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宗是怎么奠定中晚唐的权力格局的?

唐代宗是怎么奠定中晚唐的权力格局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854 更新时间:2024/1/16 13:22:05

唐代宗在位十多年时间里,把中晚唐的权力格局基本固定了。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权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统占据了帝国的主导地位。宦官系统不但拥有决策权、地方监察权、经济权力、更拥有了禁军指挥权。

当时的禁军渐渐成为帝国编制最大的、装备最精良的军队。虽然说这枝禁军的编制,与传说中的八十万禁军相比,自然有很大差的差距,但是这枝禁军的编制,在唐德宗时代就有15万了,这个数字显然超过任何一个军区的编制。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统军。时禁军戍边,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

而且帝国各大军区的将帅,大多出自这个宦官控制的禁军系统;而且大多是通过宦官关系出任的。

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

从这层意义上讲,如果说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巩卫皇权的主要力量是皇族、外戚,那么晚唐时期,巩卫皇权的主要力量就是宦官集团。

虽说东汉的宦官系统也拥有巨大权力,但当时巩卫皇权的力量还有外戚,而且外戚影响力远远超过宦官。最简单而言,外戚强大的时候可以废立皇帝,而宦官从来没有强大到这种地步。

虽说明代的宦官系统也拥有巨大的权力,但明代的宦官系统显然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至少没有一个宦官曾奢谈过废立皇帝。

中晚唐时代的宦官,那势力可不是一般大的。

最简单而言,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关键是,唐宪宗死后,涉嫌谋杀唐宪宗的宦官,都啥事也没有。直到15年后,主要凶手才受到惩罚。

而从此以后,哪个皇族成员能当皇帝,通常都是宦官说了算。所以,宪宗之后的八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拥立的。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总的来说,中晚唐时代的宦官政治比较稳定,所以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多。

简单的看,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似乎都有些愚蠢,因为他们都毫无例外的信任重用宦官,如果有差别,仅仅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因为这段历史标志性特点,就是宦官专权。

从文官集团写的内容去看,宪宗之后的大唐皇帝都实在太无能了,因为他们都毫无例外的受到宦官威胁。因为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敬宗也是被宦官杀死的;关键是,谁能当皇帝通常就是宦官说了算。

中晚唐的宦官专权,就如同东汉时代的外戚专权;他们虽然拥有废杀皇帝的权力,但是皇帝在大权在握的时候,也没有真正要打压他们的意思,于是皇帝永远在他们的阴影下存在。

简单的看,这种事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透过当时的历史,我们自然会知道,历史留给皇帝的选择,常常是只能在两个烂苹果里,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苹果。如果我们看到皇帝选择的那个苹果又烂又小,就觉得皇帝太傻了,因为换成自己,肯定会选择一个又好又大的苹果。问题是,当时就没有那样的苹果。

皇帝高高在上,但是四面八方全是威胁他的力量。他信任谁呢?他重用谁呢?他信任重用宦官系统,自然会受到宦官系统的威胁,但是如果不重用宦官系统,他更危险。

中晚唐皇帝重用宦官的结果,就是大唐帝国在摇摇晃晃中又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可如果他们不重用宦官呢?

德宗皇帝试图打压宦官集团,结果很快就让人打得逃出了长安城,与死神一再擦肩而过后,德宗皇帝终于发现,宦官政治虽然弊端重重,但如果不这样玩,好像同样弊端重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这就好像,我在两晋南北朝时说过,分封诸的弊端自然非常明显,问题是拒绝这样做的弊端,其实更严重。

总的来说,经过代宗皇帝十多年的精心设计。大唐皇帝拥有了强大的私人力量(宦官集团控制的行政、经济、监察、军事力量),足以驾驭整个帝国。

但是,因为军人力量失控制,而且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地缘比较特殊,所以皇帝对这些军区依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力。

安史之乱结束后,一直困扰大唐帝国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河北、山东、河南这三个省的军队?

对此,大唐帝国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就是接受这种事实。总的来说,大唐帝国现在控制着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承认这三个省的自治,也没有多大问题。更何况,这三个省林立着十多个军区,只要能阻止他们兼并战开始,他们就缺乏真正威胁大唐帝国的能力。

中策,就是先易后难,先不惹河北、河南、山东的那些大老虎;集中精力控制其它地方的的大狼狗、小豺狼。在此基础上,再慢慢集中力量解决河北、山东的藩镇问题。

上策,就是寻找机会解决河北、河南、山东这种大老虎。总而言之,打死大老虎,剩下的大狼狗、小豺狼,自然一风就可以吹光他们。

下策显然是中央政府不愿意接受的;至少不经过反复的博弈,是绝不会甘心接受的。当然了,经过五十多年的反复博弈,中央政府终于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

而上策呢,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在失去诸王、外戚这种力量的背景下,尤其是河北必须驻扎大量常备军防范契丹奚人的背景下,似乎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唐代宗一直稳扎稳打的按中策行事。那就是先易后难,集中精力控制各种大狼狗(对自己依附较强的军事力量)、小豺狼(地缘较差的军事力量)。

总的来说,代宗皇帝在位的17年,一直是韬光养晦、巩固内政。而这些努力,为中央政府后期削藩,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德宗(代宗之子)上位后,才会咄咄逼人大举削藩,因为他感觉自己手上的筹码,足以支持他大刀阔斧的削藩了。但是很不幸,德宗皇帝上位后不久,就让军人集团折腾的逃离了长安城;关东五大强藩(河朔三镇、淄清、淮西)都卷入叛乱;西北的泾源、朔方军区也卷入叛乱;皇帝被叛军堵在一座小城里,打得都看不到了希望了。

经过这种挫折,德宗皇帝开始反思自己从前的失误,而他认为自己此前最大的失误,就是削减了宦官系统的权力,于是他杀回长安城后,又开始变本加厉的信任重用宦官,这更让宦官政治变得无可动摇了。

初,鱼朝恩既诛,代宗不复使宦官典兵。还长安,颇忌宿将握兵多者,稍稍罢之。戊辰,以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监右厢兵马使,始令宦官分典禁旅。

德宗的失败,从某种意义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失败,就如一个巨大的破坏性试验,让人们清晰的发现,唐代宗布的局,竟然是如此稳定。

关东大五大强藩联手叛乱、关中泾原、朔方两大军参与叛乱;皇帝被打得逃出长安城,一度逃到汉中。但是结果呢?大唐皇帝依然还能翻盘成功。

面对的这种事实,显然会让后来试图叛乱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因为折腾出这样大的动静,都无法打败大唐皇帝,你确定自己能折腾出更大的动静吗?

唐代宗在位十多年时间里,把中晚唐的权力格局基本固定了。

这个权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统占据了帝国的主导地位。宦官系统不但拥有决策权、地方监察权、经济权力、更拥有了禁军指挥权。

当时的禁军渐渐成为帝国编制最大的、装备最精良的军队。虽然说这枝禁军的编制,与传说中的八十万禁军相比,自然有很大差的差距,但是这枝禁军的编制,在唐德宗时代就有15万了,这个数字显然超过任何一个军区的编制。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统军。时禁军戍边,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

而且帝国各大军区的将帅,大多出自这个宦官控制的禁军系统;而且大多是通过宦官关系出任的。

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

从这层意义上讲,如果说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巩卫皇权的主要力量是皇族、外戚,那么晚唐时期,巩卫皇权的主要力量就是宦官集团。

虽说东汉的宦官系统也拥有巨大权力,但当时巩卫皇权的力量还有外戚,而且外戚影响力远远超过宦官。最简单而言,外戚强大的时候可以废立皇帝,而宦官从来没有强大到这种地步。

虽说明代的宦官系统也拥有巨大的权力,但明代的宦官系统显然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至少没有一个宦官曾奢谈过废立皇帝。

中晚唐时代的宦官,那势力可不是一般大的。

最简单而言,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关键是,唐宪宗死后,涉嫌谋杀唐宪宗的宦官,都啥事也没有。直到15年后,主要凶手才受到惩罚。

而从此以后,哪个皇族成员能当皇帝,通常都是宦官说了算。所以,宪宗之后的八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拥立的。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总的来说,中晚唐时代的宦官政治比较稳定,所以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多。

简单的看,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似乎都有些愚蠢,因为他们都毫无例外的信任重用宦官,如果有差别,仅仅五十步与百步之别,因为这段历史标志性特点,就是宦官专权。

从文官集团写的内容去看,宪宗之后的大唐皇帝都实在太无能了,因为他们都毫无例外的受到宦官威胁。因为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敬宗也是被宦官杀死的;关键是,谁能当皇帝通常就是宦官说了算。

中晚唐的宦官专权,就如同东汉时代的外戚专权;他们虽然拥有废杀皇帝的权力,但是皇帝在大权在握的时候,也没有真正要打压他们的意思,于是皇帝永远在他们的阴影下存在。

简单的看,这种事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透过当时的历史,我们自然会知道,历史留给皇帝的选择,常常是只能在两个烂苹果里,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苹果。如果我们看到皇帝选择的那个苹果又烂又小,就觉得皇帝太傻了,因为换成自己,肯定会选择一个又好又大的苹果。问题是,当时就没有那样的苹果。

皇帝高高在上,但是四面八方全是威胁他的力量。他信任谁呢?他重用谁呢?他信任重用宦官系统,自然会受到宦官系统的威胁,但是如果不重用宦官系统,他更危险。

中晚唐皇帝重用宦官的结果,就是大唐帝国在摇摇晃晃中又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可如果他们不重用宦官呢?

德宗皇帝试图打压宦官集团,结果很快就让人打得逃出了长安城,与死神一再擦肩而过后,德宗皇帝终于发现,宦官政治虽然弊端重重,但如果不这样玩,好像同样弊端重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这就好像,我在两晋南北朝时说过,分封诸王的弊端自然非常明显,问题是拒绝这样做的弊端,其实更严重。

总的来说,经过代宗皇帝十多年的精心设计。大唐皇帝拥有了强大的私人力量(宦官集团控制的行政、经济、监察、军事力量),足以驾驭整个帝国。

但是,因为军人力量失控制,而且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地缘比较特殊,所以皇帝对这些军区依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力。

安史之乱结束后,一直困扰大唐帝国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河北、山东、河南这三个省的军队?

对此,大唐帝国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就是接受这种事实。总的来说,大唐帝国现在控制着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承认这三个省的自治,也没有多大问题。更何况,这三个省林立着十多个军区,只要能阻止他们兼并战开始,他们就缺乏真正威胁大唐帝国的能力。

中策,就是先易后难,先不惹河北、河南、山东的那些大老虎;集中精力控制其它地方的的大狼狗、小豺狼。在此基础上,再慢慢集中力量解决河北、山东的藩镇问题。

上策,就是寻找机会解决河北、河南、山东这种大老虎。总而言之,打死大老虎,剩下的大狼狗、小豺狼,自然一风就可以吹光他们。

下策显然是中央政府不愿意接受的;至少不经过反复的博弈,是绝不会甘心接受的。当然了,经过五十多年的反复博弈,中央政府终于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

而上策呢,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在失去诸王、外戚这种力量的背景下,尤其是河北必须驻扎大量常备军防范契丹奚人的背景下,似乎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唐代宗一直稳扎稳打的按中策行事。那就是先易后难,集中精力控制各种大狼狗(对自己依附较强的军事力量)、小豺狼(地缘较差的军事力量)。

总的来说,代宗皇帝在位的17年,一直是韬光养晦、巩固内政。而这些努力,为中央政府后期削藩,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德宗(代宗之子)上位后,才会咄咄逼人大举削藩,因为他感觉自己手上的筹码,足以支持他大刀阔斧的削藩了。但是很不幸,德宗皇帝上位后不久,就让军人集团折腾的逃离了长安城;关东五大强藩(河朔三镇、淄清、淮西)都卷入叛乱;西北的泾源、朔方军区也卷入叛乱;皇帝被叛军堵在一座小城里,打得都看不到了希望了。

经过这种挫折,德宗皇帝开始反思自己从前的失误,而他认为自己此前最大的失误,就是削减了宦官系统的权力,于是他杀回长安城后,又开始变本加厉的信任重用宦官,这更让宦官政治变得无可动摇了。

初,鱼朝恩既诛,代宗不复使宦官典兵。还长安,颇忌宿将握兵多者,稍稍罢之。戊辰,以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监右厢兵马使,始令宦官分典禁旅。

德宗的失败,从某种意义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失败,就如一个巨大的破坏性试验,让人们清晰的发现,唐代宗布的局,竟然是如此稳定。

关东大五大强藩联手叛乱、关中泾原、朔方两大军参与叛乱;皇帝被打得逃出长安城,一度逃到汉中。但是结果呢?大唐皇帝依然还能翻盘成功。

面对的这种事实,显然会让后来试图叛乱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因为折腾出这样大的动静,都无法打败大唐皇帝,你确定自己能折腾出更大的动静吗?

标签: 唐代宗唐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汉元帝是如何挑选后宫嫔妃的?用的什么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元帝,汉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元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妃子众多,哪时不像现在有照片,有电脑打开一看这个人的相貌、年令就能马上知道。哪么古代皇帝如何看到这些妃子的容貌,快速选择妃子的呢?汉元帝时后宫佳丽众多,不可能见到每一个妃子,于是他通过画工给每个妃子画

  • 宋真宗赵恒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为后代留下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恒,北宋

    宋真宗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北宋第三任皇帝、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宋真宗·赵恒活到55岁,在位25年。他的性格很温和,甚至可以说有些胆小,但是就他的成就而言,对于宋朝的发展还是贡献了自己一定的力量。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他是一个仁慈的好皇帝。他一直坚持用仁慈来

  • 赤壁之战是三国的一个关键点,周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赤壁之战,周瑜

    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个别英雄人物扭转了历史的走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毫无疑问,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它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而决定这次战争结局的众多人物中,周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受戏剧小说等影响,周瑜一直被塑造成一个气量

  • 水浒最慧眼识英雄的女中豪杰是谁?是扈三娘还是顾大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蔡夫人,宋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仇琼英的故事。水浒里的女子大多都是柔弱型的,如玉兰、锦儿等,像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这样能征惯战、有胆有识的女英雄是很少见的。扈三娘敢自己去追宋江,真是艺高人胆大。顾大嫂、孙二娘两人的武艺比自己的丈夫

  • 刘备率军入川时,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带上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三国

    三国时期,刘备率军入川,为何不带诸葛亮?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的邀请,率领大军与军师庞统等入川 ,开始了夺取益州军事行动。但是我们看到在整个入川的行动中,作为首席谋士的诸葛亮却被没有跟随入川的队伍当中。这又是为何呢?先来看看刘备入川的阵容

  • 房彦谦:隋朝时曾任监察御史,因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房彦谦,隋朝

    唐代宰相房玄龄,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晓。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论功行赏,称其为天下第一功臣,任为中书令,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唐代史官柳芳称房玄龄“天下号为贤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笔者今天想谈谈其父房彦谦。透过《隋书·房彦谦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贤相的出

  • 姜维原是曹魏将军,他又是如何成为蜀汉政权的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姜维,三国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姜维的文章。三国的历史,应该是中国历史当中最有趣的一段历史。割据江东地区的孙吴政权,打出匡扶汉室旗号的蜀汉政权,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政权,在近百年的时间跨度当中彼此争斗不断。历史的精彩也被罗贯中的笔改编,变成了《三国演义》当中的传奇故事。无数的枭雄都在历史

  • 历史上和珅真正的对手是谁 看完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和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和珅对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之前大火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和纪晓岚斗智斗勇,一个贪,一个清。带给我们许多欢乐。但其实,和珅这一生,真正的对手并不是纪晓岚。首先,和珅出生于公元1750年,这年纪晓岚都26岁了,等着和珅在官场纵横,纪晓岚已经是老头了,并且和珅官

  • 水浒中李逵的母亲是什么来历?她的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逵,宋朝

    你真的了解李逵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水浒传》中的母亲形象不多,但却非常有特色。小说第二回中出现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母亲就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母亲形象。正是因为她的当机立断,才使得母子二人及时逃脱了高俅的迫害,自己也得到安享余生。在小说第四十三回中,也出现了一位母亲。她辛辛

  • 曹丕痛恨曹植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丕,三国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痛恨曹植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在三国的历史上,我们都知道魏文帝曹丕是继承大统,结束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一统中原,建立了曹魏政权,基本解决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可是在曹丕登上皇位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下旨要杀了他的兄弟曹植,那么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