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澄清一下,位居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并非死在孟达手下。
写徐晃被孟达施箭射杀,那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编排。
实际上,查《三国志》可知,徐晃是病逝于公元227年的,属于自然死亡。
由于诸葛亮就是在公元227年策反孟达的,所以,罗贯中就信手拈来,把徐晃从病床上拉起,遣发他到孟达驻守的上庸,让孟达把他射死。
这,可能就是想为死去的关羽出一口气吧。
毕竟,关羽之死,与徐晃也有很大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虽然语多虚构,但也多是在一些无关要旨的小情节、小细节进行虚构,大体上还是与历史脉络相符的。
比如孟达的一生起伏沉浮,小说与史书,基本就一致。
不用说,孟达先事刘璋,后事刘备,再事曹魏,也是一个“三姓家奴”,称得上一个反复小人。
所以,《三国演义》小说对他的刻画,也就语多刻薄。
大家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就对孟达非常不屑。
几百年来,孟达的阴魂在众人的唾弃声中再也不得超生了。
但是,认真地审视一下历史,也许,你会发现,孟达并非小说刻画的那么不堪。
首先,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入蜀地去依附刘璋,他这个行为,应该没什么毛病。
孟达早年的名声很响,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其有“乐毅之量”。
刘璋懦弱昏庸,不堪张鲁之扰,又惊惧于曹操将来,盛情邀请刘备入蜀,派遣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孟达改投刘备,也真的没得喷。
孟达先是驻守江陵,后为宜都太守,从秭归北攻房陵、上庸。
刘备内心对孟达不信任,派自己的养子刘封前去统领孟达的军队。
这种情况下,孟达不可能没有想法。
最要命的,是刘封经常侵凌、欺负孟达,让孟达有苦说不出。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吕蒙袭取荆州,襄樊危殆,关羽令驻守房陵的孟达发兵救援。
驻军在上庸的刘封却认为自己这边人心未定,拒绝救援。
实际上,刘封、孟达两军的兵马也很有限,就算前去救援,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不过,那种情况下,就算是九死一生,也应该是要去的。
他们不去,大错铸成,关羽败亡,荆州丢失。
孟达一来担心刘备追究自己不救关羽之事,二来不堪刘封的排挤、欺压,便献郡投降了曹魏。
曹丕在世时,孟达混得还不错。
《三国志》记载,曹丕非常重视孟达,知道他要来,先派出心腹去观察孟达。
观察都对孟达的评价很高,有的说他是“将帅之才也”,有的说他是“卿相之器也”。
而当孟达真的来了,书中写他“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曹丕乘小辇出,一会儿拉着孟达的手说话,一会儿又抚摸着孟达的背脊谈心,甚至和他同坐一辆车。
而当曹丕挂掉,曹魏政权内部出现倾轧,孟达心不自安,在收到诸葛亮的劝降信后,就动了重归蜀汉的心思。
因为做事不够机密,被司马懿侦知。
老狐狸司马懿先下手为强,对孟达明抚暗讨,大军在八日内长驱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一顿猛攻下来,就把孟达擒杀了。
从孟达的反复跳槽过程来看,他的确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