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个乱世,名将辈出,自然少不了争斗。很多武将南征北战之时,与很多敌将都交过手。不乏出现“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局面。如张辽与张郃,太史慈,凌统等人都有过交锋,并且都已“不分胜负”结束战斗。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是比武,自然就会有胜负。下面咱们就从演义角度分析一下,张辽,张郃,太史慈,凌统四人武艺应如何排名?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张辽战张郃
白门楼之变,曹操不但解决了吕布这个心腹之患,还得到了大将张辽。张辽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在白马之战与延津之战,虽然张辽表现不佳,但在官渡之战却大放异彩。
袁绍率军七十余万,声势滔天,两军对峙之时,曹操又怼不过袁绍,只得选择对将。曹军张辽挑战,而袁军杀出“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张郃,两人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本以为袁军除去颜良,文丑没什么大将,将张郃如此勇猛,不禁“暗暗称奇”。曹操毕竟急于速战速决,于是又命虎侯许褚出阵,而袁军大将高览截住厮杀,曹操见张许二将不能速胜,于是命夏侯惇,曹洪各率军三千,冲杀敌阵。
可见,张辽与张郃为同一水平,甚至可以说高览也不是等闲之辈。
公元208年,合肥之战,张辽战太史慈
赤壁之战,周瑜一把大火将曹操打回了北方。曹操临行前,一面让曹仁驻守南郡,一面安排张辽镇守合肥。作为胜利方的东吴,自然要乘胜追击,周瑜率领甘宁,黄盖等人战南郡。而孙权率太史慈,贾华,宋谦等人攻打合肥。
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亲率人马来战张辽,两军对峙。张辽出马,专挑孙权决斗。孙权刚想亲自上阵,太史慈却按耐不住,拨马而出。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直战到乐进偷袭孙权,李典射死宋谦时,后军混乱,两人才罢手。而张辽从后掩杀,东吴兵大败。
太史慈作为江东第一武将,是少有的能匹敌张辽的存在。两人交锋,要不是后方被偷袭,太史慈根本不虚张辽。
公元215年,濡须之战,张辽战凌统
曹操进军汉中之时,刘备用荆州三郡换取孙权北上攻打合肥来牵制曹军。曹操见合肥吃紧,刘备又已安定成都,所以选择撤军回援合肥。
曹操远道而来,军士疲惫,所以孙权采纳张昭的建议,先灭其锐气再交战。孙权命凌统率军三千出濡须口哨探,正巧遇上魏将张辽,两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孙权可能是被张辽在逍遥津打怕了,生怕凌统有什么闪失,急命吕蒙接应回营。
以上便是张辽与张郃,太史慈,凌统的交战过程。可以说四人战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那四人应该如何排名呢?综合分析之下:
1,太史慈
太史慈在北海之战登场,就曾与关羽张飞二将同战黄巾军。原著说其“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由此可见太史慈在作者笔下俨然成了关张之流的猛将。而且在太史慈突围之时,“八面而射,无不落马”,凭一把弓箭,就将数百黄巾贼击退。而弓弩正是张辽,张郃两人的克星。
在神亭岭之战,太史慈更是与“小霸王”孙策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并且面对程普,黄盖等十三骑,面无惧色。可以说,无论单打独斗,还是比箭术,太史慈都要略胜一筹。
2,张郃
张郃在官渡之战与张辽大战不分胜负,虽然在后期作战时,大多采取保命装怂的策略,但是一旦拼起命来,却一点都不含糊。如宕渠山战张郃“三五十回合”,葭萌关战黄忠“二十余合”均不分胜负。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更是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猛将,傲视蜀军诸将的存在!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对张郃“暗暗称奇”,就说明此时张郃对战张辽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在许褚这等超一流战将加入战斗时,仍不能取胜张郃,高览二将。所以能被诸葛亮忌惮为“蜀中之患”的张郃对蜀国的威胁不言而喻。
3,张辽
张辽虽然与张郃,太史慈大战不分胜负,但却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而延津之战,曹丕南征时,张辽都表现出怕箭的弱点,相比太史慈,张郃的精妙箭法来说,张辽败北只在转瞬间。
原著第58回写道:洪方欲取袍,只见绿袍队里又一将出,扬弓叫曰:“你三人射法,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张郃也。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
4,凌统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凌统战张辽,孙权恐其有失命吕蒙接应,就很好正明,在太史慈死后,孙权认为江东诸将无人是张辽对手。不过凌统还能“五十回合”上风乐进,实力与张辽差距并不算大!
综上来看,张辽,太史慈,张郃,凌统都属于三国一流水平,虽然不及关羽,赵云等人,但在两军交锋时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四人武艺只是略有强弱罢了!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