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辽比张郃,谁更厉害?来谈谈古代军队将领的作用

张辽比张郃,谁更厉害?来谈谈古代军队将领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2905 更新时间:2024/1/19 4:42:39

近段时间看《大决战》,发现人们对带兵打仗的将军(军级以上)会有一种认识:认为谋略能力很重要。像林、粟或者是“常乃超”这样的,轻武器上不了靶、体能状况也很堪忧,只要运筹帷幄、奇谋善断,也能喝着小酒、剥着黄豆,指挥军队打胜仗。

尤其是随着军队现代化程度提升,对儒将,或者说对将军具备高智深谋的需求也在提升。相反,冷兵器时期如项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陷阵营”,靠个人武勇来统领军队的,在现代战场显得越来越少。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都往后退

一、2人的特点

一般而言,普通将领的履历多从士兵开始一步一步晋升而来。当兵的时候接触的几乎全是基础训练。兵龄到了当了伍长,能学习的不过是班组战术而已。即使是当上百夫长,跨入军官行列,能考虑的也只有分队指挥的问题。

只有当上校尉、统兵上千,才算走进了战役级别的门槛。只有熬到将军,有了被人称为阁下的资格,才会正儿八经地体会到普通人所熟知的:“围点打援”“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仙气飘飘的、运筹帷幄的大战略感觉。

刘大哥,你就当大家的伍长吧

事实上,即使是近现代,师以下军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考虑更多的还是执行、带头与身先士卒。当然了,在古代也会有不少“贵族家的笨儿子”靠着裙带,一来就被封为将军、元帅等等头衔。但就具体职务而言,一般不会安排实职。

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也。尤其是在三国那样的战乱时期,一般来讲能被称为将军的,多为靠军功上升的“苦孩子”。即使是贵为曹昂这样的世子,7、8岁就得学习箭术,青年时期基本跟着南征北战,亲历军旅生活。最终身死宛城的结果,也算是必然要承担的风险。所谓的,是“不能当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的道理。

挺可惜的

此外,像贾诩、郭嘉等谋士,其实身兼的也有实职。如:贾诩在董卓军时,职务就是讨虏校尉(师级),后投曹操,虽名为司空军事(丞相府参谋),也带着执金吾(禁军统领)的职务。这就叫不知兵岂能用兵。

我会的可多了

总体来讲,团以下指挥员,行伍出身的经历往往更受士兵拥戴,毕竟在战场上亲身陷阵,对士气的提升效果当然不可取代。张郃与张辽,之所以会在人们的心理上带有某种不一样色彩。

多半来源于他们先都历经血火考验,靠个人武勇出名。之后又伴随着经历的不断丰富、理论水平的自我总结和职位上升,终成了智勇双全的将军。这才是草根人士逆袭翻盘,终成正果的成功之路啊。那么,他俩谁更厉害呢?

二、统帅能力

也不是说正步踢得再好,与打仗行不行没有关系。令行禁止的严明军纪始终是战斗力的基础。《张郃传》:善处营陈。意思就是:能够很好地管理约束部队,所属部队亦能在各种情况下,不受干扰地按照兵法常识保持动作。

保持阵型,跟我来

这既是为将者的ABC,又是良将之为良将的标准线。如:巴西之战,张郃大战张飞,亲率亲兵临阵奋战。虽是败了,但在用兵常识层面亦无明显纰漏,算得上水准线以上。但就统帅能力而言,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的。

如:关羽善待士卒,以情带兵,荆州兵的战力也颇为可观。合肥之战,张辽所属800勇士被孙权大军围困,高呼:将军弃我乎?——《张辽传》。在高压危境中亦坚持格斗,无人投降,也就不能单单以一个“按条例练兵熟练”来解释了。

厉害吧?

后来,曹操追击乌丸,亲率先锋不过数千。又历经数日奔波,在白狼山被草原数万骑兵包围,“左右皆惧”。只有张辽1人敢在如此恐怖的氛围中,“劝太祖战”。并趁对手还未布阵完毕前,采取急攻的方式大破敌人、斩敌将首级。

体现的,是面临战场最险恶局势——遭遇伏击+以少敌多时的统帅能力。背后饱含的原因也有草根将领:平日爱兵如子、危急时不放弃1人、同甘共苦保持朴素作风的缘故。

嗯,我是可以和丞相坐而论道的

再加上征乌丸时,以“善用兵”著称的太祖都一筹莫展,也只能“自以手持麾授(张)辽”,把全军指挥权交给张辽来破局。被赋予的,是节制徐晃、张郃和曹钝等人的权力。这才是:张郃也只有等着张辽去世,才有资格被称为名将的原因吧。

三、料敌变数

一般来讲,作战计划若体现到纸质件上,主要包括常规部署和特勤处置。前者往往占全文的三分之二,其细节规划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个弓兵伍长的攻防目标。而后者却十分简短。且多为“要灵活处置啊、要见机行事啊”等原则性概述。

但名将之所以为名将,其区别就在于:对战场态势的准确评估、对地形地物的充分运用。陈寿:郃料战势地形,无不知计。张郃的名场面有:武侯二伐至陈仓,事先便料到蜀军必受困于后勤,以及街亭时“断其汲道”的优异表现。

只需断了水道

濡须之战趁冬季水位下降,不失时机地跨江突击,为曹军赢得了整体优势。只是被先主别道击破的战绩,稍嫌美中不足。与之相比,料敌巧变本非文远所长。但遇到特殊情况能沉着应对,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置也是值得信赖的。

什么,从后面来了?

曹操准备南征时,曾先遣张辽督军往荆州。然而在临行前部队突然爆发骚乱,面对混乱场面,诸将皆束手无策。此时,张辽却冷静地说到:传我号令,非叛乱者都原地坐下。《张辽传》:军令平乱者低。结果,很快就稳住了局面,捉住了叛首。

赤壁之战后,张辽又奉命去庐江平叛。军至时,叛军已守住山间要道。众将都说:“被占了地利,不好办呀!”还是张辽异常坚定地给大家打鸡血:“兵行险境。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家只要勇敢向前,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大家1个对1个

而且还真没吹牛。在他的鼓舞下,魏军士气大涨,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消灭了敌人。此时联想到的,应该是那句“在那个年代,独立团可以没有我这个政委”的评价吧。比起熟练方法的赵刚,能在纷繁局势中理出线头的李云龙,是部队在混乱时期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依靠。

只不过在濡须之战时,张辽也有被东吴舰队威逼,吓得差点退军,后来又被臧霸劝住的经过。故,论灵活机变两人都很出彩,但都有表现不佳的时候,算是旗鼓相当吧。

四、战略规划

如果说:对部属是统帅能力,对敌人是料敌机变,那么对上级可称之为,能提出一个“不接地气”的蓝图——战略规划。官渡之战,张郃还身处袁绍阵营。就曾告诫过多谋寡断的主公,说:“应当充分的,利用我们的兵力优势,去偷袭曹操的补给线。”

早知你们会来了

类比于军师沮授,这样的认知其实已经达到了战略层次。实际工作中,即使是元帅,或者位于四方、四征,武将应当更多考虑的,还是——“细化与执行”。关于集团政治引申出来的战略构想,按照工作分工,原本不在将军的职责之内。

类似的,还有后来张郃也曾多次谏言,说:“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威胁蜀军粮道方面。”只是司马懿不敢采纳罢了。与之相比,张辽的表现也不赖。远征乌丸时他就提醒过曹操,刘表有可能在刘备的怂恿下,威胁许昌

事实上,刘备还真去劝过。《先主传》:说表袭许(昌),表不能用。只是对“座谈客”的人格解剖,按道理就属于情报参谋郭嘉判断的事了。两人在战略层面的差别,主要还在于谨慎与积极。例如,张郃虽然多次向不同主帅提出过要断粮道。

兄长,这机会千载难逢啊

但唯二落实到部队层面的,一是官渡之战,袁军的劫粮行动,从来就没成功过。二是司马懿一直不听分兵之策,反倒一反常态地,逼张郃在错误的时间去木门道,落得个魏蜀战争期间,双方牺牲职务最高的悲剧。

再加上官渡时,张郃提倡的:保乌巢而反袭营的选择;街亭时,面对王平疑兵而踌躇,未能扩大战果的操作。《王平传》:鸣鼓自持。体现的是但求无过的保守风格。当然了,战略构想生来就“不接地气”,这倒不必贬低。

你胆小,我们知道

只是与之相比,张辽却经常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东征昌豨,在对方主帅还在犹豫的时候,《本传》“豨计犹豫”,就敢亲历险境,到对方阵营去劝降。最后成功,体现了对人心的准确估计。

敢率数百人硬闯东吴军阵。对方退却后,又通过综合分析,敢于痛打落水狗的,是对双方整体局势的有效评估。单以此战而言,被比下去的可是吕蒙和甘宁,否则,为什么没看到史书上东吴君臣对危机的正确判断?后来的孙权,可是差点被捉,“几复获(孙)权”。

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中

五、小结

从古至今,就武将所需的素质而言,谋略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如常人所吹捧的:某位将军“用兵如神”,或是现代典型如某国的“左勾拳”,用“神出鬼没”等语言来形容,终究是夸大了。

无论是将军或是士兵:“血性”“凝聚力强”“敢于进取”“坚韧不拔”始终是军人必有的特质。而随着先进技术的普及,其实是拉近了同等次军队之间的差距。对将领素养的要求,更趋向于统御度、反应速度与坚韧性的较量。

对军队的要求,在同一技术层面来讲,就是比谁的人更多、量更大、心更齐、不怕死。可归纳为:你只要能够比对手更为熟练地,把套路和原则,正确而迅速地贯彻下去就可以了。走都还不会,就想着要跑?

兄弟,来,一起

为什么他们不搞穿插呢?怎么没点谋略含量呢?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呢?那是网嗨党自己的脑补战争。两军对垒,如何利用好时间差迅速调动兵力,如何在恰当时机使我军数倍与敌军,如何能集火而歼灭之,这才是战争的核心要义。

这才是堂堂之师的获胜之法。1800年前的武侯在著述《将宛》时,早已洞悉一切。

更多文章

  • 张郃的武力究竟如何?有点被低估,其实不在张辽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张郃,张辽,赵子龙,马超,夏侯渊,徐晃

    在曹操阵营前期名将云集的情况下,张郃虽然位居五子良将之一,但在曹营诸将中并不十分突出,直到张辽徐晃曹仁夏侯惇等人去世之后,张郃的地位才凸显了出来,在西线战场他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劲敌:夏侯渊被黄忠斩首,刘备曾遗憾的说过为何杀的不是张郃类似的话;诸葛亮也对张郃忌惮不已,曾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日后他设

  • 他仅凭武艺就被曹操封为将军,起点比张辽和张郃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曹操,张辽,张郃,武艺,庞德

    曹操是爱才之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才就用,当然,祢衡除外。祢衡对曹操骂不绝口,不仅骂曹操,还把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大将几乎都骂了一个遍,就算曹操很爱才,也受不了的。有一个人投降曹操时,曹操看到他武艺高强,非常喜欢,这个人刚刚投降,寸功未立,曹操上来就封他一个将军,起点比张辽、张郃还高,这个人是谁呢?他就

  • 如果马谡成功在街亭堵住张郃,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思情讲故事标签:马谡,刘备,张郃,魏国,蜀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这当然会让诸葛亮得逞。就是因为他没有什么人才可以收,只能寄希望于马谡。他相信马谡能够做到,但最终马谡辜负了他的信任,失去了这个地方。失败了,最后带着空城计逃了出来。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如果马谡能守住这里,蜀国说不定就能真正一统天下,到时候诸葛亮也能守住。虽然依托于蜀国的实力,但蜀国真

  • 张郃是死于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诸葛亮,司马懿,张郃,曹操,李严,曹爽

    正史记载比较一致:直接死于诸葛亮、间接死于司马懿。张郃是曹魏忠臣,司马懿要夺权,他是必须拔掉的一颗钉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张郃就是这次战斗中,在木门道被诸葛亮伏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首先,他准备了足够的士兵和粮草,虽然有十万人马,是历次最多的,但没有发生断粮。第二

  • 官渡之战中,张郃为何要临阵叛逃改投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曹操,张郃,袁绍,官渡之战,曹魏,司马懿

    张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之一。在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中,张郃排第三,是三国中一等一的人物,在曹魏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过,在张郃投靠曹操前,张郃和曹操并没有什么交集,甚至可以说不认识。张郃是在官渡之战中叛逃过来的,此前张郃是袁绍帐下的四庭柱之一,是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不过让

  • 三张大战,如果张辽和张郃夹攻张飞,能杀了张飞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张辽,张郃,张飞,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部《三国演义》走红了刘关张三兄弟,也让曹操,孙权,诸葛亮家喻户晓。不过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英雄外,魏蜀吴中的其他将领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如姓“张”的名将在三国中就不少,什么张鲁、张任、张嶷、以及张翼都是张姓的代表。但如果说最强的

  •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想让张郃死,司马懿为何要借诸葛亮的手杀掉张郃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张郃,三国,汉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公元231年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之战,这一次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围了曹魏设在祁山道的堡垒,然后主力继续北进到上邽,而这个时候,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马懿作为关中军事主帅领导张郃、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的入侵。这一战是诸葛亮第一次与司马懿对战,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

  • 三张大战,张辽、张郃双战张飞,能斩杀张飞吗?

    历史解密编辑:趣知史馆标签:张辽,张飞,张郃,吕布,曹操

    千百年来,汉末三国一直都是个热门话题,谋士武将们的斗智斗勇,直到今天仍旧让人们津津乐道。而说起那个时代名人猛将最多的姓氏,那莫过于张姓了。张姓猛将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和“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了。按照武力排行,绝大多数人看来张飞的武力是大于张辽和张郃的

  • 张辽武艺不输关羽,张郃不怕张飞,双张联手能打败张飞吗?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张辽,张飞,张郃,关羽,武艺,吕布

    演义中,单论武力值的话,吕布算是独一档的最强大存在,其次就是五虎将了。环顾整个三国时代,能够单挑吕布100回合不败的人也就只有张飞了。三爷曾在小沛城外独斗吕布100回合,又在长坂桥头一嗓子吓退了百万曹兵,整体表现可说仅次于于吕布。相比较而言,曹操那边的猛将就有点似乎有点拉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三

  • 前期张郃那么菜,为什么后期强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饮冰者标签:张郃,赵子龙,徐晃,马超,黄忠,魏延

    很多人说是因为后期猛将都死了,所以张郃才能出风头,但是其实不是这样,我认为是张郃自有一套生存哲学。在三国前期,张郃面对谁不是平手就是被虐。尤其是五虎上将,每次见到张郃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完全不把河北四庭柱之一的他放在眼里。当年张郃在袁绍手下时何其风光,与高览、颜良、文丑并称为河北四庭柱。他辅佐袁绍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