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现代人每天带手机,古人随身都带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4/1/1 20:25:54

明代金牙签、金耳挖勺等,俗称“金三样”(江苏南京明沐睿墓出土)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礼记》:“毋絮羹,毋刺齿。”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为牙签。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描述,这8根牙签最长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时混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考古报告认为,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但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去抠不仅文明而且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老人牙齿松动,出现缝隙,吃肉时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的《法显传》有这样的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剔过牙后,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嫌。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可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标签: 考古使用牙齿喜欢古人出土发现牙签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变”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敏感,记录,踪迹,文字,永乐,公元,建文,记载

    朱棣起兵,谓之“靖难”,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效周公辅成王”,可就在他因“靖难”而攻破京城后,他要辅佐的“成王”却不知了去向,这难免会使人们心生疑窦,坊间遍布疑云。此“疑”乃是朱棣的心头大患,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能否坐稳那张龙椅。由是,斯时就成了对建文帝问题的绝对敏感期,而朱棣对这

  • 古代“名妓”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出现,妓女,女子,她们,客人,风尘,时期,妓院

    在我国古代,“妓女”这一角色出现的很早。从殷商时期的“巫娼”,经过春秋时期出现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妓院——官妓,到了唐宋时期,“妓院”的发展达到鼎盛,俨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妓院文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载入史册的“妓院文化名人”,如风流才媛的名妓诗人薛涛,才貌双全的传奇名妓李师师等。到了

  • 老北京皇城中竟有这么多风水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方向,北京,中轴线,东华,就是,古城,景山,人像

    北京的“双龙”布局利用遥感技术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

  • 蒋介石为什么好发手令越级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下级,师长,蒋介石,军队,方式,作战,指挥,统帅

    蒋介石的好发手令,与其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军事统帅部的指挥节度,较为集权化。各地区的作战构想及指导,往往由统帅部基于上层人员的判断而制定,与战场状况难免有所隔阂。尤其以国共内战(1945—1949)初期的作战为然。原因在于各部队指挥官的军事思想不统一,个性不同,作风亦异,有

  • 甄嬛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太监,一个是苏培盛,另一个是身怀绝技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一个,存在,此人,最后,一般,高手,成功,时候

    众所周知,甄嬛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苏培盛功不可没。甄嬛在甘露寺时,崔槿汐为了让甄嬛回宫,同意了和苏培盛对食,苏培盛也助甄嬛回宫,之后更是成为甄嬛的护法,皇帝身边的眼线。但是除了苏培盛外其实还有另一个人对甄嬛帮助很大。这个人就是小允子。甄嬛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小允子。小允子都做了什么呢?为什么

  • 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兵救关羽 关羽之死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开始,没有,关羽,不会,荆州,重要,诸葛亮,时间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北上击败曹仁,围困宛城,更创造了水淹七军以少胜多的佳绩,并且斩庞德,降于禁。关羽在取得丰硕战果的同时却招来东吴嫉妒,东吴撕毁同盟协定,暗中出兵突袭关羽,致使关羽兵败麦城,最后被吴军擒获杀害。对于关羽的死因,不少人都说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发兵前往营救而造成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 无暖气、没空调,古人冬天如何取暖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幸福,冬天,围着,取暖,婆子,暖和,宫廷,没有

    现代社会有暖气有空调,而在古代无暖气、没空调,冬天如何取暖的呢?很多电视剧里会有人解衣入怀抱着对方给暖身子。其实取暖很简单,普通的老百姓就是使用火炉火塘,虽然被烟熏但也幸福着,有些穷人没柴生不了火,也只有挨冻的份了。而皇宫贵族则要幸福得多,秦汉时,宫廷就有了壁炉和火墙。火墙是想法子墙里面通管道,把墙

  • 努尔哈赤三次大捷奠定大清王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沈阳,辽阳,吃掉,女真,之后,明朝,就是,起兵

    努尔哈赤就是边塞的女真族的一个普通的青年,又没有文化,也没有念过书,起兵的时候只有父、祖十三副遗甲,也不过三五十人。他怎么发展起来的?他叫做:“怀之以德,违之以兵。”你要降顺,我用“德”来处理你,你要违抗,我就要“兵”来对待你,他的原话是这样子:“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这是他的基本策略。他起兵之

  • 末代皇后婉容在东北伪皇宫的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日本,逃跑,生活,这个,屋里,一个,溥仪,东北

    1931年11月,日本人找到了溥仪,让他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声称在那里他可以行使皇帝的一切权力。溥仪相信了,他只身从天津到了东北。两个月后,婉容以及溥仪的两个妹妹和弟弟溥杰一同被请到了东北,继续维持皇族生活。然而,东北的生活根本不是婉容当初想象的那样。此时的溥仪已经完全沦为日本人的傀儡,失去了基

  • 嫔妃侍寝的潜规则:年龄过了50岁就不能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夫人,制度,皇帝,帝王,宫女,十一,一个,后宫

    人们常说,帝王的后宫拥有三千佳丽。其实,三千佳丽不过是个虚数。应该说,帝王的后宫拥有多少后妃是有一整套宫廷制度的。那么按照制度,这些帝王的后宫究竟应该拥有多少嫔妃呢?据《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就是说皇帝有名有分的嫔妃有一百二十一人,另外还有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