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比较一致:直接死于诸葛亮、间接死于司马懿。张郃是曹魏忠臣,司马懿要夺权,他是必须拔掉的一颗钉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张郃就是这次战斗中,在木门道被诸葛亮伏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首先,他准备了足够的士兵和粮草,虽然有十万人马,是历次最多的,但没有发生断粮。第二,第一次使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大大提高了效率。第三,扳倒李严,保证后方稳定。第四,联络鲜卑轲比能等少数民族首领,取得外援。
一、就当时时局看,张郃是司马懿夺权的钉子
当时五子良将已经死去四位,仅存张郃。他是曹操生前的重点培养对象,是曹魏忠臣。按曹叡托孤的安排,军事上曹真排第一、司马懿第二、张郃第三。曹真已经去世,张郃跟曹真关系很好,从司马懿跟曹爽关系看,他与曹真关系肯定不好。从司马懿蓄谋多年夺权看,张郃这颗钉子必须拔掉。
二、蜀魏战争的残酷
在这个背景下,意味着这次蜀魏大战很激烈。事实上,司马懿这次被蜀兵斩杀两万多,从此再不出战。
三、从战争经过看,张郃被司马懿三次拒绝,每次都很凶险
蜀兵包围祁山要塞,在张郃看来,司马懿临阵经验不足,也可能不想给司马懿建功机会,就要求自己带军迎敌,拥有前线军队指挥权,司马懿留守。这个建议被司马懿否决,他率主力出击,与蜀军混战。
连日大雨,双方都苦不堪言。诸葛亮假意要撤军,张郃建议绕道背后夹击蜀并,第二次被拒绝,司马懿本人带兵追击,跟蜀军打了很多天的攻防战。
从以上两次看,司马懿对阵诸葛亮并未占到便宜,不知道是水平问题,还是故意跟张郃对着干!
诸葛亮真要撤军了,张郃认为“归师勿遏”,遭司马懿第三次拒绝。奇怪的是,前两次都是自己带兵临阵,这次却命张郃去追击蜀兵。这就是公报私仇了!关键的是,司马懿的战略目标,仅仅是挡住蜀兵,并不以歼敌为目标,这次却令张郃穷追不止!
张郃追击途中,在木门道中伏负伤,不治身亡。
张郃死后,司马懿大权独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