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的25个儿子为什么个个短命?曹丕英年早逝是什么原因?

曹操的25个儿子为什么个个短命?曹丕英年早逝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40 更新时间:2024/2/29 22:40:55

曹操的25个儿子为什么个个短命?曹丕英年早逝是什么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几乎所有英明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子孙特别多,三国时期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有25位儿子,其中有才华的当然不少,但是却个个都是短命鬼,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所有儿子中,广为人知的当属曹丕、曹植、曹彰,每个人都十分优秀,后来曹操选谁当继承人都想不清楚,其实一开始曹操不用想的,因为他有长子曹昂,曹昂是曹操的重点培养对象,在远征张绣时,曹操带着曹昂和曹丕去锻炼,不料却发生意外,曹昂战死了。

曹昂的死责任全在曹操自己,确切的说是他好色引起的,硬要召张绣的婶婶来侍寝,一共战死的还有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尽管曹操事后说儿子死了并不可惜,最可惜的是典韦,其实这个跟刘备摔阿斗一样,曹操失去长子,内心的痛自然不言而喻了。

曹昂去世后,曹丕虽然悲痛,但内心也有一阵狂喜,因为哥哥去世了,自己就成了接班人,然而就在曹昂去世的同年,曹操又得了一个儿子,即曹冲,谁也没料到这个是个神童,五六岁就会称象了,曹操把他当成重点来培养,曹丕顿时又被浇了冷水。

然而天妒英才,曹冲虽然聪明绝顶,可惜13岁就因病去世了,也就是赤壁大战前夕,尽管痛失爱子,曹操仍旧挥军南下攻打孙刘,由于情绪激动指挥失误,导致大败而归,赤壁兵败之后,曹操终于要用心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因为自己已经老了。

曹操问毒士贾诩,到底该立谁呢?贾诩却左顾右盼言其他,故意说:"我正在像袁绍和刘表的事情。"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内部紊乱,最终被曹操击败的,曹操听得明白,终于确定立曹丕为世子,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就篡汉之力了,曹丕跟父亲一样,同样英明神武。

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代的七言律诗是曹丕开创的,这份功劳在文学史上当真不小,尽管曹丕也是天纵奇才,然而他也是个短命鬼,只活到39岁。曹丕是皇帝,可惜仅在位6年,39岁就病逝;最长寿的是曹植,不过也仅仅41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曹丕英年早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内操劳心力交瘁

曹丕为人多疑,早先同曹植夺谪,后来继位成功代汉成为天子,曹丕对曹姓藩王一直心存警惕。

曹丕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除了藩王,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将皆是从龙之臣,都是经过乱世筛选出来的精英。而曹丕嫡系人才曹仁、曹彰、贾诩在223年就先后去世,后面只能由曹丕自己孤身应对,心力损耗极大。

2、对外武力亲征

曹丕一向主张征伐,渴望实现曹操没能实现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三次亲征兴师伐吴。

对蜀汉和北方游牧民族曹丕也是大力征伐。

古代各种长期行军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最后一次征吴无功而返,路上感染风寒,是曹丕病逝的直接原因。

3、好色

正史上,曹丕不仅有甄妃和郭妃两位皇后,而且对汉献帝刘协的两个女儿和身边的妃子照纳不误,还在父亲死后对曹操的漂亮女人有所染指。

据说,曹丕生病后,母亲卞太后前去探望,掀起门帘一看,曹丕床侧立着的女子竟然都是父亲生前的宫妃。卞太后十分惊讶,问曹丕这些妃子是何时召来的。曹丕倒也干脆,称在父亲刚死后就召来了。气得卞太后骂曹丕——“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而给曹丕生下儿子的妃子就有九位之多,可以看出除了许多国家大事,还有这么多妃子要雨露均沾,曹丕身体能好才怪。

曹操统一北方,虽然在赤壁铩羽而归,但霸主之势已成,孙刘只能联合才得以对抗。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曹操一生最被诟病的就是曹操好人妻,这一点似乎也遗传给了子孙,儿子曹丕,孙子曹叡英年早逝多多少少都跟好色有点关系。

曹操的后代都短命有一部分原因是曹丕造成的,因为曹丕在争夺魏王世子之位当中与很多兄弟结下了仇,曹丕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曹氏宗族势力的强大,剥夺了很多曹室氏亲贵们手中的权利,大部分都夺了他们兵权让他们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或者封派到属地没有天子召见不得入朝,曹丕还对同族亲兄弟痛下杀手,免得他们老是惦记着他的皇位,进行了残酷的斩草除根政策,曹丕在位时间很短暂就一命呜呼!

还有一种可能,根据生物遗传学来说,曹操可能家族基因不太好,曹操自己患有头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一旦犯病痛起来,如山呼海啸、刀砍斧劈,实在令人难以忍受,这种病很可能就是遗传来的。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三国曹丕

更多文章

  • 夫差溺死温柔乡!夫差能力不差为何满盘皆输?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夫差

    夫差溺死温柔乡!夫差能力不差为何满盘皆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夫差在历史上是个难以评述的一个霸主,他是一国之君,作为君主雄心壮志,作为一个儿子,他不敢忘记父仇。但是,在他身上有能够看到很多矛盾点,他的身上既有励精图治的热情又有贪图享乐的安逸。人们都觉得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事实上他的

  • 后唐庄宗李存勖那么有实力,他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存勖,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有能力一举灭掉后梁,却又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当时只有李克用可以和朱全忠相抗衡。李克用虽然没能像朱全忠那样成就帝业,但他也曾被封为晋王,威赫一时。在唐末的历史上,李克用和朱全忠可以称得上是“双雄”。而李存勖正是李克用的儿子,正所

  • 他洪秀全的族弟 为什么他写的资政新篇没有改造好太平天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洪仁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资政新篇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洪秀全的族弟、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历史里,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给人们以“先进中国人”的印象,这是因为他写了一本《资政新篇》,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

  • 李斯于公于私都应该帮助他当上皇帝 为什么还要把他逼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李斯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斯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往今来,无数的帝王将相争相登场,帝王能够君临天下,长治久安,与丞相是密不可分的。丞相作为朝廷的代表,百官之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丞相,也在某些方面要排斥丞相,皇权和相权一直在做着斗争。历史上的丞相也

  • 他是请君入瓮的主人公 同时也是唐朝时期的酷吏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酷吏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唐朝酷吏,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酷吏作为一个正常国家不该出现的角色,但是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正如很多史书中都有酷吏传这一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酷吏的手段当然各有各的严酷的方法。但如果说酷吏的巅峰便是唐朝。因为酷吏的存在便是一

  • 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预言了什么?陆抗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陆抗

    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预言了什么?陆抗是怎么死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人才辈出,名人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在这么多人当中,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吴国的陆逊及其儿子陆抗。陆逊一生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一次是

  • 战国时期匡章和白起谁更厉害?匡章破秦白起为什么没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匡章

    战国时期匡章和白起谁更厉害?匡章破秦白起为什么没出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如果大家有看过《大秦帝国之纵横》应该会对这个人有印象。实际上匡章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他曾率领齐军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后来又攻破函谷关逼秦国求和,这两次战

  • 谁是历史上最狠的皇帝?辅佐他的四位丞相三位未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朱元璋

    谁是历史上最狠的皇帝?辅佐他的四位丞相三位未能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精力和时间有限,想做到事必躬亲根本不可能,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行。为了更好治理天下,皇帝就任命一两个副手,即百官之首的丞相(宰相)。凡事都有利有弊,自从设置丞相之后,皇帝只需要将大部分事情交由丞相处理,

  • 金城公主和亲的意义在哪里?要怎么评价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金城公主,唐朝

    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有何历史意义,为何历代史家都对她评价较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上唐代与吐蕃和亲的公主有两位,一位是贞观十五年入蕃的文成公主,一位是景龙四年入蕃的金城公主由于文成公主是唐代第一位嫁给吐蕃的公主,当时吐蕃正处于崛起阶段,积极对外扩张,文成公主入藏取得了较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真的寻找建文帝吗 是谁确实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郑和下西洋

    还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公元1405年开始,到公元1433年结束,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在28年中先后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数十个国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