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要杀王平,王平一怒放火,使得徐晃狼狈而逃”一说出现在三国演义,而在三国历史中,王平是随曹操出征汉中,在被刘备击败后,王平直接投降于刘备。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宕渠,也就是后来张飞和张郃对战的地点。在公元215年,迫于曹操势大,巴西郡七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等率众来依附曹操。正是因为朴胡等人转投曹操,使得汉中张鲁的统治也受到了威胁。
在公元219年,曹魏名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为了给夏侯渊报仇,也为了拿下汉中,曹操亲率大军来袭。听闻曹操率军来袭,刚拿下益州不久的刘备也十分着急。毕竟,益州虽然沃野千里,是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但是因为蜀道难,其也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中作为益州的“咽喉之地”,刘备势力就急需把汉中控制在手中。所以,刘备大军和曹操大军很快就打响了汉中之战。
在北山之战中,赵云和黄忠在前面吸引曹军,刘封和孟达则从米仓山突袭北山。在措不及防之下,曹操在北山的粮草被刘封等人烧毁,前军也被赵云杀败。无奈之下,曹操只能退回南郑。但是,对于失败,曹操并不甘心。于是,曹操派遣徐晃等从斜谷小路出发,准备夺取汉水。
王平当时因为熟悉汉中地理,又精通当地的方言,就被曹操任命为徐晃的副将,以作向导。到达汉水之后,徐晃急忙令前军渡水列阵,想以马军来破蜀军。但是,熟悉汉中地理的王平却不同意,他知道汉水虽然不湍急,但是大军在汉水前列阵的话,如果被蜀军击破的话,那撤退时必将会自乱阵脚,对己方不利。
但可惜的是,徐晃不听王平之言,认为大军列于汉水前能够背水为阵,置之死地而后生,很大程度上的激发士卒的斗气。王平听后还想劝,但徐晃却不听,直接下令搭起浮桥过河。不久,赵云和黄忠率蜀军赶到汉水。面对徐晃的搦战,赵云和黄忠都选择不出战。
所谓一而再,再而衰。看到蜀军不应战,徐晃等魏军的气势逐渐低迷。就在徐晃准备回军的时候,赵云和黄忠抓住战机,直接对徐晃的大营发起冲锋。面对赵云和黄忠的两面夹击,魏军大败,军士被逼入汉水,徐晃死战才得以逃脱。
徐晃回到后,就对王平一阵质问,认为王平没有不率步军相救,才导致他有此大败。而对此,王平却解释说,若是他也率步军前去驰援的话,那此处的营寨也会被蜀军夺去,那曹操奇袭汉水的计划就会泡汤了。
但可惜的是,正打了一场败仗的徐晃,并不听取王平的意见,反而是对王平进一步的排挤,把败仗的罪魁祸首推给了王平。而且,在火冒三丈之下,徐晃更是想杀掉王平。
最后,因为左右的劝阻,徐晃才没有杀掉王平。但是,这个时候的王平,已经有了反意,想要投奔刘备。于是,在当天夜里,王平率领自己的本部军在营中放起大火。徐晃白天已经被蜀军打败,所率的军队也损伤严重。
夜里再受到王平的大火,徐晃自然是胆战心惊,害怕赵云和黄忠趁着魏军大乱的时候,突然来袭。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晃只能弃营而走。
王平渡汉水来投赵云后,被赵云引荐给刘备。刘备看其熟悉汉中地理,便升迁为牙门将。后来,王平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跟随诸葛亮南征孟获,以及北伐曹魏,成为无当飞军的统帅,升迁为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为蜀汉“平安三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