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陈群,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相对比较陌生,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炙手可热的英雄人物都是数不胜数,何况这个没见过什么战绩的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呢?
然而,提到一个选官制度,可能你就会觉得不那么陌生了,它就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一经诞生可以说就独领风骚数百年,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再到后来的南北朝,都在沿用这个选官制度。然而这个选官制度的制定者却是很少被人提及,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陈群。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说说。
陈群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陈氏,起初当刘备还在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就被刘备征召作为别驾。别驾是什么职位呢?其实就相当于刺史的秘书随从之类的人,也就是端端茶倒倒水,顺便再给跑跑腿。但是在这里起码能够表示曾经陈群和刘备因为工作原因,关系还算相对比较亲近。
后来徐州的陶谦病逝之后,徐州上下众人曾经一度希望刘备能够来执掌徐州,其实当时的刘备还算有意去赴任的,只是这个时候陈群站出来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这个时候去徐州并非是个好时机,前面袁术的势力还是如日中天,威胁也是与日俱增,各种势力都在对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虎视眈眈。
后来袁绍找上门打败了刘备,而这个时候的陈群和他的父亲也都还在徐州。在后来吕布和曹操开战的时候,父子二人又来到了吕布的军中,直到曹操打败了吕布,陈群父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投奔了曹操,其实说是投降应该更准确些,毕竟逃兵也是“知难而退的精英”。
陈群父子投奔到曹操帐下后,陈群的才华也算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先后任职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也是一路高升。当时的曹操也是刚建立自己的势力不久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一些前朝残留势力需要整治,新的政权章程也需要整理,一次在朝堂之上,曹操和众人商议是否恢复“肉刑”.
什么是肉刑呢?
就是泛指那些施加在罪犯身体上,使得罪犯遭受皮肉之苦的一切惩罚。当时陈群的父亲是站在了反对的一边,觉得肉刑不符合“仁治”。后来曹操又私底下找到了陈群,讨论他父亲不同意恢复肉刑的事情,看看陈群是什么看法。
陈群认为,其父亲当时建议废黜肉刑而增加其他刑罚,初衷是为了发扬“仁德理政”的精神思想。然而没曾想这反倒使得更多的人冤死适得其反,纵观当下减轻惩罚反倒也是降低了老百姓犯罪的成本,很多人不当回事儿;然而如果刑罚过重又要重伤很多本可以挽救的百姓。陈群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也符合常理同时还能震慑他人,然而有些故意伤害的罪犯,对他们惩罚过轻,智慧促使他们不长记性还会再犯。
综上所述 ,陈群认为,可以尝试先恢复一些古代的重型刑罚看效果,以罪和刑相匹配不轻视生命,也不轻判重罪以达到罪于罚的平衡。曹操了解到此未做批判而是静静的离开了。
后来曹操又去征求钟繇的意见,钟繇倒是意见简单,和陈群大同小异,钟繇只说了一句话:古代刑罚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圣人斟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现在我们也该尝试恢复一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后来因为战乱,以及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声音,这个恢复刑罚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了,没曾想这一搁置就搁置到了不了了之,后来也没有翻到历史资料有详细的记载了。
陈群还有一个后来风靡了几个朝代的成就,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他创造了“九品中正制”,这套制度前后存续了有4百年之久。在我国的历史制度中也是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在那几百年的封建统治中,对选拔人才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选拔标准力求候选人家室品德都能并重,同时也剥夺了当时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容易调配到中间统一管理。
当然这个制度也带来了很多的消极意义,比如在创立初期,按照制度需要评价候选人的家世、道德、才能三者条件,然而在魏晋时期充当公证员角色的官员大多是一品二品,都有参与推举的权利,而在当时大家世族行遍天下的社会形态下,能够进入二品以上官员的基本都是这些大家世族们说了算,所以也就是说相当于这些门阀士族们几乎就是只手遮天,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权利。导致后来道德和才能这两个标准都被忽视,而家世成分变得尤为重要一度成为了选拔的标准,到西晋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官场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也是经历了几个朝代,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败,这个制度也终于被废止了。
看陈群一身也是投奔多个主子,当然,在那个乱世之中,“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状况也是屡见不鲜。陈群算是比较懂得审时度势的了,知道跟随曹氏政权才获得最适合的自己的舞台,也不妨是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