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回京历史梦 访问量:1123 更新时间:2023/12/26 9:41:47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

神童项槖

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干系。

《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孕育出了不少名传后世的少年英才。

有许多儿童虽然年岁不高,却能凭藉智力与勇气制胜。他们不仅有超人的天赋,还有不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决心和努力。项槖,就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

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袁家庄有一个少年天才,名叫项槖。

在项槖出生之前,项家人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项槖的母亲魏氏虽然身怀六甲,但依旧做着,纺线织布料理家务,砍柴挖药的工作。

这年阴历四月初八,魏氏照常和邻居在幽儿崮挖药材,突然觉得肚子一阵坠痛,只能就地取材在幽儿崮生下了他,这个孩子似乎生来就与别的孩子不同。

由于出发匆忙,魏氏和邻居都不曾携带工具剪断母子相连的脐带,情急之下魏氏竟胆大包天地用茅草叶子割破脐带!

项槖父亲听说妻儿竟然在山上生下了孩子,立刻放下手中所有工作跑去迎接。看到孩子天格方圆地格饱满,像个小槖(口袋)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项槖。

项槖渐渐长大之后,眉清目秀,对所有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他经常问出一些成年人都难以回答的深奥问题。

“父亲为什么会有闪电?”

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项槖的父亲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民,见识短浅、面对儿子的提问瞎编了一个答案想要搪塞过去。

“老天在惩罚坏人和妖怪,你是在告诫你们小孩要听话!”

项槖听到答案之后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不再追问,反而给父亲出了一个难题。

“冬天却并不经常打雷,难道坏人和妖怪只在夏天出现吗?”

这已经并不是项槖第一次给家里人出难题了,项槖的舅舅曾经想要男主这个“小顽童”,问他:“槖儿,你能告诉舅舅满天的星星有多少颗吗?”

项槖不疾不徐地回答:“舅舅,你能告诉我你的头发有多少吗?”

除了和舅舅“抬杠”,项橐也会像寻常孩子一样询问父母自己的来处,而且能够付出行动去验证。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荒谬的说法:“你是垃圾堆旁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孩子。”

项橐的母亲魏氏为了敷衍幼儿,跟项橐说他是:“父亲打鱼时,从从凉汪里打捞上来,随后用鱼篓背回家养大的。”

魏氏所说的凉汪是距离他们生活的袁家庄五六里地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水冬暖夏凉、非常有名。项橐听到母亲的说辞职后,便总想去凉汪看看。

越长越大的项橐,在某个夏日午后带着小伙伴顺流而下真的去了凉汪。虽然他在这里没有如愿见到比自己小的孩童,但他这种求知的欲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如今几岁孩童都会的脑筋急转弯,在封建时代却能难住无数成年人,项槖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提出的问题,都表明他绝非池中之物。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这个“脑回路清奇”的小儿印象深刻。声名远扬的项槖,也得到了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的关注。

项槖难倒孔子

孔老夫子为了和项槖见面,特地更改了东游路线。

项槖调皮,父亲去田间锄地的时候在地头用小石子围了个圈,在这里修建了一间“小屋”以供项槖玩耍。

孔子东游的时候,恰巧从项家人修得“小屋“旁路过。孔圣人的徒弟子路去赶着马车从这里经过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在田边玩耍的孩子。

子路多番提醒,这孩子却始终不肯让路,惹怒了爆脾气的子路。

“小孩,闪开!给我让路。”

孔子见子路满脸怒气,下车查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就看到一个小孩儿不卑不亢地指责子路:“不懂礼貌!”

孔子惊讶这个孩童不怕事之余,反问孩子:“怎么无礼了?”

小孩子有理有据地回答道:“城躲马?还是马躲城?”

孔子环顾四周,却并未看到有“城”。但还是淡然应对:“理应是车子绕城而过,而非城让车子先走。”

只见孩子退后两步,指着远处那座“小屋”说:“你看,那是不是有一座城池?”

孔子看着远处用泥巴筑起的小城,不过三尺见方,但是城楼、城墙上的垛口、甚至是瞭望塔都栩栩如生,这才反应过来的确是他们扰了孩童的清净,误入了别人的“城”。

于是虚心表示:“我们的确失礼,这次请你原谅我!”

这时候孔子还不知道,这个让拦住他路的孩子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神童。当他们无奈地绕城而过,孔子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小孩反应灵敏,说话周全,与他们要找的神童特征高度重合。

孔圣人拜师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早在公元前480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堂,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众多弟子。

孔子30岁开始收徒,他希望将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可塑之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遇见项橐的时候,孔子誉满天下,很多人都赞扬其高洁的行操,但孔子却不骄不躁努力追求进步。

孔圣人反应过来之后,当即掉头回头寻找项槖,恰好偶遇了仍然在田间劳作的项槖父亲。

想起不久前的对话,孔圣人问道:“您一天要锄多少下地?”

只见对方不疾不徐地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头就锄多少下!”

孔圣人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明白眼前人一定与刚刚那个孩童有关,便开门见山地问他神童项槖的去处。

项槖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谎,但也并未告诉孔子是自己的孩子教自己这么说的。

孔子继续寻找项槖,在村头的池塘边遇到了两个正在争执的孩童。

一个指着太阳说:“太阳早晨像车轮子,中午像痰盂,形状发生变化一定是因为距离的原因!”

另一个却淡定反驳:“如果照你的理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应该很热,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理应很冷,可事实却截然相反!”

孔子也对这个辩题非常感兴趣,非常想参与其中但他也并不能说出所以然来,于是表明身份虚心向一个七岁儿童请教。

项槖也不骄傲自满,给孔子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来引导他想出答案。

“鹅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大?”

“因为他的脖子长?”孔子回答。

“蛤蟆脖子很短,叫声依旧响亮!又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回答不出,项橐继续提问:“松树为何冬天依旧耐寒,不落叶?“

孔子答:“松树坚实,所以耐得住严寒。“

项橐再问:“竹子虽空心,依旧不畏严寒!“

孔子再次沉思……

项橐对两次陷入沉思的孔子说到:“早就听说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想到连我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

孔子听完长叹一声:“学无止境。”随后虚心向七岁的孩子请教还有无其他考题。

项橐再次出题:“你可能答出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

孔子虽然上知天、下知地理,但他却只知道日月星辰是上天的馈赠,五谷杂粮孕育生命,却从未思考过要如何计算个数。

项橐看穿孔子一时语塞,一句话回答命题:“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虽然项橐未曾丈量出具体数量,但他以“天”、“年”为单位,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极具哲思。

孔子听完自叹不如,立刻决定拜师!

“后生可畏,我理应拜你为师!”

孔子这声后生可畏,后来被记载到《史记》之中去,甘罗十二岁拜相,就引用了神童项橐一例来说服吕不韦

我们如今常用的典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孔子在拜师项橐之后的真心感悟。

作为能够代表诸子百家的知名学者,孔子以学富五车的才学名扬天下,座下更有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但他并未因此居功自傲。

人在被赞扬、夸赞时很难保持谦虚,却容易在语塞、挨骂时失了风度。可是越有本领的人,似乎更加谦虚……

项橐之死

自从孔子拜师之后,项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莫名其妙多了许多仇家,而关于他的死亡,有两个流传甚广的版本。

项橐所处的时代、鲁国、齐国、吴国各自为敌,为了招揽人才国家领导使劲浑身解数。听说孔圣人拜师七岁小孩之后,齐国甚是担心。

田氏刚刚谋夺姜氏政权,一切尚未稳定。晏子提倡法制的做法,与孔子的礼治针尖对麦芒。如今突然杀出来一个七岁小孩儿,如果不能收为己用,反而被孔子拉拢到鲁国,齐国大危!

齐国虽然觊觎项橐才学,但直到项橐十岁才初次登门,项橐的父母看到官家登门都如临大敌,跪下迎接。

项橐是莒国小民,听到对方上门是为了请自己去齐国当官,享受荣华富贵之后大为震惊。

作为莒国小民,项橐已有阵营,他如果去了齐国便是不忠不义,为所有人所不齿。项橐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可是他却以为,光天白日之下,齐国的武将不会将他当众杀害!

项橐大方表示:“海龙岂能与江鲦为伍,我是莒国小民,哪有资格到齐国参政?”

此言一出,武将自然明白对方不想为齐国所用的心情。可是这次他们从齐国来找项橐,就是为了收为己用,如果不能免除后患,齐国国君的意思是除掉他以绝后患。

项橐为了莒国荣耀,为了民族士气誓死不从,只能捐躯以表真心!

当然关于项橐之死,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项橐成为孔子之师之后,便多了一个:“得项橐者得天下的说法。”各国国君都想要一同霸业,项橐作为靶子和父母一起躲在山洞中。

谁知被吴国、齐国两国发现,两国武士争抢过后打杀起来,吴国武士为了劫持项橐一直躲在深山之中,五天五夜断水断粮。

为了尽快突围保命,吴国人想起了项橐出生的典故。决定狠心的用茅草割掉他的头颅,这样齐国将士便无计可施,项橐也不会落入敌手。

可怜的项橐,就这样死在国家争斗之中。

谁也没有想到,一代神童会落个如此惨淡的下场。

结语

项橐能够成名,一来是因为他面对孔子也能不卑不亢,二则是因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有天然的热忱。

举一反三并非神童专利,人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失了分寸。

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已有常识,只有打破安全壁垒走出突破性一步,才有可能收获机遇和挑战。做人做事,理应向孔子学习,只有不耻下问,才能成就自我!

标签: 孔子甘罗项橐孔圣人齐国鲁国

更多文章

  •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为何却教了尹喜,因为孔子读不懂道德经?

    历史解密编辑:雪球啃史标签:老子,孔子,尹喜,庄子,周易,道德经,周王室,齐特琴,民族音乐,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

  • 那些孔子忘了说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北大博雅讲坛标签:孔子,子产,管仲,论语,孟子,儒家

    孔子可谓家喻户晓,也因此人红是非多,虽然死了几千年,却几度大起大落。阔如“素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落魄如“丧家之犬”、“孔老二”。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他。今天的人当然大多不会带着滤镜看他,但是愿意深入了解他的人其实不多。略而言之,在语文课本里喋喋不休地劝人向仁向善,仿佛是令人厌烦的道学先生,

  •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什么至死不肯回曲阜?

    历史解密编辑:张音乐标签:孔子,民国,孔德成,曲阜市,历史学家,末代衍圣公,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上有很多显赫的世家大族,但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门阀世家,他们的传承不过数百年,但有一个家族在王朝更替中从未落败过,这就是孔子的家族,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家一直屹立不倒,其“衍圣公”的封号一直传承了近九百年,是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号。孔德成而到了民国时期,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子的第七十七

  • 孔子“和稀泥”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子,蚂蚱,道学,老师,笑林广记

    文|李乐军《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道学先生观点不同,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正的道学,而诋毁对方为假,争论了很久也没结果。于是两人就去向孔子求证。孔子走下台阶,对两人鞠躬致敬后说:“我认为道学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是我向来所钦佩敬仰的,怎么会有假呢!”两

  • 正式开学!“孔子大学”,要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青塔网标签:孔子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生,尼山

    随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开学典礼的举办,建设孔子大学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8月16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亚圣故里山东省邹城市举行,来自16所共建院校的380名专项研究生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山东省副

  • 孔子本姓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孔子,分封,周成王,周公,武王

    五帝帝舜时期,“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商人的始祖偰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邑(今河南商丘)并赐姓为“子”。也就是“子”姓是商王朝的国姓。西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王朝京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封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管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孔子,儒家,天上的星星,后世,孝道

    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无师自通,要么请专家指导,要么请名师。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然有自己的师父。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不远万里来到洛阳寻找老子。孔子虽然名义上拜师,但学识不亚于师父,所以二人实为亦师亦友。然而,孔子一生中的师父不止一位。很多人听说还有一位大师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位

  • 此人学问比孔子高,还抢光孔子的学生,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孔子,宣扬,正卯,拨弦乐器,乐器,齐特琴类,科学家

    孔子,中国最著名的学问家、教育家,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公认的圣人。在政治方面,他讲究“仁者爱仁”,主张实行仁政和礼制,将百姓从春秋战乱的苦楚中解放出来。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的努力之下,他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汉武帝之后更是成为我国唯一的官方学说,占据了统治地

  • “拜先圣孔子 品儒学经典”云南•大姚2022年云上孔子文化节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云南网络广播电视台标签:孔子,文化节,儒学经典

    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拜先圣孔子 品儒学经典 扬盐都文化”为主题的云南•大姚2022年云上孔子文化节,于9月28日上午在大姚县石羊镇正式开幕。仁礼天下,和合大同。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写“人”字……一项项传统的礼仪流程有序展开。在全场嘉宾及学子集体诵读《论语》经典章句后

  • 中秋策划|孔子东游记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孔子,李清照,夫子,胶东

    胶东海上生明月千里海岸共此时当教师节遇上中秋节让我们跟着孔子一起畅游胶东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团圆节将至孔夫子愈加思念远在日照的朋友姜太公便萌生了去看望老友的想法弟子颜回得知欲为师傅订购动车票但孔子听闻胶东风光旖旎决定弃陆路,转而乘船前往顺道一路欣赏胶东千里海岸孔子由济宁乘动车到达潍坊欣赏了滨海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