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天下以后,秦始皇陷入了极度的膨胀之中,他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人间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他摆不平的。
死亡,终究是上天对一个自负者最大的嘲讽,秦始皇的膨胀已经不再限于人间,他试图逆天改命,试图长生不死,试图永远统治着亿兆百姓。
所以,大秦朝的官员,没有一个人敢在他面前提到死亡,也没有一个人敢劝他早立太子。因为,立太子是政治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同样也是面对死亡之神的认输与妥协,秦始皇虽然说想建立一个传之万世的不败帝国,可他更希望的是一世都不要传,让自己永远在皇帝位子上呆下去。
三十七年,他终究还是认清了现实,先是前一年到处盛传的“秦始皇死亡预言”让他惶惶不安,而这一年他已经明显的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人终究是要死的,这就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平等与无奈,你一生中追求过的所有不平等,最终要在这一刻画上等号。
巡游的车驾走到平原津,始皇帝病倒了,一场大病如一场大梦到了醒来的边缘,随着病情的沉重,他的长生不老之梦终于醒了。他开始想到了后事,人生头一次为后世之君做打算,乃立下遗诏给公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主持丧葬大事。
诏书写完之后,被送到中车府令赵高处加盖玉玺,赵高见诏书而诚惶诚恐,不可一世的始皇帝要死了,外面要变天了!!!
他私自扣下了这封诏书,大脑开始飞速地运转,诏书如果传给扶苏,意味着扶苏就是名正言顺的秦二世。到那个时候,宠臣肯定当不成了,多年耗费在胡亥身上的心血也就全废了,命能不能保住都在两说之间。
然而,此时此刻,如果诏书不传出去,能变大秦朝天的人也只有两个:赵高、李斯。如果真能变了大秦朝的天,到那时,我为刀俎,谁为鱼肉?
谁为鱼肉,那还不是我说了算,哈哈,哈哈......
李斯是秦始皇的功臣、老臣、宠臣、股肱之臣,李斯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后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能臣,秦国兼并天下他功不可没,秦始皇也待他不薄,带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给了他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这君臣二人可是说是千古知遇之典范。
以他的功劳和地位来说,只要是扶苏可以顺利继位,他的富贵似乎应该可以保全。
李斯一生最大的前进动力就是富贵,为了追求富贵他可以不问对错、不择手段,为了保全富贵他同样也可以不择手段、不问对错,这曾经是他成功的法宝,未来却将成为他致命的根源。
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以严峻的刑法治理天下,做了很多失去民心的事情,到了后期更是变本加厉,大臣们连敢于劝谏的人都没有,只有公子扶苏是一股清流,敢于当面指正父亲的厥失。
而李斯作为丞相,作为秦始皇的心腹大臣,不但没有倾心辅佐,反而为了讨好皇帝而随声附和,秦始皇所犯的很多历史错误都有李斯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一点在聪明人眼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赵高是聪明人,所以他能洞察同样是聪明人的李斯的处境和想法,也正是因为有这点底气,他才敢冒着生命危险,私自扣下给扶苏的诏书。很幸运的是,在他扣下诏书后的不久,秦始皇就死掉了。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这可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春秋》中一幕幕熟悉的戏码又要开始上演了,赵高这条小蛇要表演吞大象了。
赵高确实是一条小蛇,他虽然是秦始皇的宠臣,但只是内臣而已,在大秦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当下的处境,如果赵高想越过李斯篡改诏书,根本是不可能的,李斯只需要轻轻一脚就可以将这条小蛇踩死。
可李斯这头大象此时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既不想让扶苏继位,又不知道该让谁继位,他自己把弱点暴露在了充满野心的赵高面前。所以,两个人的对话很耐人寻味。
赵高说:“此时此景,立胡亥为帝只是你我一句话的事情。你同意,我去办,万无一失。”
李斯对:“为人臣子,这种话恐怕不是我们该议论的吧。”
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辞,赵高敢公然跟丞相商量,而丞相却不加以制止,李斯的命门就算是被赵高抓住了,一刀子下去就看到了血,把他放到案板上只是多费几句口舌的事情了。
赵高说:“秦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当丞相的人没有延续二世的,基本上都被弄死了。如果扶苏当了皇帝,必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到时候恐怕你得凉。”
李斯对:“做臣子的要奉诏,至于后面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了。”
赵高说:“聪明的人要识时务,现在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
李斯对:“我听说古代改立太子的国家,都引起了巨大的祸乱,甚至有亡国的风险,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堂堂一个丞相,跟内官谈论谋逆的事情,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在讨价还价,这一场交锋,输赢从一开始就看出来了。
所以赵高步步逼问,李斯作为丞相却步步退让,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自古以来,当权者与谋逆者应该誓不两立,既然知道了这个事情却不加以制止,谋逆者岂能容你这个知情人,李斯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的惺惺作态只是给自己的谋逆行为找个合理的台阶而已。
赵高自然看得出来,敬酒不吃的人,就要给他罚酒吃。
赵高说:“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不会有什么祸乱,你还可以世世代代封侯。如果你不听我劝告,到时候祸及子孙,可就悔之晚矣,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李斯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说道:“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办了。”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李斯到底错在了哪里,李斯作为一个聪明人,这一步路走得对不对呢?
李斯这个人精通儒家和法家,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具备儒家的智慧但是又不拘泥于儒家的仁义。但是他毕竟受儒家的影响很深,为了荣华富贵他不择手段、不问对错,但是他的手段大都是被动的,他不缺乏野心但是缺乏胆识。
在秦始皇病逝沙丘以后,他是有极大的话语权的,不管是遵从还是不遵从遗诏,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都不好说他是对了还是错了。
可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立扶苏为帝,应该义无反顾地拥立胡亥,抢占这个拥立之功和新朝建立之后的话语权,因为这个时候只有立胡亥才是最保险的。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在所难免的,赵高是胡亥的心腹,如果胡亥继位,赵高很有可能取代李斯的地位。
所以,胡亥继位以后,应该找机会除掉赵高这个祸害。因为你不除掉他,他也会想办法除掉你。
可反观李斯,在最需要站队的时候迟疑不定,在胡亥继位之后又扭扭捏捏,他习惯了以守为守,而没有胆量以攻为守,这恐怕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像他这种人,如果遇到明君可以人尽其才,可是如果遇到彻头彻尾的昏君,他脑子里残存的儒家思想就会成为政治上的障碍。
从这第一次交锋,就注定了李斯的下场肯定很凄惨,赵高后来所走的路,正是前面我们给李斯规划的路。
先握住皇权,再除掉威胁。
而李斯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退让防守,直到胡亥被赵高忽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李斯退无可退,赵高早已磨好的刀子要杀人了。
秦始皇死后整二年,李斯这位秦朝的大功臣被腰斩于世,并且夷三族。
李斯相对于儒家意义中的君子,最不像是君子,所以他能脱颖而出。而在世俗的标准之中,李斯毕竟还算是个君子,他的那点良知和坚守,在与小人赵高的斗争中成了巨大的拖累。
所以自古以来,君子只能谋事却很难成事,刘邦、朱元璋之流都不是君子,而他们打下天下以后都教读书人做君子,其中道理耐人寻味。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李斯列传》《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