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高平陵之变的合集:
高平陵之变(1):司马家崛起的核心人物是谁?(权力斗争的最重要原则是什么?)
高平陵之变(2):夏侯徽真的是被司马师谋害的嘛?(魏国最顶级家族与司马氏的关系)
高平陵之变(3):最令司马懿忌惮的三大家族(魏国四大军区的势力分布)
高平陵之变(4):曹睿弃曹宇用司马懿背后的隐情是什么?(一句狠话乱了曹魏的江山)
高平陵之变(5):司马懿为何一开始被曹爽牢牢压制(曹魏中军里,最核心的三个位置是什么?)
高平陵之变(6):后三国最强军神是谁?(吴国后期的两大新秀能力如何?)
高平陵之变(7):曹爽力主伐蜀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做了什么暗箱操作)
曹爽的六万魏军为何拿不下蜀汉数千人马?(兴势一战最大的功臣是谁?)
高平陵之变(8):司马懿什么时候有了篡权的想法?(曹魏的皇后出身如何?)
曹爽得罪了哪些重臣,他为什么一定要带着兄弟一起出城?(曹爽唯一的失算不是司马懿而是他!)
高平陵之变(9):详解司马懿拿下洛阳的全过程(差点改写魏晋历史的小人物是谁?)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反击司马懿?(智囊桓范是真心相助他嘛?)
看了之前的留言
爽不是操
曹爽硬拼的话,其实胜算很小的
再洗也没用,曹爽误国
大家似乎都觉得曹爽无能,桓范也曾骂道:“曹子丹(曹真)大英雄。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那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坐汝等族灭矣!”)
桓范为什么痛骂,咱们后面再解释。
至于曹爽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咱们还是客观的分析一下
曹爽的牌:
1、最大底牌:皇帝曹芳,这可是魏国正牌继位的皇帝。
2、曹爽的官职:大将军,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可调动曹魏全国的军事力量。
3、直属军队:随同出城的部分禁军,大司农桓范调动的屯田部曲。
4、地方军区:雍凉都督夏侯玄、豫州都督毌丘俭,扬州刺史诸葛诞属于曹爽阵营。
5、大臣的支持:曹爽嫡系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老臣只有大司农桓范出城来投。
司马懿的牌:
1、郭太后:司马懿拿到太后诏书,请废曹爽兄弟。魏立国之初曹丕即有政令,后宫不得干政。跟曹芳比,太后的诏书形同废纸。
2、司马懿的官职:太傅,没有实权。
3、直属军队:3000死士,这是司马懿政变的核心力量。洛阳城内被司马家控制的主力禁军。
咱们一条条对比下:
1、皇帝曹芳合法性大于太后,况且曹魏立国后就严禁夫人干政,“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结论:曹爽胜出。
2、两位职位对比:曹爽可以调动全国军事力量,司马懿已经卧病多年,没有实权。
结论:曹爽胜出。
3、直属军队,司马懿控制了京城禁军,账面实力远大于曹爽,当然禁军部分力量还在观望,不是铁板一块。
结论:司马懿胜出。
4、曹魏老臣:蒋济、王观、高柔等,就是桓范,初始也是想接受司马懿的命令,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范欲应召)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
桓范也不是真心要帮曹爽,无非就是政治投机而已,这也是为啥他气愤的原因,不管将来司马懿是不是真的放过曹爽,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他肯定要被灭族。
结论:司马懿胜出。
5.、地方军区实力对比:雍凉都督夏侯玄、豫州都督毌丘俭,扬州刺史诸葛诞属于曹爽阵营,雍州刺史郭淮、荆州都督王昶属司马懿派系。
结论:曹爽胜出。
这是明面上的实力对比,但是司马懿还有两张底牌:
1、常胜将军,不败神话
2、曹爽等人、地方军区首脑的家属在司马懿手里。
这两点洽洽是非常影响军心的,一旦开战,曹爽实在没有把握稳赢司马懿。
既然开战或有输赢,那么在有司马懿保证的情况下,曹爽自然会选择风险最小的那个选择了。
司马懿当时都七十了,而且对外一直是托病,而曹爽可是正当壮年。只要熬走了司马懿,也许历史就会是这么一段话:
皇帝下诏太傅司马师私藏兵甲,阴养死士谋反,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镇南将军毋丘俭率军进讨司马氏!
曹爽真正的错误在于他大意了,如果留下曹羲、曹训兄弟在宫内,司马懿还会有政变的决心嘛?
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归结起来就是一些极其浓缩的短语,比如:谨慎,低调,除恶务尽等等。
这些词语需要用一生去品味实践,曹爽没有怎么吃过亏,一路顺势顺水的情况下,他低估了权力斗争的险恶,才被司马懿一举逆转了,但是司马氏得国不正,也将迎来各种势力的反扑,接下去就是惊心动魄的淮南三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