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叛臣洪承畴:为清朝占领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末叛臣洪承畴:为清朝占领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72 更新时间:2023/12/27 22:24:05

满清开国,说过范文程,不能不说洪承畴。两人都是汉人,也都功不可没。然而,我同情范文程,却不喜欢洪承畴。

清史稿说:“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他是崇祯皇帝极为宠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泽,深之似海。这一点,他自己也从不讳避。洪承畴曾撰过一副对联,挂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洪承畴出仕之道,相当艰辛。他虽说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辈时,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已是家境贫寒了。他11岁时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也曾走街串巷叫卖。不过,洪承畴自幼聪慧,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其族亲洪胤所办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有抱负,便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甚得赏识。其老师洪启胤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还有一次,他与洪启胤先生对对联,以砚台做答:“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透出其欲作清廉有为之人的远大抱负。万历43年(1615),洪承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赐进士。洪承畴出仕之后,一直在江西、浙江和陕西等地为官,均为小官耳。

洪承畴之发迹,当自崇祯一朝。明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造反。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起义。洪承畴在镇压农民义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其政治与军事才华。他从参政、巡抚,一直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洪承畴最大功劳,就是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时间,洪承畴名声大噪。他的军队亦为称为“洪军”。

自此,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甚为赏识、且屡有嘉奖。崇祯11年(1638年)9月,皇太极攻占义州,围攻锦州,关外军情甚急。清史稿称:“庄烈帝(崇祯)徵承畴入卫。明年春,移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崇祯12年(1639年)春,崇祯不得已,下令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统领关外军务。在崇祯看来,此时满清之威胁,已大大超过农民起义军了。因此,他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希望洪承畴当之大任,挽大明于既倒。

然而,洪承畴却辜负了朱由检的“似海君恩”。松山兵败,洪承畴被俘。同时被俘之人,还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载:“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极却下令“杀民仰、变蛟、廷臣”,独独要求将洪承畴递解送往盛京。皇太极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畴为用”。

起初,洪承畴亦临死不惧,似乎决心以死谢恩,曾“延颈承刃”,始终不屈。不过,也有学者称,洪承畴之举,完全是一种求生之智慧,借以抬高自己的筹码。此说对否,不得而知。于是,便发生了皇太极招降洪承畴的故事。清宫戏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绎。比如,听闻洪承畴好色,便发十数美女陪之。比如,令庄妃亲近洪承畴,亲喂人参汤等等。

最出名的故事,就是范文程招降洪承畴了。清史稿记载:皇太极“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范文程劝降,洪承畴咆哮谩骂回之。范文程毕竟是智慧之人,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只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是不想死的。他对自己的衣服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第二天,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此时的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随即叩头投降了。皇太极大喜。他说:“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此导者,就是向导,满清进军中原的向导。

此时此刻,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在做什么呢?朱由检自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他根本不会想到,洪承畴也会变节。清史记载:“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崇祯皇帝下令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同时祭悼的,还有被杀的巡抚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震谔不已。

洪承畴的德行操守,在崇祯一朝是颇有名声的。洪承畴讲忠义,也是普遍的评价。如此忠义之人,怎么会变节呢?以崇祯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这个祭悼仪式草草收场了,“遂御祭始罢”。不过,这件事,朝廷并没有张扬。多年之后,当满清入主北京之时,老百姓才知道,这个“忠义之人”洪承畴居然还活着。错谔之者甚众。

有一件事,至今仍有争议。洪承畴降清之后,尽管皇太极待之甚厚,但他一直没有出来做官。这是为什么?清史有载:“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然终太宗世,未尝命以官。”同情洪承畴的人说,这是洪承畴依旧看中其品行。只要明未亡,崇祯仍在,他就不做官,似乎证明此人还有的气节。但事实是,满清对洪承畴这样的降臣,仍然是有警惕的。不放心,才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他看重的,仅仅是洪承畴的计策,以及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的熟知程度,而不委以实权,让其独挡一面。若说其觉得有愧于崇祯皇帝,也是不实之词。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之时,洪承畴已是鞍前马后、积极有为了。崇祯走投无路,去煤山上吊之时,洪承畴在干什么?他正在关外协助多尔衮拟定入主中原的计划。其有愧意乎?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朝廷对洪承畴的警惕才稍稍放松。清代史家赵翼评价洪承畴说:“(洪)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时,他才独挡一面,屡建功勋了。然而可悲的是,满清的主子,对洪承畴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铎任职南京之时,就经历了告密事件,几乎断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鲁王部下的诱降信事件,另一次是僧人函可事件,后者不过是查出了几本随身携带的反清复明的书稿而已。幸亏多尔衮仍要用洪承畴,才没有多加追究。洪承畴对满清开国居功至伟,但一直没有受到封赏。直到顺治18年(1661年)正月,顺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畴“疏乞休致业”,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位,应付了事。

还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畴万万想不到的。乾隆皇帝于清乾隆41年十二月初三下诏,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他说:明清之际,洪承畴等明末诸臣望风归附,满清考虑到“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靦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显然,他对降清的“胜国臣僚”表示出了一种蔑视。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从忠君思想着眼,这些人实在“大节有亏”。乾隆还说:“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于是,洪承畴被打入了《贰臣传》。虽说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畴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

洪承畴的负恩变节,其亲朋友好友皆引为耻。其间故事甚多。不说。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畴清廷为官之后,有一次在旧历“谷雨”与友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联:“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这位友人续了一个下联,韵含深意:“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后来,也有人将洪承畴那副著名的对联各加了一个字,拧翻了诗意。深有讽刺之意。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康熙4年(1665年),洪承畴病死,卒年73岁。洪承畴被葬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的车道沟。然而,这个墓地早已被破坏殆尽。据说,现只存有一对石狮子也。洪承畴如此绝顶聪明之人,亦不过如此下场。呜呼

标签: 明末洪承畴清朝

更多文章

  • 王浚是谁?西晋灭吴功臣王浚的大功为何被抹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晋灭吴,王浚,司马炎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的,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对西晋平吴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

  • 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英宗,蒙古,也先,

    好男人明英宗铸成“土木堡惨案”大祸的明英宗朱祁镇,生活中却是个绝对好男人。他与皇后钱氏恩恩爱爱,事母孙太后极孝,生病的时候亲自照料。他和同父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即后来的景泰帝,当时更是兄弟情深。明宣宗一生仅他与朱祁钰两个儿子,宣宗临终前,还曾特意把朱祁钰母子叫到病榻前,嘱托孙氏好好照料这对母子。朱祁镇

  • 解密:文天祥怎样拒绝元朝忽必烈劝降而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天祥,忽必烈,宋朝,

    元朝,北京(时称大都)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说起来,我知道柴市口,还是因为文天祥,这位写有《正气歌》的南宋状元宰相,正是在柴市口,实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文天祥战败后,经过“零丁洋”而被押赴大都兵马司狱中。元世祖忽必烈看重这个人才,让被俘的亡国之君恭帝出面当说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早热衷于摆谱的帝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纣王,帝王,历史,

    摆谱,不光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古往今来,摆谱的大有人在。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风俗”。“摆谱”风俗的延续与发展,使得其本身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可以说,摆谱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一些帝王权贵、名臣将相在摆谱的领域里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以各自独到的笔墨书

  • 汉代轶事:刘邦曾将儒生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邦,儒生,治国,

    刘邦,尤其是早年的刘邦,不喜欢儒生是很出名的。有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拜访刘邦,刘邦却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跟儒生谈话,经常破口大骂。这段评价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在读书人郦食其想去拜访刘邦的时候,刘邦的门人对他说的。此时,刘邦想攻打昌邑却未能取胜,只能兵临陈留,在高阳郊外扎营,并竖旗招纳人才。

  •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有多牛?雍正为他发明一个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卫,清朝,雍正

    《李卫当官》片头曲里有句歌词:管他是文还是武,管他是荤还是素,你不出头我出头,乱拳打死老师傅。乱拳打死老师傅,是民间俗语,意思是不按常理出牌、乱中取胜、歪打正着。原本说的是练拳习武的事情,如果一切都没有章法,连老师傅都无法招架,和这句民间俗语相对应,李卫简直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经典人物。话说李卫是怎

  • 猛张飞醉酒丧命:一世英雄为何留下千古笑柄 ?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飞,英雄,名将,

    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事也能坏事。《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中的忠义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动魄酒;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豪迈酒;还有张飞佯装酒醉战张颌的智慧酒……但杀猪出身的张飞成也是酒、败也是酒,最后身首异处,也在一个酒字上。张飞爱憎分明,不遮不掩,喝酒也是这样,控制不住量,把握不住度。他不但好酒,而且成瘾,

  • 班超:率领十人让匈奴全军覆没而自身无一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班超,汉朝

    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汉武帝时期由张骞建立起来的丝绸之路已经中断,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也不复存在。是书香之家走出的班超投笔从戎、以自己的胆识与才智威震西域,确保了这条中西大动脉的畅通。一、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班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班彪曾任县令,后专门修史,是东汉著名的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

  • 韩愈是个怎样的人?韩愈为何敢对皇帝吹胡子瞪眼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愈

    韩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以“文起八代之衰”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在中央做官时,他意气风发,评点时政,敢对皇帝老子吹胡子瞪眼;被贬到偏远小县后,也是胸怀磊落,尽自己所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一、直言敢谏的风骨 公元803年,韩愈当上了监察

  • 审食其与吕雉到底什么关系?他是吕雉的情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审食其,吕雉,汉朝

    有人说审食其跟吕雉偷情给刘邦戴绿帽子,也有人说他们只是患难与共,那到底真正的史实是怎样的呢?这审食其和刘邦本是同乡,都是沛县人。刘邦还在县政府里当差的时候,就为刘邦的食客,整天跟着刘邦吃喝玩乐,也算是一对铁哥们。秦二世元年,审食其跟着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带兵离开沛县时,留下自己的哥哥刘仲还有审食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