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名将赵充国的知名度为什么不如霍去病卫青

汉朝名将赵充国的知名度为什么不如霍去病卫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62 更新时间:2024/1/8 8:03:39

汉朝名将赵充国的知名度为什么不如霍去病卫青

最近看了《河西走廊》,又翻了一下《汉书》,感觉赵充国的军功不能说比卫、霍低多少,其主持屯田、开边,历史影响力也绝对不小,可是相对于前两者,网上几乎很少有人提到赵充国的名字,甚至很多汉代历史爱好者,把“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挂在嘴上,却不知道这位历史人物,可能连陈汤都比赵充国有名。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统治者可以引导舆论,还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呢?

有多少像赵充国一样的牛人被我们忽略了?

我把这个问题归结为"相对于某些历史重要人物,为什么其它一些历史重要人物的知名度会更低,或者低很多?"。设定的前提是双方皆是历史重要人物,比较的结果是在现代人里的知名度。

如果在这样归纳出来的问题背景下,我个人的意见是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尝试回答这类问题。而题主的问题也可以在这三个角度分别找到原因。1.

历史地位的原因:以其同时代人们对其的评价,及民国以前历代人们对其的评价来看同是历史重要人物,其实质的历史地位是否本身就存在差异?2.

传播源及传播媒介的原因:假设其历史地位等同,而在现代知名度较低,是否是受传播源和媒介的影响?如史记比汉书更为公众所了解,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为公众所知。3.

故事性的原因:即使同等历史地位,或同一传播媒介,但因各自经历的故事性不同,导致的传播效果也不同。

如同样是史记,刘邦项羽可做对比;同样是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可作对比。一、历史地位的原因题主问题中的卫霍与赵充国进行对比,个人认为在历史地位上,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并不如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事实上存在差距,并非是统治者有意引导舆论或单纯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个人认为差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从封侯受赏的角度来说,卫青与霍去病皆是以军功封侯,其事迹不用赘述。而充国是因定策议立宣帝而封侯,以屯田计定羌后,宣帝并未益封。因此从当时官方的态度来说,赵充国的地位是不及卫青及霍去病的。从军功上说,武帝时期,卫霍当时是在主要作战方向,即与匈奴的战场上。

而充国在此期间最有名事迹是"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因此充国在国家主要作战方向即匈奴战场上军功不盛。宣帝时期,本始中击匈奴,斩首数百级,后匈奴发十余万骑寇边,充国屯边拒之,无决定性的军功。后以屯田计定羌,而在充国与宣帝来往的奏书上可以看出,羌当时也并非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匈奴仍是第一重点,而对于羌,朝廷更多是忧虑其与匈奴连接,助匈奴之势。因此即使最后定羌,其军功也比不上对匈奴的军功。

从事权上来说,卫霍击匈奴时,卫以大将军统领各军,霍以骠骑将军成为主将,因与武帝的关系更为亲近,故当时只受武帝的约束,武帝也大胆放权。而赵充国定羌时,在前线他自己做主,但在作战方略上,受限于宣帝及朝堂诸公,非得来回陈书,最终取得朝堂什八的支持率才得以继续执行自己的方略,并且当时还有个对头辛武贤与其势均力敌,因此事权上充国远不如卫霍。从当时的身后评价来说,赵充国以功与大将军霍光等列,而霍光位大将军,看似与卫霍同列,但霍光因霍去病而进,故位实在卫霍之后。

二、传播源及传播媒介的原因:不可否认,即使是同等历史地位或等同功绩的人物,在现代人眼中认知度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一时半会举不出恰当的例子,不知道卫霍与李靖相比算不算?但这个因素是确实存在的,作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其阅读性比后面的二十三史更强,流传度和受众都更广。同时诸如著名诗词、名言警句、演义小说等对于流传度贡献更是极大,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或者其它诗人的传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在历史人物本身魅力的基础上升华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所谓的脍炙人口就是这样,不仅人物本身出色,对其的描述也出色,有利于口口相传,经过历史的沉淀后,能为后人所知的就更多是这种有"脍炙人口"属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了。具体的传播学我是一知半解,不敢班门弄斧,有大神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补充一下。

三、故事性的原因: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故事性的因素,即使是同一部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其历史地位可算等同(从其成就来说,曹操甚至更高),但在故事性上,曹操不如刘备,具体的就不在这谈了,很多小说的作者或者小说的读者有会有这样的感受。而赵充国的经历在能在史书上留一笔的人物相比,相对中规中矩。而卫青出身低贱、卫霍同以外戚而得用,最终成就功业,在故事性上有很大的冲突感和鲜明特色,如霍去病更是以"少为侍中,贵不省士"这样反传统名将的资态,取得了封狼居胥的大功业,故事性上甩了赵充国一条街啊。故事性越强,有利于吸引后人的兴趣,进而进行更多的创作如评书、演义、小说、电视、电影等,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总结下来,充国将军在以上三点都弱于卫霍,因此经过千年流传后,知名度较低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以我个人的看法,没必要纠结于重要人物在当今人们眼中的知名度谁高谁低。当今人们眼中的知名度,在人物历史功过的基础上多了许多传播、故事性等因素,并非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适当标准。若有兴趣,于正史、野史资料中,自能客观地认识到历史人物当时的功过是非,评价已自在已心。

标签: 赵充国

更多文章

  • 揭秘:心狠手辣的吕后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后

    剩女嫁大叔吕雉是个姿色出众的富家靓女,不是她自己眼高挑肥拣瘦,是她身为豪绅又不乏人脉且“好相人”的父亲吕公,固执地要给女儿找个有出息的男人,所以耽搁得年龄大了些。父命难违,吕雉最终不无委屈地下嫁给泼皮刘季(刘邦)。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生于公元前241年,即刘大吕十五六岁以上。刘邦与寡妇曹氏非

  • 揭秘清宫:皇太极为何要逼死自己父亲的宠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太极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不伦恋的事件数不胜数,但是第一不伦恋事件当属努尔哈赤的宠妃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的秘密私通事件。据说,举报这一事件的是努尔哈赤身边的一个小妃子,而这个小妃子举报阿巴亥与代善的私通是受到他人指使的。那么,是谁指使这个小妃子举报阿巴亥与代善秘密私通的?阿巴亥与代善秘密私通是真有其事,

  • 盘点史上穷困潦倒的大文豪:柳永靠妓女资助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文豪,柳永,曹雪芹,

    看惯了中国文人的小家子气,从古到今那么多互相骂着娘玩的,见怪不怪了。什么文化思想修养道德,统统扯淡。越是觉得自己高深的骨子里越是多了些肮脏的粪渣。张三骂李四了,王五扯着大嘴到处宣扬,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张三和李四的下道,以显示自己的清高。顺王五的嗓子眼往里瞅不到30公分,那一嘟噜一嘟噜杂碎就青白可辨了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只为寻一风水好的吉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国藩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宅表面的体面。身为朝廷命官,住宅须配得上官制威仪,因此自然不

  • 揭秘:汉高祖刘邦成功“逆袭”的用人智慧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刘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出身微贱,不喜欢读书,开始“创业”时年岁也偏大,与他的劲敌、对手和其他天下豪杰相比,实在没有太多的优势,甚至还有很多缺点,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学等,但他最终却战胜群雄。刘邦的成功“逆袭”,可从他过人的用人智慧上窥见端倪。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最

  • 揭秘杨贵妃死因之谜:其是否死里逃生到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贵妃,日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段诗句。《长恨歌》一诗在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着实令许多人如醉如痴,更令许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诗句而断言杨贵妃没有死

  • 揭秘历史:为什么说多尔衮是一个不能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多尔衮

    谈到多尔衮,人们无疑是从“蓝脸的多尔衮盗御马”这句歌词,或是《孝庄秘史》这两个艺术作品中知道这个人的,那么历史上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

  • 解密:汉武帝为何将初恋情人陈阿娇囚禁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彻,汉武帝,陈皇后,

    “金屋藏娇”,原本是一个美丽的成语故事。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景帝的儿子胶东王刘彻4岁时,非常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当众立下志愿:“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意思是说:如果能得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来,汉景帝去世后,16岁的刘彻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马

  • 管仲:“经济国有化”和军事改革奠定了齐国的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齐国,管仲

    齐桓公之所以选择管仲,历史上的记载,是因为他的重臣鲍叔牙的劝谏,而鲍叔牙劝说中,最打动齐桓公的,却只有一句话:“大王要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就足够了,要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对于志在天下的齐桓公来说,原本不想用的管仲,就成了不得不用。齐桓公不得不用管仲,原因很简单,齐国要想称霸,国家的地理条件和经

  • 李自成:他灭亡了一个朝代 却只做了42天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李自成,闯王,杨嗣昌,皇太极

    杨嗣昌是崇祯三年招抚陕西失败的杨鹤的儿子,他的缺点很多,比如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功勋卓著的明朝大帅卢象升就是被他害死,擒杀高迎祥的孙传庭,因忍受不了他的诬陷,竟气到耳朵失聪。但这人却有一个优点---战略眼光卓越。他看出了先前明朝绞杀农民军的最大漏洞:各省政令不通,不能协调一致,作战各自为战,且私心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