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大诗人苏轼这句话是对李斯过错的综合描述,作为大秦的丞相,李斯也有他短见和自私的一面。
近期大型历史《大秦赋》正在热播,剧中的李斯让人印象深刻,从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子到秦王政跟前的大红人,这得让多少天下士子羡慕。不过李斯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他是秦始皇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功臣之一。
李斯对秦王政的影响颇大,首先就是让秦王废除了逐客令,让六国的人才得以在秦国效力,其次,提出了灭国方略,李斯建议首先灭韩国,为秦王政采纳。在文化政治方面,李斯建议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废除分封制度等。不仅为华夏文化进步提供了基础,更是为后来王朝制度提供了参考。
历史对历史的功绩不小,同时又是秦王朝的丞相,然而为什么在秦二世时期,他落得个腰斩的下场?当时贵为秦国丞相的他,为何在秦国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敢为李斯求情。网友们:他自己把自己害了,玩不过赵高。
李斯下场惨淡收场
众所周知李斯的下场是被腰斩,腰斩之刑在秦国是酷刑,是对待十恶不赦之人使用的。李斯作为一个文人,同时又是大秦的丞相,按理来说即使犯了错,也不应该对他施腰斩之刑。更为不解的是,李斯被腰斩,且被灭三族,昔日同朝为官的百官们,竟然没有一个敢为他求情?
史记《李斯传》写道: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李斯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与一件事情脱不了干系,这件事情也影响了秦国的命运。沙丘政变是李斯走的一步臭棋,在中车府令赵高的建议下,李斯与胡亥,赵高三人密谋修改了秦始皇的诏书,废掉了太子扶苏,立公子胡亥为帝。
起初李斯并不同意立胡亥为帝,但赵高非常厉害,他直击李斯的内心深处,看穿了李斯对于权力的渴望。赵高知道李斯舍不得相位,对他各种相劝,举例了如果太子扶苏继位之后对他的种种不利,重用蒙家等等,李斯草根出生,对权力贪婪迷恋,掉进了赵高设计好的陷阱里。
胡亥继位后,赵高因为是胡亥的老师,又因为自己的帝位是赵高一手策划才能坐上去的,因此胡亥对赵高百般信任。赵高利用这个机会,劝说胡亥杀兄弟姐妹,秦国宗亲和朝廷不服从赵高的大臣,胡亥都一一照办了。
赵高虽然官职比如李斯,但他有一个优势就是与皇帝走得近,受到胡亥的绝对信任。任何大臣想见胡亥必须通过赵高的允许,包括李斯本人也一样。久而久之,李斯虽然对当时参与沙丘政变感到后悔,但也无可奈何,自己无法改变局势,此时的李斯上书胡亥,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
但李斯不明白的是,胡亥对赵高是无条件信任的,很快就把李斯批赵高的“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告诉了他本人 。赵高决心除掉李斯,解决自己的心腹大患,彻底控制朝廷局势,为此赵高诬陷李斯儿子李由勾结叛军谋反,李斯被连坐,一番拷打之下被屈打成招了,以谋反罪处死了李斯以及他三族。
李斯被治罪,为何无一人求情
李斯作为沙丘政变的主谋之一,从他参与进去那一刻起,他就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了。赵高李斯合力杀扶苏,蒙家兄弟等一批忠诚的时候,李斯失去了天下士人的支持,李斯参与了赵高胡亥杀秦宗亲的时候,他也失去了秦宗亲们的支持。在世人眼里,那时候的李斯与赵高是一伙人,是祸国殃民的人。
李斯虽然在秦王政继位期间名声良好,为士人争取了在秦国效力伸展的机会,然而在与赵高勾结之后,秦人都知道李斯已经失节了。在古人眼里,生死是小,失节是大,古人对一个人的人品是极为看重的,所以不管是朝廷大臣还是秦国宗亲甚至是百姓,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李斯求情,被赵高诬陷谋反后,李斯的死成了注定了。
不过即使有人想为李斯求情,那也不敢得罪赵高,赵高握有生杀大权,任何人与当时的赵高对着干,下场恐怕是下一个李斯了。因此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性命,犯不上为已经尘埃落定的事情再去努。
结语
李斯是士人人才的一个典型,他如范睢,张仪有着相似之处。李斯的确在有才,不过他也有明显的缺点贪权。自古士子凭借自己努力坐上高位之后,都有与李斯一样的通病,抱着权力不肯放手,而他这个弱点正好被赵高利用,可见赵高了解李斯心思,利用李斯这个弱点将其击败,从某方面来讲,李斯玩不过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