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二世与赵高密谋统一天下?天下不是秦始皇酒统一了吗?

秦二世与赵高密谋统一天下?天下不是秦始皇酒统一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4389 更新时间:2023/12/8 8:11:07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王朝二世皇帝忽然心血来潮,他叫来得力亲信赵高,二人一起合谋,决定干两件大事给那些心怀观望的大臣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他是始皇帝的儿子——虎父无犬子!

这君臣二人要干的两件大事:一件是斩杀诸公子(二世皇帝的亲兄弟)立威于内;派兵统一天下以扬名于外。

这第一件事对于见惯了封建王朝腥风血雨的百姓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可是第二件“统一天下”云云,却很让后世一些人(包括我们这部书的许多读者)如坠五里雾中。

秦二世的老爸始皇帝不是早就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了吗?

任何一本历史书都是这样写着的啊!

难道我们被带入了一个误区?

一点没错。

秦王朝的天下确确实实是到了二世皇帝胡亥手里于公元前209年,才彻底统一的。最后一个被秦王朝扫灭的国家是谁?哪一个呢?

那个比“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庞然大国还长命十二年的国家,是战国时名不见经传的卫国。

卫国别看后来名不见经传,但在受封之初,可也算得上是个大国。它的开国国君姓姬,是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当时已被分封到鲁地,但为了辅佐幼主,姬旦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回国就位,而自己仍留在镐京。

由于周公的名声愈来愈大,引起了他的同父兄管叔(文王第三子)、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

这两个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四处散布谣言,说姬旦企图篡夺王位,谣言流毒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等人都半信半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用心良苦,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

在戡乱战役中,康叔始终站在四哥周公的一边,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结束以后,论功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公元前660年,康叔的后裔中出了一位卫懿公,此公生性喜欢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生死,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狄族军队蜂拥而至时,“动物保护主义者”卫懿公突然想到了手下的人,他请这些人出力杀贼,而这些被他平常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也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半真半假嘲弄地对他说:“我们又没有爵位、官衔,大王您不是把那些鹤都封为将军了吗?何不找它们为您出力呢!”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

倘若这时没有人拉卫国一把,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陷入一个“误区”了。

拉卫国一把的人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乃是“春秋五霸”之一。

孔夫子在《论语》中说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颇有推崇之意。

齐桓公的确算得上是个人物,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卫国国君感激他,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

根据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他国国君足不出境的老规炬,姜小白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此时的卫国系卫文公辟疆当政,他建都楚丘(今河南渭县),重建卫国,《诗·墉风·定之方中》专门有一段记其事。其后400余年无话可表。

转眼到了公元前254年(秦昭王五十三年),战国七雄的魏国,经过马陵之战的挫折之后,力图重振雄风,挥师灭掉了卫国。卫国第二次被灭。

此时,“春秋五霸”已是昨日黄花,各国也鲜有什么道义可言,卫国似乎该就此寿终正寝了。

孰料“天不灭曹”,一向只肯弱肉强食的秦昭王嬴则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也玩了一把“仗义”,帮助卫国复了国,是为第三次复国。

此次的卫国国都由楚丘迁到野王三(河南沁阳)。

秦昭王为什么会如此仗义呢?

司马迁《史记·秦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昭王)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伐魏。”——各国都来朝拜,独独魏国后至,这不能不使秦大为光火,按照“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

这一逻辑,嬴则当了一位善人,帮助卫国第三次复国。

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之后的秦王嬴政志得意满,以踌躇满志的口吻在咸阳宫中晓谕群臣:“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那些不胜诚惶诚恐之至的马屁群臣们,藉机给秦王大灌迷汤,称颂道:“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也。”

忙着改“王”号为“皇帝”,改“制令”为“诏”,请嬴政专门享有“朕”这个人称代名词,根本忽略了那个被昭王“兴灭继绝”的卫国。

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为什么在扫平六国时没有灭掉卫国?

是一时的疏忽?

还是有别的意思?

台湾史学家柏杨先生在其巨著《中国人史纲》中提及此事时,认为是卫国太小了,根本不值得秦王去消灭。

对此,不敢苟同。

前文引秦王朝君臣对话中已有“海内为郡县”的说法,卫国虽小,也还是个附庸之国,非郡县可比。

真正的原因何在?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灭齐后,曾有一个口谕,说明他为什么要剿灭六国,口谕中有这样一段话:“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背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平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叛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理由虽然不一,借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对不起秦国。

狼要吃羊,总是能找到理由的——这是伊索的名言。

秦始皇为什么不找个借口或干脆不找借口就把卫国灭掉呢?

宋太祖赵匡胤有句名言,叫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歇!”但卫国这个蕞尔小国却偏偏能在“少恩而虎狼心”的秦王赢政(始皇帝)的眼皮底下“安歇”了十三年,这其中必然有十分微妙的原因。

综合现存的各种史料,我们发现卫国在公元前254年得秦帮助复国以后,已成为秦王国的附庸国。附庸,原本是指小城,后来引伸为次于诸侯的小国封君。《礼记·王则》:“附于诸侯曰附庸”。

崛起于西鄙的秦国,其祖先非子,曾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邑之秦”,其后乃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

因而,所谓与“附庸”结下过不解之缘。秦王赢政可能是要保留一个附庸国以纪念先祖,也可能是因为卫国是乃祖(秦昭王)一手扶植的,打狗看主人,赢政就放了他们一马;当然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秦始皇虽然在公元前221年扫平了六国,但却没有在这一年统一天下(附庸国虽然次于诸侯国,但毕竟还是国,不是郡县),这一点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说秦始皇并没有于生前统一天下,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历史巨人的伟大。

因为历史与艺术不同,艺术尽量追求的是完美,而历史却要求百分之百地真实。在十年动乱期间,某些人为了适应一己的需要,将秦始皇说成是完美无缺的“法家”,徒贻笑柄;现在有些人矫枉过正,把秦始皇说得一无是处,这同样不可取。对待历史人物就应该像对待历史一样,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人生不能彩排,历史更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去篡改!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何选不出一个好继承人,导致秦二世就亡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扶苏,李斯

    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是两个:一是长子扶苏,二是大太监赵高。客观地说,这两人都有份!都是秦始皇指定的!秦始皇做梦都想长生不老!哪会想到病死?皇帝“万寿无疆”天天这样叫,都习惯了,那么就算活不到一万岁,一千岁总能活吧?退几百步说,一百岁总可以吧?秦始皇临终时49岁,离一百岁、一千岁还差很远很远,他怎么会意

  • 秦二世:屠杀亲族,倒行逆施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秦二世,赵高,皇位,宗族

    屠戮宗族、迫害郎官,历史上最暴虐的君王当属这一位历史上为了谋划皇位,继承人之间的争斗不在少数,但是大都是私下暗自做些安排布置,或者像很多影视剧中演的那样,从后宫着手挑拨关系或是暗害妃嫔。但是真正像胡亥这样残暴,明目张胆地处死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哥哥们,甚至连无法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姐姐们也虐杀,还真是绝无

  • 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罪人,曾跟刘邦密谋瓜分关中,谋杀秦二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刘邦,秦二世,秦朝,嬴政,赵高

    秦二世而亡,引得后人无限唏嘘。按照嬴政的规划,他是始皇帝,后世还有二世、三世、四世……直到千秋万代,哪知道秦始皇驾鹤西去不到两年,大秦帝国就分崩离析。其实,秦亡有历史深层次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都咸阳据有金城千里的关中,本是该开万世基业的。只是秦朝不幸,秦始皇

  • 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三千多枚西汉竹简揭历史谜案,秦二世为正当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秦二世,嬴政,李斯,赵正书,赵正

    2009年1月11日,北京大学接受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批竹简共有3346枚,保存情况良好,表面多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鲜亮。其中,《日书》(类似“黄历”的占卜用书)等书简上保存有朱红色界栏和图画,色泽如新。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

  • 秦二世去世后由子婴继位,作为秦朝最后的统治者,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子婴,赵高,秦朝,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世人常说秦是二世而亡,但实际上还有秦三世子婴。子婴虽然在位仅46天,却也是以秦朝皇帝之名继位的,只不过因权臣赵高的个人原因,导致帝号被去除,故而改称秦王。子婴继位不久后,刘邦便率军攻入秦都咸阳城外,面对大势已去的秦王朝,子婴只能向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对于这位秦王朝的末代君主,史料对其的记载却少得

  • 蓝天下的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历史解密编辑:街角旳祝福标签:陵墓,公园,赵高,宫殿,博物馆,秦二世陵遗址

    今天一早起来,发现外面的天空很蓝,更照耀着金色的蓝天,受不了这种引诱,决定去秦二世遗址公园去看看。8:30前就出发,大概不少人还在睡懒觉,路上车不算太多,也没遇上堵车,很意外也很顺利的到了秦二世陵遗址公园门前。参观博物馆游客免票。但须用有效证件排队换门票,看队伍已经有,五,六十米长。排队约20分钟换

  • 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两次被灭国,两次又复国,最终被秦二世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涵云聊情感标签:卫国,郑国,小强,先秦,周朝,秦二世,周王室,周成王,周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

    堪称打不死的小强,两次被灭国,两次又复国,最终被秦二世所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异彩纷呈的一段时期,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春秋战国只是作为主角的大国的舞台,在这段时期里,许多配角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配角虽然相对不起眼,但他们和大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他们一起构成了异彩纷

  • 秦二世被称为是坑爹的皇帝,两千年后,他的陵墓受到不一般的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剪影标签:皇帝,陵墓,嬴政,赵高,先秦,周朝,秦二世,汉高祖刘邦

    “甘为阉宦手中棋,斗鸡走狗经国事。饿殍寒骨积于道,无怪大秦仅二世。”秦二世胡亥的称号繁多,如昏君、暴君、坑爹、败家子……没有好的形容词。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在2000年之后的今天,这位著名的昏君却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他的陵墓以及陵墓周围的地价暴涨,而震惊全国。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 赵高为什么在秦始皇时期挺能干,却在秦二世时期如此昏庸?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赵高,嬴政,李斯,扶苏,周朝,先秦,秦二世,秦始皇统一六国

    很多人都知道秦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建立起来的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意义的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件事,可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有多少人知道秦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十五年的时间,秦朝就快速走向了灭亡,在秦朝灭亡之路上,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心思最狠毒的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时

  • 秦二世仅仅在位三年,秦朝进覆灭,这到底是谁之过呢?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秦朝,嬴政,秦国,皇帝,先秦,周朝,秦二世,汉高祖刘邦

    如果把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政策看成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成年人,那么秦朝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你能指望一个婴儿有多少正确的做法吗?犯错才是正常的。无数后人评价始皇帝的功与过,倒也正应验了所谓“以史为鉴”,让后世不至于犯相同的错。如果我来评价秦朝灭亡谁之过,我决定是始皇帝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