重重误会之下,这对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情终于走到了尽头。
汉三年,楚汉战争中,刘邦拉拢同伴希望陈余助汉,陈余唯一的条件是必须看到张耳的人头。
老谋深算的刘邦找了一个很像张耳的人头。可不久陈余发现自己被刘邦骗了,于是反水。最后韩信和张耳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馀。
04
多么荒谬的走向!曾经的生死之交到最后竟然置对方于死地。
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纵观这对曾经的好兄弟,从患难与共到反目成仇,置对方于死地,让人心有戚焉,也不由感慨,任何关系保持友好的两条准则:一个是不永远不要与人性为敌,一个是不要有利益纠葛。
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很多关系都会平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