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像
胡亥,即秦二世,继秦始皇之后,大秦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大秦王朝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实权君主。秦二世被弑不久,刚刚兼并六国不足十五年的大秦帝国,便被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和六国复辟势力的浪潮给彻底湮没,一个至东周开国便屹立在华夏西部的古老诸侯国——秦国,也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消亡的诸侯国一样消逝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如果非要找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历史罪责,笔者认为秦二世胡亥难辞其咎。
秦二世陵
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秦二世的残暴无道和胡作非为有着直接的关系。秦王朝这一座帝国大厦虽然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经有了分崩离析轰然倾倒的潜在威胁,。但如果秦二世胡亥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他完全可以像汉宣帝那样通过励精图治缓缓地将那些潜在的威胁慢慢消除。退一万步讲,即使秦二世胡亥不是一个有为的明君,而是一个无能的庸主,只要他不过度昏聩,将权力下放给秦始皇为他留下的那些文臣武将,依旧可以将危险重重的大秦帝国引上发展的正轨。
秦始皇石像
但是很可惜,秦二世不但昏庸,而且无道,他在位的时间不过三年,却干下了许许多多后人难以想象的荒唐事,毫无顾忌地诛杀元勋功臣,丧心病狂地屠戮兄弟姐妹,随心所欲的吃喝玩乐,无所不用其极的盘剥压榨百姓。正是因为他的毫无顾忌,正是因为他的丧心病狂,正是因为他的随心所欲,正是因为他的无所不用其极。才使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万世之梦遥不可及!作为败家之子,作为亡国之君,秦二世胡亥无疑是可恨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其本身行为的可恨性,而抹杀前二世胡亥的一切,比如笔者认为流传两千多年的“胡亥篡位说”就值得商榷。
公子扶苏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胡曾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所怀之事,是秦代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诏书的冤杀长公子扶苏的史事。不仅是胡曾,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学者,诗人对于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帮助秦二世胡亥谋朝篡位之事都供认不讳。根据西汉历史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輙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李斯
司马迁的这段历史记载详细的描述了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密谋的全过程,将他们是怎样篡改秦始皇遗诏,怎样将有可能反对甚至威胁到他们的长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除去,写得是一清二楚,可谓历历在目。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史公司马迁的想象力和叙事文笔。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怀疑整件事的真实程度,因为当时没有照相机,没有录像仪,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甚至一些细节都掌握得清清楚楚的?何况这件事是密谋,除了李斯和赵高以及胡亥这些亲身经历者知情以外,其他知道这件事内幕的人只是极个别的。即使有亲身经历者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还在世,那么他会不会受到当时舆论的影响,而故意将整件事说的有悖原来的事实,这我们也未可知。我们应当清楚一点,越是生动的历史故事,其人为加工渲染的成分就越多,相去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越远。
胡亥
但由于研究秦代历史的史料及其匮乏,古往今来,一部《史记》,就成了众多学者依赖的可靠信史。也就是说,《史记》是我们研究秦代历史的基本依据。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要去否认,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这也是众多史家对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有所怀疑,但却仍然相信的根本原因,因为除了《史记》,我们没有过多的历史资料去考证,去印证秦代的史事。所幸的是,自近现代以来,除了传统历史学以外,考古学已然十分发达,传统历史学研究也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而有所发展,比如关于秦二世胡亥篡位这件事。 2009年,北京大学得到了3300多片西汉竹简,北大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竹简,整理出一篇《赵正书》。“赵正”即秦始皇嬴政的又一种称呼,因为秦始皇是蠃姓,赵氏。关于秦始皇立储之事,《赵正书》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
扶苏之死
根据研究可以推定这批竹简的年代大约是西汉中期以前的。从时间段来看,大概和司马迁同时。也就是说,在汉武帝中后期以前一直到汉宣帝时期,在当时的社会上,关于秦二世胡亥的地位至少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自从《史记》成书之后,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渐被历史学家和文人们奉为正统,那么与《史记》的声音,渐渐的销声匿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
结语:
《赵正书》是遗失竹简的孤本之语,《史记》又何尝不是一家之言。根据秦始皇晚年种种奇怪的行迹,笔者似乎有理由怀疑,或许秦始皇真的有些讨厌他的长子扶苏,因为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说得好:“爷娘将死,必唤爱子。”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的时候已经身患重病,即使他不相信自己大限将至,也应该有所准备,可是他唯一的准备就是将幼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赵高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