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看到后说了10个字,后来字字应验三国时期可以说是风起云涌,而我们很多人也都很熟悉三国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和诸多以三国为题材的电视剧贡献很大,导致很多人虽然不能全部精通三国时期的历史,但是若是要让他说上那么几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历史人物,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信手拈来毫不犹豫。这也是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成功之处。提到三国,其实很多人更认可的还是蜀汉的君主刘备,虽然大家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野心和理想,但是刘皇叔摆出来的姿态,却是忧心天下苍生,渴望通过一统天下来为苍生百姓谋求福利,所以刘备忧国忧民的形象,自然而然就在很多人的心中树立着。
虽然刘备到底是为了天下,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这个我们今天的人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刘备的口碑要比曹操和孙权好不少。蜀汉能有后来的作为和实力,和一个人觉得是分不开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本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来刘备得知了有诸葛亮的存在,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虽然是费了不少周折,但是最后终是请出来了一代卧龙相助,蜀国的国情与格局彻底改变。但是刘备寻到诸葛亮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其中,就要牵扯到一个人,那就是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原名是司马徽,虽然看起来这个人在三国里的戏份没有多少,甚至看得仓促的读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的存在。
但是司马徽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何以见得?看看司马徽培养出来的几个弟子就知道了,大弟子徐庶,二弟子诸葛亮,三弟子庞统,历史上最有名的卧龙凤雏竟然都是司马徽的徒弟,那么司马徽的能力,可想而知。而且,刘备能够请出诸葛亮也绝非偶然,本来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位军师,后来被曹操所骗,无奈脱离刘备阵营罢了。但是离开之前,徐庶就为刘备介绍了一位比他更有能力的人,那就是南阳诸葛亮。但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看到后说了10个字,后来字字应验,是什么字呢?那就是“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十个字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在后来确实是字字都应验了。
我们拆开分析一下这句话,首先就是司马徽说的“孔明虽得其主”。这句话很简单了,意思就是诸葛亮确实找到了可以辅佐的正确人选,那就是刘备。刘备本来就是个卖草鞋的,顶着个汉室后裔的名号,却一把年纪碌碌无为的小人物罢了,但为什么,培养出了卧龙凤雏的水镜先生司马徽竟然对刘备有着这么高的评价呢?原因很简单。请读者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水镜先生培养出的三个弟子,全都享誉天下,一位徐庶,被曹操盯上了,使了伎俩让徐庶被迫离开刘备,一位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辅佐,开创蜀汉盛世,一位凤雏,在后来也是加入了刘备的阵营,成为刘备十分器重的谋士重臣。
这么一看,享誉天下的三位人才,竟然都先后归于刘备麾下,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且如果刘备没有才华,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和诚意,恐怕诸葛亮就算再被打动也是不会出山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确实是一位在日后可以成大器的君主。而刘备身上的特质,不仅诸葛亮看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也看到了,所以才会感叹诸葛亮这次出山,确实是“得其主”了吧,刘备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诸葛亮跟着刘备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个“不得其时”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当时的时局来分析,就是诸葛亮出山晚了,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时机。
我相信以诸葛亮的智慧,他肯定会对关羽进行叮嘱,一定会对关羽千叮咛万嘱咐要和孙权处理好睦邻友好关系。在这非常时期,枪口一致对外,只有打败曹操夺取了荆襄九郡,还有可能席卷中原,曹魏灭亡,何愁东吴不降?可是结果呢?
关羽根本就不听诸葛亮的,丢失了荆州之后,整个蜀汉帝国的隆中对基本策略流产。在刘备任性赌气的发动夷陵之战后,赌上国运的一战失败,整个刘备集团再也没有问鼎中原机会了。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太晚,使得诸葛亮的能力没有在刘备面前得到充分的体现,刘备始终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单纯的内政型官员,对于军事,没有太多的见解,所以刘备在进行军事赌博的时候,都不会带着诸葛亮。
夺取汉中的时候,依靠法正,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也被留在了后方,比诸葛亮的战争能力,如果刘备带着他去打夷陵之战,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纵火犯,绝对不会让陆逊的火烧连营成功!水镜先生的这番话,另外一方面说的是诸葛亮出山太晚。此时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曹操占领了整个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孙家父子则牢牢占据了江东地盘,可以供诸葛亮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
诸葛亮出山后,面对的局势可以说是一个hard模式,难度系数非常高,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像诸葛亮这样,经天纬地的大才,也没有能力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六出祁山,未得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