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郃投靠曹操,不是因为袁绍战败,而是另有原因

张郃投靠曹操,不是因为袁绍战败,而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 访问量:1884 更新时间:2024/1/2 12:24:36

张郃是魏国的名将,也是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之一。然而张郃在投降曹操之前是韩馥的部将,韩馥出让冀州后,张郃又跟随了袁绍。

张郃在袁绍帐下也立了不少战功,但是在官渡之战时,张郃突然投降了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袁绍的昏聩

袁绍我们很清楚了,他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人,而且他很喜欢责备他人,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从他自身找问题,是一个过于好面子的人。

由于他的家族很有名望,因此他才得到军阀联军盟主的位置,但是他却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自以为是,最后导致一败涂地。

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派淳于琼在乌巢督办粮草,曹操就率精兵突袭乌巢。张郃这时就认为,曹操英勇善战,肯定会击败淳于琼,如果淳于琼战败,那么袁绍的基业也就完了,所以张郃建议发兵去救乌巢。

但是郭图却认为这时应该进攻曹操的大本营,曹操就会回救,这样淳于琼就可以解救了。但张郃提出反对,因为曹操的大本营很牢固,短时间内是攻不下来的,如果淳于琼被俘虏了,那么袁军就会都被俘虏。

但是袁绍听了郭图的建议,派轻骑去救淳于琼,派张郃,高览去攻打曹操的大本营。这一战略就是个错误,袁绍想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来解救淳于琼,然而用错了地方。

围魏救赵是因为魏国大本营空虚,实力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用围魏救赵,曹操的大本营的主力军并没有出动,所以张郃才建议用主力去救乌巢。

但是袁绍没有军事头脑,缺乏战略思想,对形势的分析判断错误,结果不出张郃所料,张郃攻不下曹操的大本营,同时乌巢也被曹军烧了。

郭图因为他自己的建议失败了,就诬陷张郃,说张郃对袁军的失败很高兴,且出言不逊,张郃害怕袁绍追究责任,这才投降了曹操。

因为张郃不投降曹操,很有可能被袁绍杀害。袁绍这个人不会承认是他自己的错误,他只会怪别人,认为失败都是将领的错误,要追究将领的责任。

张郃久攻不下曹营,回去就是死罪,投降了还有一线生机,因此张郃为了他自己的性命,不得不投降曹操。

2、曹操爱才

张郃攻不下曹操的大本营就一定要投降曹操吗?也不一定,但是当时只有曹操在众多军阀头目中是最爱才的,那么刘备,孙权爱不爱才呢?

当然,他们也爱才,但是官渡之战时,刘备还没有成气候,孙权的势力也不强大,大家对他们都不是很了解,而曹操在官渡之战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势力了,只是军队的规模不如袁绍大。

因此曹操到处招兵买马,只要愿意归顺他的人,他都接受,并且很欢迎,如果归顺他的人确实很有本领,有才气,他都加以重用,比如郭嘉等。

[图片9]

曹操爱才这一点,当时所有人都是知道的,曹操要统一中原,不爱才,是不可能做到的。张郃在袁绍军中,并不受袁绍的器重,如果出现失误,就要被问罪,而且袁绍为人还很主观,小气。

因此张郃在攻打曹营时,久攻不下,如果继续攻打下去,很可能全军覆没,如果退兵,那么袁绍就会治罪于他。

张郃觉得曹操比袁绍强,而且曹操是个干实事的人,日后必有大的作为。跟着袁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如就近投降曹操,也许还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他的才华,也能获得更丰厚的礼遇。

[图片11]

于是张郃当场就投降了曹操。所以曹操爱才是吸引张郃投降他的一个主要因素。

张郃其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将才,然而袁绍无德无才,逼走了张郃,使得曹操轻易地得了一个人才。

张郃在提出主力救乌巢时,就证明了他是一个有谋略,懂军事,会看形势的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图片13]

可是袁绍不识人,信错了人,爱听好话,是一个庸才,最后官渡战败,也是咎由自取,是必然的结果,不值得同情。

曹操爱才的名声在外,因此无形中得了很多人才,比如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很多部将都跟了曹操,攻打荆州时,刘表的很多部将也投降了曹操。

所以我们看到“人和”是很重要的。曹操能建立魏国,也是因为他重视人才。

[图片15]

从张郃投降曹操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要重视人才,不要只听好话,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工作。

而不是管理者们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否则袁绍的结局,将会再次出现,那时就悔之晚矣。

标签: 曹操袁绍张郃魏国刘备孙权

更多文章

  • 汉水之战,子龙为何不乘机斩杀了张郃、徐晃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徐晃,张郃,子龙,黄忠,夏侯渊,赵子龙

    定军山一战,黄忠斩了夏侯渊,曹兵大溃,各自逃生。忠乘势去夺定军山,张郃领兵来迎。忠与陈式两下夹攻,混杀一阵,张郃败走。郃欲引败军夺路望定军山而走,却被杜袭告知定军山已被刘封、孟达夺了,郃大惊。曹闻渊死,放声大哭:“伤折一股”,乃渊与曹有兄弟之情也。曹深恨忠,遂亲统大军,来定军山与夏侯渊报仇,令徐晃作

  • 蜀汉后期无人,除了魏延之外,还有谁能抵挡张郃?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魏延,张郃,李严,黄忠,徐晃,诸葛亮

    除魏延外,蜀汉后期能抵挡张郃的大概就是李严、关兴、张苞、姜维等人了。张郃在演义中也算是一员猛将了,刚出场就在官渡之战和张辽战平,表现抢眼。不过在演义前期张郃的运气不好,多次遇到超一流高手,经常被虐成狗。比如他和赵云单挑了两次、和马超单挑了一次、和张飞单挑了三次、和黄忠单挑了一次。另外他还和徐晃联手对

  • 张辽比张郃,谁更厉害?来谈谈古代军队将领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张郃,张辽,曹操,张飞,司马懿,刘备,孙权,古代军队,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近段时间看《大决战》,发现人们对带兵打仗的将军(军级以上)会有一种认识:认为谋略能力很重要。像林、粟或者是“常乃超”这样的,轻武器上不了靶、体能状况也很堪忧,只要运筹帷幄、奇谋善断,也能喝着小酒、剥着黄豆,指挥军队打胜仗。尤其是随着军队现代化程度提升,对儒将,或者说对将军具备高智深谋的需求也在提升。

  • 张郃的武力究竟如何?有点被低估,其实不在张辽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张郃,张辽,赵子龙,马超,夏侯渊,徐晃

    在曹操阵营前期名将云集的情况下,张郃虽然位居五子良将之一,但在曹营诸将中并不十分突出,直到张辽徐晃曹仁夏侯惇等人去世之后,张郃的地位才凸显了出来,在西线战场他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劲敌:夏侯渊被黄忠斩首,刘备曾遗憾的说过为何杀的不是张郃类似的话;诸葛亮也对张郃忌惮不已,曾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日后他设

  • 他仅凭武艺就被曹操封为将军,起点比张辽和张郃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曹操,张辽,张郃,武艺,庞德

    曹操是爱才之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才就用,当然,祢衡除外。祢衡对曹操骂不绝口,不仅骂曹操,还把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大将几乎都骂了一个遍,就算曹操很爱才,也受不了的。有一个人投降曹操时,曹操看到他武艺高强,非常喜欢,这个人刚刚投降,寸功未立,曹操上来就封他一个将军,起点比张辽、张郃还高,这个人是谁呢?他就

  • 如果马谡成功在街亭堵住张郃,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思情讲故事标签:马谡,刘备,张郃,魏国,蜀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这当然会让诸葛亮得逞。就是因为他没有什么人才可以收,只能寄希望于马谡。他相信马谡能够做到,但最终马谡辜负了他的信任,失去了这个地方。失败了,最后带着空城计逃了出来。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如果马谡能守住这里,蜀国说不定就能真正一统天下,到时候诸葛亮也能守住。虽然依托于蜀国的实力,但蜀国真

  • 张郃是死于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诸葛亮,司马懿,张郃,曹操,李严,曹爽

    正史记载比较一致:直接死于诸葛亮、间接死于司马懿。张郃是曹魏忠臣,司马懿要夺权,他是必须拔掉的一颗钉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张郃就是这次战斗中,在木门道被诸葛亮伏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首先,他准备了足够的士兵和粮草,虽然有十万人马,是历次最多的,但没有发生断粮。第二

  • 官渡之战中,张郃为何要临阵叛逃改投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曹操,张郃,袁绍,官渡之战,曹魏,司马懿

    张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之一。在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中,张郃排第三,是三国中一等一的人物,在曹魏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过,在张郃投靠曹操前,张郃和曹操并没有什么交集,甚至可以说不认识。张郃是在官渡之战中叛逃过来的,此前张郃是袁绍帐下的四庭柱之一,是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不过让

  • 三张大战,如果张辽和张郃夹攻张飞,能杀了张飞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张辽,张郃,张飞,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部《三国演义》走红了刘关张三兄弟,也让曹操,孙权,诸葛亮家喻户晓。不过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英雄外,魏蜀吴中的其他将领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如姓“张”的名将在三国中就不少,什么张鲁、张任、张嶷、以及张翼都是张姓的代表。但如果说最强的

  •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想让张郃死,司马懿为何要借诸葛亮的手杀掉张郃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张郃,三国,汉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公元231年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之战,这一次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围了曹魏设在祁山道的堡垒,然后主力继续北进到上邽,而这个时候,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马懿作为关中军事主帅领导张郃、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的入侵。这一战是诸葛亮第一次与司马懿对战,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