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也不是无师自通,要么请专家指导,要么请名师。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然有自己的师父。
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不远万里来到洛阳寻找老子。孔子虽然名义上拜师,但学识不亚于师父,所以二人实为亦师亦友。
然而,孔子一生中的师父不止一位。很多人听说还有一位大师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位大师收孔子为徒时只有7岁。
孔子问题
7岁了,我们看看身边的孩子,基本都是懵懵懂懂的。为什么拜7岁小孩为师?这只是民间传说吗?
这个故事出自《孔子相录相文书》,故事内容也很简单。
据说,成名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授知识。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三个孩子在路边玩耍。
本来,孩子们的嬉戏,对于孔子这样的人物,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因为孩子们在马路中间玩耍,挡住了马车的去路,马夫想把孩子们赶走。
孔子却觉得不礼貌,亲自下车查看,想和孩子们讲道理。
结果,走近一看,三个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建造一座土堡,看上去颇为雄伟。
但是孩子们挡着去路,我还是要有礼貌,讲道理,所以我问这些孩子们,为什么他们看到车来了,不闪躲呢?被撞到受伤就不好了。
没想到领头的孩子发脾气了。他指了指马车,又指了指地上的城堡,说他从来没听说过城堡会给马车让路。 ?
孔子一听有道理,哪怕是小孩子建的城堡,但在小孩子的心里,这是一座极其高大雄伟的建筑,区区马车只能绕道而行。
俗话说, ”“与牛弹琴”,跟孩子讲道理似乎无从谈起。
于是孔子决定用问题来考考这些孩子。如果孩子们答不上来,那就只好让路了。
孔子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如无烟何为火,无鱼何为水,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
内容涉及天文、自然、家庭、道德等等,面面俱到。
孔子自信这些孩子答不上来。
自卑,学徒
然而没想到,领头的孩子竟然能够流利的回答问题,甚至还谈到了星星和谷粒……当时,大家都哈哈大笑,说这样的话题太简单了,天上的星星自然有一天和一个晚上,但地上的谷物每年都会收获一次。
这样的回答,明显是在避重就轻,但也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奇怪的是,这个回答居然出自一个7岁的孩子之口。就算是有天赋的成年人也很难有这么敏捷的思维,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孩子看到孔子有点吃惊,就问了几个问题,比如鹅为什么叫声很大,比鹅小很多的蟾蜍为什么能发出不亚于鹅的声音。
结果问了几句,孔子就哑口无言,答不上来了。
几番较量下来,孔子发现眼前的孩子不同寻常,已经不能用“聪明绝顶”二字来形容了,于是他立即问了孩子的名字,这才知道孩子的名字。姓,项,和他的名字。
后来,孔子把这孩子请来了好吧,我们一路上议论纷纷,最后孔子肯跪拜拜这孩子为师。
告别深意
后世人敬佩孔子礼贤下士、无耻拜子为师的学习精神。
其实从这个结果就可以看出孔子缺乏逆向思维,这一点从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就可以看出来。
儒家讲究正统孝道,凡事都要从小做大,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到高,只有这样,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好,但是需要时机,尤其是就是当事情发生逆转,对你不利的时候。守旧守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虚弱。清朝承袭儒家思想,最终遭遇时代巨变的时候,它的宿命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孩子给的就是逆向思维,一定要在逆境中找到发展和充实自己的出路和方法。这不是积累知识,而是见机行事,所以孩子们能回答孔子的问题,因为他们基本上知道孔子问题的答案,而且很保守。
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当时人类的理解范围。甚至孩子们自己也可能不知道答案。
就像清朝,遇到逆境,保守处理。即便有人提出“以夷制夷”“洋务运动”,内阻也无话可说。
这就是可怕的固定思想,这就是孔子诚心诚意为师的原因。
可惜孔子没有完全吸取其精华,抱歉。
参考资料:《孔子相所相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