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选崇祯,选其他人早晚是个死,崇祯有活路!尽管这是一个假设问题,但这个假设非常有趣。因为这个假设当中的4个皇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那就都是亡国之君。但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又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高光时刻。而只要合理巧妙的运用,最起码不会让自己死得这么惨,但是想要合理全面的运用,其中所需要的难度还是极大的。秦二世的权力被架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秦二世,当然这个秦二世其实就是所谓的胡亥,胡亥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了,换句话来说,在早期的时候,胡亥不得已只能依托于赵高和李斯两个人一起把自己的权利巩固到位。那么与此同时,当胡亥成为皇帝这件事情顺理成章的时候,胡亥本身就已经没有权利了,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绕口,我知道。大家且慢,听我细细讲来。
首先,胡亥是要当皇帝的,这一个历史框架,没有办法去抹除,那么胡亥怎么能够当皇帝呢?要知道一旦胡亥当皇帝,必自然而然地会有一部分臣子,一部分皇子他们心不服,口不快,甚至想着要讨伐胡亥,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胡亥只能信任赵高和李斯,这是一个死局,而且在这个死局里面,胡亥没有一丁点的主动权。
而一旦胡亥把自己的皇位坐踏实了,赵高和李斯从中也获得了对这个权利。这个时候的李斯不想再听命于赵高,想着想办法把胡亥辅佐成一位明君,所以李斯必死无疑。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只剩下胡亥和赵高两个人的决斗。当然有人说了:胡亥趁着赵高不注意,一不留神偷偷地给他背后捅刀子,这件事情也就万事大吉了呀。哪有那么简单,要知道赵高虽然是个阉人,但人家的智商可没有问题,来来回回前后左右各种高手云集,目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赵高的人身安全。
胡亥一个人势单力孤,如果真的有这方面的念头,恐怕还没有具体实施呢,就已经被告赵高知晓。在之后,胡亥只会死得更惨,所以换句话来说,胡亥本身就是一个死结,而这个死结从胡亥当皇帝的那一刹那就已经产生了。那如果胡亥不当皇帝呢?不当皇帝的话,这个假设命题就已经不存在了,没有探讨的意义了。汉献帝的悲剧和喜剧其实理论上来说,这4个皇帝当中只有汉献帝是最为憋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汉献帝在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摆设,就是一个布偶,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也是一个布偶,等到自己年迈了终究是一个布偶。简而言之,汉献帝这个人空有一身本事,空有一身的抱负,却始终只是一个提线布偶而已,而真正在他背后操纵的人有很多,包括董卓,曹操,曹丕等一系列的人。
如果大家看三国演义的话,就会觉得汉献帝这个人实在是太老实了,太无能了,但是如果大家有时间看过三国志就会发现另一点:那就是汉献帝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普通平凡,在汉献帝的背后也有着属于它的高光时刻。他现在自始至终都在谋求属于自己的最大权力,但是这个最大权力谋求起来太过复杂也太过吃劲了,以汉献帝当时的状态来看,很难有所进,也很难有所成功。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汉元帝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原因很简单,汉献帝刘协年幼的时候,董卓为了维护自家地位,没有伤害汉献帝分毫,而流落到曹操手中的时候,曹操最开始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一些忠心护主的思想。
但是后期发生了改变,可是这个改变来改变去,也没有在汉献帝身上做文章,哪怕汉献帝决定要派人刺杀自己,曹操生性多疑,也没有做过多的报复汉献帝的行为。等到了曹丕那个时候,只是一心一意地想当个皇帝,汉献帝把自己的皇位让出来,也就没有什么事了。换句话来说汉献帝虽然悲催,但终究能够捡下一条命来。可这也是这件事情的死结。汉献帝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主观决定权,无论汉献帝怎样去运作,都不可能。哪怕让我们穿越到三国乱世,把自己当成汉献帝的话,我们能斗得过凶神恶煞的董卓吗?又能够斗得过诡计多端的曹操吗?恐怕只能是一轮游。
光绪皇帝的无奈至于光绪皇帝,我们只需要简单地说几句就可以。原因很简单,因为光绪皇帝实在是太过于无奈了。从光绪皇帝出生开始,一直到光绪皇帝死亡为止,他的头顶上都顶着一片乌云,这片云就是慈禧太后。不管自己当不当皇帝,自己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一方面需要讨慈禧太后的欢心,另一方面又要和其他人做周旋,光绪皇帝当时的状态来看,他的影响力几乎为0。可即便如此,光绪皇帝仍然有抱负,有决心,希望能够把大清王朝变成另一个样子。
但是这种所谓的理想和抱负反而成为了光绪皇帝的催命剂,那也有人说了,如果我是光绪皇帝,那我就等,等到什么时候呢?等着慈禧太后去世了,剩下的事情也就万事大吉了。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慈禧太后活着的那几年,好事没干多少,坏事可没少干。等到慈禧太后去世了,大清王朝估计也就差不多了,光绪皇帝即便有回天之术,但也无法改变腐朽的大清王朝。崇祯皇帝的多次机遇其实相对而言,崇祯皇帝是有很多机遇的,只不过这些机遇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再加上崇祯皇帝性格多疑以及对自己属下不放心,多方面因素导致这些机遇平白无故的流失。这些机遇我们如果数出来的话,最起码有10条甚至20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最开始的时候,明朝虽然看起来外强中干,已经腐朽得不像样子了,但是当时甭管是北方的敌人还是南方的流民,都愿意和明朝做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只需要你给我上点供,只需要你给我点生丝,只需要你给我点粮食或者给我封个王封个候,那一切万事大吉,剩下的事情我来帮你搞定。
事情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但是明朝的部分臣子不愿意,认为这样做有悖于祖宗立下的规矩,既然有有悖于祖宗立下的规矩,那崇祯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前方战线吃紧,后方臣子紧吃,大明王朝的财库不够时,崇祯皇帝希望大臣们能够捐款,可是这些大臣们1毛钱都没有捐,等到大明王朝灭亡了,而这些臣子们在李自成的折磨之下,竟然吐出了许多白银。
如果这个时候崇祯直接对这些臣子们痛下杀手,把他们的家全都给抄了,这一部分钱打个漂亮仗还是没问题的。除此之外,那就是袁崇焕,袁崇焕这个人虽然有点飘,而且说话办事有点不太靠谱,有的时候喜欢自作主张,但无论如何还是衷心的,而且他的作战技能虽然不是最厉害的,可是在大明王朝当时的状态也能够排到前五。在这种情况之下,杀掉了袁崇焕多少有些让人心寒。除此之外,崇祯时期优秀的武将其实也是有一些猫腻的,这些猫腻不好明说,但的确有部分或者极少数的武将存在着养寇自重的心思。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及时敲打一下,也不至于让战争变成这个格局。
尽管当时的崇祯皇帝过得会比较难,而且天灾人祸横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崇祯皇帝掌握契机,那么保持住大明王朝还是问题不大的。再不济,早早跑到南京城里面去,变成第2个南宋,那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最起码明朝的根保留下来了,至于后期大不了再慢慢想办法向北进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