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那些孔子忘了说的话

那些孔子忘了说的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大博雅讲坛 访问量:1871 更新时间:2024/2/29 22:08:05

孔子可谓家喻户晓,也因此人红是非多,虽然死了几千年,却几度大起大落。

阔如“素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落魄如“丧家之犬”、“孔老二”。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他。

今天的人当然大多不会带着滤镜看他,但是愿意深入了解他的人其实不多。略而言之,在语文课本里喋喋不休地劝人向仁向善,仿佛是令人厌烦的道学先生,而一般画像、雕像,也多半是慈眉善目的形象。

但其实孔子九尺六寸,身高大约一米九一,还让好勇斗狠的子路心悦诚服,这恐怕和大多人想象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再想想看,他实际上曾是个反叛少年,否则也不会胆大妄为,为找出父亲墓葬所在而作出惊世骇俗之举。

孔子文武双全(图源:电影《孔子》,下同)

不止武力值爆表,孔子在军事上也颇有才能,冉有退敌阵前立功,季康子问他天生的还是搁哪学的,他自言学之于孔子。

但是孔子不好此道,对,他喜欢以德服人,成王败寇、慕强逻辑,孔子不吃这一套,他相信天行有常,文武之道未坠。不过,他也不是三岁小孩,知道不能向豺狼说理,所以劝人治国要“足食、足兵”。

所以在普通人眼中的迂,实际上是误解,和孔乙己“回字有四种写法”明显不一样,他是天命在我的执着和把道理讲清楚的“拧巴”,他要超越历史和现实。

那么他把道理讲清楚了吗?他既反感管仲的背叛,又大加赞赏他的仁;他宣称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又一直苦于不能出仕;他主张和而不同,又表示即使父亲有罪儿子也应该隐瞒……这怎么看都有些双标,放在今天也许分分钟人设坍塌。

除此以外,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程子语)。孔子不喜欢把话说得太死太极端,为此他没说出口的话,只能由我们根据他的思想条理和内在逻辑来推演。

周国正教授在新书《仲尼不语》中,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结合自身对《论语》的体会和实践,力求为我们展现一个最真实最切近的孔子。

01

孔子困惑些什么?

孔子自言四十而不惑,在四十岁之前他不止惑,而且是大惑。

对于当代人来说,春秋之后的历史形势昭然若揭,而当时人看来,却是一片迷惘,这才有诸子百家各执一词。

生产力大为发展,国家动员能力显著提升,或扩充国土、或保家卫国,成为了新的需求,商人随着财富的增长成为另一权力阶层,成为足与政权抗衡的新力量。

在这种大环境下,原有的道德秩序受到质疑,有少数人借着时代的东风成为既得利益者,而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则无所适从,还要面临战争和饥荒的威胁。

郑国的子产想把刑法明文化铸成刑书,让国人知所遵从,不会因为无知而轻易触犯,晋国的大臣叔向大为不满,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会损害贵族权威,争端由此而

子产被责难之后,还坚持要这么做才能救世,他在郑国的改革一开始遭到人民拼命的反对,后来又得到百姓的认可。

对于叔向和子产,孔子都表示认可,可是他们的意见却完全相反。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鲁昭公被逐而客死异乡,放逐他的季氏不仅得到人民赞成,诸侯也都接受,晋国史官史墨认为季氏勤政爱民,国君早被人民抛诸脑后。

我们都知道,礼在孔子眼中是重中之重,“八佾舞于庭”,这种做法季氏眼中违礼僭越,朱熹甚至认为罪不容诛(引范祖禹语),但不懂孔子自己,而且几个弟子都为季氏工作,这是否言行不一?

不过,如果我们对孔子有真正了解,就知道孔子看待问题其实非常全面,虽然主张克己复礼,对于以臣弑君大加批判,可是也不可能默许生灵涂炭,对于季氏的成就视若无睹。

那么,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孔子怎么看?旧有的道德和观念如何取舍?人们各行其是到底谁是谁非?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02

孔子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孔子重视礼,但其实不独孔子如此,一般人因为惰性也会根据习惯做事,但是孔子的不同在于探寻礼的根本。

礼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总体规范,这种规范的合理性,在于古人相信它是参照天地规律订立的,称之为义,这在春秋时候也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义以出礼、礼以行义的说法并不鲜见。

但是,什么天地规律是怎样的?什么是义?什么才合理?是伯夷叔齐以死事君合理?还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汤武革命才合理?

所以,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更进一步的追问,什么是义什么是合理?于是他找到了深层根据“仁”。

仁就是根植在我们心中,一般人都具有的自然而然的情感反应,儒家哲学又被称为情本哲学,而“情”字在古籍中是解作“实”的,与虚假和表象相对。

所以可以这么认为,中国人眼中情就是实,情感就是本来如此的实质,做人做事要通情达理、情理兼顾、合情合理、不能不近人情。

《论语》中孔子论“仁”总是因人而异,于是让人不明所以,但是如果把仁从三个层面加以区分,许多解释就能自圆其说,那就是动机、行为和效果,也就是仁心、仁行和仁功。

仁心就是人心之所同然的道德直觉,而仁行指的是具体行动,所以颜渊“三月不违仁”,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违、重和远,这都是因为实践的艰难。

仁功最清楚地表现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问题上,按理说管仲没能殉主,还投奔了公子小白,他的道德是有问题的,但是为天下百姓谋取了福祉,却可以说是有仁功的。

许多时候,孔子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来讨论仁,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被孔子搞得头昏脑涨。

03

那些孔子没有明说的细节

劝人向善,这很常见,道德箴言,谁都会说,不同于某些鸡汤正说有理反说也有理,孔子的道理首要的在于一以贯之,其次则是它在不同良善之间的抉择和取舍。

前者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之道,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而后者关注得却不多,但这却是许多问题的关键。

比如忠孝不两全,孔子没讨论过这个问题,而《礼记》却有“战阵无勇,非孝也”的说法,可见战前怯懦退缩令父母宗族蒙羞,就是大不孝。

比如忠和忠之间的矛盾,要忠于君还是要忠于民?“晋灵公不君”,这昏暴之君滥杀无辜,残害忠良,赵盾的侄子就把他杀了,孔子认为赵盾虽然要负上弑君的政治责任,但无需附上道义责任,犯的知识技术性错误,对赵盾充满了同情惋惜;看起来,孔子认为忠于民是重于忠于君的。不过,他在评论子路、冉有行事作风时候,一方面指出他们未能犯颜直谏,做不到“以道事君”,但同时又指出他们肯定能坚守底线——不会弑父与君,似乎对君、父的忠诚又是不可逾越的界限。这难道不很矛盾吗?

怎么看待孔子的纠结呢?其实他不是忠于君,而是忠于礼,而他之所以接受武王伐纣、赵盾弑君,则是由于忠于义,这是孔子在面对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发生冲突时的特殊取舍,程序正义不能随便违背,但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时候又另当别论。因为不能只作质的考虑,还必须作出量的考虑。

再比如礼义方面的矛盾,季氏放逐了鲁昭公,孔子显然不能赞同,但是正如史墨所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孔子显然认为季氏在合义方面的表现足以弥补违礼方面的过失,因此愿意为季氏工作,这种质、量兼顾的态度也反映在他对管仲的评价之中。

这种量的考虑在《论语》中是一贯的,必须从这个角度看,才能理解《论语·子路》中的“其父攘羊”和《孟子·尽心上》的“瞽瞍杀人”的区别。

前者是父亲偷了羊,后者是父亲杀了人,父亲偷了羊,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应该替父亲隐瞒,父亲杀了人,孟子认为儿子即使贵为天子,也不可以运用权力禁止官员执法,只可以带着父亲逃跑。

偷羊和杀人都是违法行为,但严重程度大有差别,可说是同质但不同量,因此应该分别对待。父子亲情和奉礼守法都非常重要,但是有时要以父子亲情为重,有时要奉礼守法。

相对于佛家的禁绝儒家向来只强调节制,禁绝是100和0的对立,但节制90和10、50和50、10和90之类的关系,是量的考虑。

许多人总在讨论孔子道德上的取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考虑他在什么程度上赞成,在什么程度上反对,这些人大多是道学家,忽略了孔子其实首先是一个政治家。

但是孔子也绝不是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嫉恶如仇的立场,只是他也要考虑,如何在现实层面做出因应调节,这就是所谓权变。

书中的论点,你未必安全同意;但有一点你却肯定不能不同意,这是一本和一般儒家论述全然不同,你从没有看过的书。如有虚言,天厌之!天厌之!

你觉得孔子还有哪些没说出口的话?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仲尼不语斯为圣”,一本书读通孔子所思所想

仲尼不语:

孔子忘了说的话

作者:周国正

孔学之有价值,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切近,适用于每一个人。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仲尼不语:孔子忘了说的话》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仲尼不语斯为圣,去圣乃得真孔子

标签: 孔子子产管仲论语孟子儒家

更多文章

  •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什么至死不肯回曲阜?

    历史解密编辑:张音乐标签:孔子,民国,孔德成,曲阜市,历史学家,末代衍圣公,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上有很多显赫的世家大族,但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门阀世家,他们的传承不过数百年,但有一个家族在王朝更替中从未落败过,这就是孔子的家族,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家一直屹立不倒,其“衍圣公”的封号一直传承了近九百年,是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号。孔德成而到了民国时期,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子的第七十七

  • 孔子“和稀泥”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子,蚂蚱,道学,老师,笑林广记

    文|李乐军《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道学先生观点不同,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正的道学,而诋毁对方为假,争论了很久也没结果。于是两人就去向孔子求证。孔子走下台阶,对两人鞠躬致敬后说:“我认为道学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是我向来所钦佩敬仰的,怎么会有假呢!”两

  • 正式开学!“孔子大学”,要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青塔网标签:孔子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生,尼山

    随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开学典礼的举办,建设孔子大学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8月16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亚圣故里山东省邹城市举行,来自16所共建院校的380名专项研究生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山东省副

  • 孔子本姓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孔子,分封,周成王,周公,武王

    五帝帝舜时期,“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商人的始祖偰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邑(今河南商丘)并赐姓为“子”。也就是“子”姓是商王朝的国姓。西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王朝京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封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管

  •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个?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孔子,儒家,天上的星星,后世,孝道

    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无师自通,要么请专家指导,要么请名师。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然有自己的师父。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不远万里来到洛阳寻找老子。孔子虽然名义上拜师,但学识不亚于师父,所以二人实为亦师亦友。然而,孔子一生中的师父不止一位。很多人听说还有一位大师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位

  • 此人学问比孔子高,还抢光孔子的学生,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孔子,宣扬,正卯,拨弦乐器,乐器,齐特琴类,科学家

    孔子,中国最著名的学问家、教育家,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公认的圣人。在政治方面,他讲究“仁者爱仁”,主张实行仁政和礼制,将百姓从春秋战乱的苦楚中解放出来。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的努力之下,他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汉武帝之后更是成为我国唯一的官方学说,占据了统治地

  • “拜先圣孔子 品儒学经典”云南•大姚2022年云上孔子文化节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云南网络广播电视台标签:孔子,文化节,儒学经典

    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拜先圣孔子 品儒学经典 扬盐都文化”为主题的云南•大姚2022年云上孔子文化节,于9月28日上午在大姚县石羊镇正式开幕。仁礼天下,和合大同。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写“人”字……一项项传统的礼仪流程有序展开。在全场嘉宾及学子集体诵读《论语》经典章句后

  • 中秋策划|孔子东游记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孔子,李清照,夫子,胶东

    胶东海上生明月千里海岸共此时当教师节遇上中秋节让我们跟着孔子一起畅游胶东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团圆节将至孔夫子愈加思念远在日照的朋友姜太公便萌生了去看望老友的想法弟子颜回得知欲为师傅订购动车票但孔子听闻胶东风光旖旎决定弃陆路,转而乘船前往顺道一路欣赏胶东千里海岸孔子由济宁乘动车到达潍坊欣赏了滨海新区的“

  •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砍成肉泥?孔子:是我害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粤姐说情感标签:孔子,子路,南子,卫国,儒家,蒯聩,乐器,民族乐器,东亚弦乐器,历史学家

    这一日,“小混混”子路又在孔子讲学的半道上拦住了去路,恶狠狠地说道:“大骗子,以后不准开讲座骗人,否则打掉你的门牙,割掉你的舌头。”或许子路自己都不会想到,他今后竟然会死于“孔子学说”之手,甚至被剁成了肉泥。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黑转粉”例子了。后来的子路有多尊敬孔子,前期就有多

  • 孔子姓孔吗?他的父亲是谁?孔子的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孔子,孔氏

    首先说明一点,孔子不姓孔,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这和现代的姓氏有所不同。在春秋战国之前,人的姓主要用来区别血缘关系,避免同姓结婚。不同的姓大致代表了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者崇拜的图腾。“氏”主要区别同一姓人,由于长期的繁衍生息,部落越来越大,然后分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便于区分于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