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巧断牛舌案!为什么说包拯铁面无私?

包拯巧断牛舌案!为什么说包拯铁面无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76 更新时间:2024/2/3 20:56:57

包拯巧断牛舌案!包拯到底有多铁面无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图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图 合肥包公祠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标签: 宋朝包拯

更多文章

  • 建宁公主到底有多惨?康熙为什么要处死她的丈夫和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建宁公主,清朝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究竟有多惨?丈夫和儿子全都被康熙处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有没有建宁公主呢?其实是原型的,她是皇太极第14个女儿,即顺治同父异母的妹妹,按照辈分来看,康熙叫她姑姑。她最早被封为和硕公主,后来改过好几个封号。生育帝王之家的建宁公主,婚姻之

  • 马嵬坡事件中杀死杨贵妃的人是谁 揭秘背后的策划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杨贵妃

    杀死杨贵妃的真凶是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唐朝历史上,有一个地方十分有名,这就是马嵬坡,这个地方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地名本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是因为他和唐朝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定猜到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兵变,马嵬驿事

  • 乾隆帝最悲催的嫡子,死后仅以普通宗室规格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永璂,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永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要说清朝哪位皇帝最出名,恐怕非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莫属。在大量小说及影视作品中,乾隆皇帝都是一位风流皇帝,嫔妃子嗣众多。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共有17个儿子,其中现代人最熟知的莫过于五阿哥永琪与十五阿哥永琰(即嘉庆帝)。除二人外,其实还

  • 李成梁生前是民族英雄,为什么死了之后会成为千古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成梁,明朝

    对李成梁生前是民族英雄,死后却成千古罪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中后期,辽东一直是困扰明政府的一块心病,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建文一朝的旧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御北方的敌人。两百多年后,东北这颗肿瘤已经出现癌变的趋势,明政府应对辽东问题的措

  • 晋文公一生为什么都坚决不与秦国为敌 不为敌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国,晋文公

    对晋文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郑文公,是一代雄主郑庄公的孙子。这龟孙子是个极品,特别能忍耐,在各大国之间装孙子,但对自己家里的人却特别残忍,“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这冷血程度,直追晋文公的老爹晋献公。当年晋文公在外流亡,路过郑国,郑文公极其无礼,

  • 朱祁镇被俘之后说了什么?证明他无耻至极并且是大明衰亡的第一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祁镇,明朝

    你们知道朱祁镇被俘后的三句话 证明他无耻至极并且是大明衰亡的第一罪人,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一提起明英宗朱祁镇,就会听到一个奇怪的论调:“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听到这样的怪论,真应该老大一个耳刮子扇过去:杀了于谦的昏君还能是好人?带着瓦剌大军来攻打大明边关的汉奸还能是好人?给

  • 他是唐朝最狡猾的皇帝,装疯卖傻36年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忱,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要说中国古代风险最高的职业,我想肯定是皇帝,平均寿命不到39岁。所以皇子想要成为皇帝,势必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就拿九子夺嫡来说,雍正皇帝虽然笑到了最后,但是很多皇子因此丧命。在唐朝有这么一位皇帝,他被世人称作“小太宗”,开

  • 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后,为什么会不要封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姚广孝,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姚广孝怂恿朱棣造反,可自己不要封赏,临终前只提了一个请求,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永乐16年(公元1418年),朱棣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了庆寿寺。3月的北京城还非常冷,寒风吹来,让人总是忍不住打个冷颤,朱棣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是为了见他的良师益友最后一面,人称“

  • 明朝大才子刘启曾写诗讽刺朱元璋,最后被腰斩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启,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朱元璋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史书中曾用恩威难测四个字来评价朱元璋。在朱元璋手下当官绝对是一件提心吊胆的事,保不齐哪天平白无故就被杀了。在空印案中,只是少部分官员为了办事方便携带了盖了骑缝印章的文书,朱元璋就将国

  • 古代亲王的地位有多高?他们一年俸禄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乾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熟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们除了皇储,剩余的人都会被封为王爷。而在明朝时期,皇储以外的人则会被封为藩王,并发配藩地。后再在历史的发展中,皇帝的子嗣越来越多,藩王也就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对国家毫无贡献,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