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变”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靖难之变”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3/12/15 16:20:24

朱棣起兵,谓之“靖难”,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效周公辅成王”,可就在他因“靖难”而攻破京城后,他要辅佐的“成王”却不知了去向,这难免会使人们心生疑窦,坊间遍布疑云。此“疑”乃是朱棣的心头大患,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能否坐稳那张龙椅。由是,斯时就成了对建文帝问题的绝对敏感期,而朱棣对这一时期内的敏感人物的处理也特别残酷。譬如:在政治上不能与朱棣保持一致的方孝孺、铁铉、景清、练子宁,下场都很惨;方孝孺被灭了十族,铁铉被下了油锅,景清被剥皮碎肉,练子宁被割了舌头。斯时,血淋淋的事实就在眼前晃动,即使出于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任何知道建文帝行踪的人,也得把严自己嘴上的开关了。这就是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的一切影响,包括所有文字记录和建文年号的绝对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内,传递任何有关建文帝踪迹的言论和文字都有可能掉脑袋。因此,经过绝对敏感期对有关建文帝文字记录的反复清理,使本来可以清晰了解建文帝踪迹脉络的线索,就这样在官方的文字记录中消失了。

从清初吴乘权等人编纂的《纲鉴易知录》看,公元1402年的“靖难之变”后,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代,直至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朱允炆终于浮出了水面,有关建文帝踪迹的文字,在民间纪史的文字中均有记载,说是“不知去向”,其实历历在目。

《纲鉴易知录》有“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夏五月,建文帝还滇”一条,称:“先是上命太监郑和航海通西南诸国,和数往来云贵间踪迹建文帝,帝东行至善庆里,是月复还滇。”结合郑和第一次至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1405-1407年,第二次1407-1409年,第三次1409-1411年)来看,此文记载的“和数往来云贵间踪迹建文帝”,恐怕并非出于杜撰与猜测。

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永乐五年(1408年)夏六月,建文帝白龙庵灾,程济出山募草。”为了给“踪迹建文帝”作证,《纲鉴易知录》中还有:“永乐七年(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复至白龙庵”一条,称:“工部尚书严震使安南,密访建文帝,忽与帝遇于云南道中,相对而泣,帝曰:‘何以处我?’对曰:‘上从便,臣自有处。’夜缢于驿亭中。帝复结庵于白龙山,寻复舍白龙庵他去。”虽然都负有“密访建文帝”的使命,但严震却与郑和不同,严震是建文帝的旧臣,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犹在,旧主情难了,新君命难违;在对建文帝行踪绝对敏感的永乐年间,处在“两难”之中的严尚书,只能选择“夜缢于驿亭中”自处了。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进入了相对敏感期。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秋,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是年冬十一月,赦奸党族属,并放还家,给还田产。上谓侍臣曰:‘方孝孺辈皆忠臣也,宜从宽典。’”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朱高炽的感受与其父朱棣相比,显然有别。惨死于朱棣之手的“方孝孺辈”,不仅由“奸党”变成了“忠臣”,而且予以“宽典”。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对建文帝的“敏感度”开始降温了。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是年冬十月,建文帝下江南,至史彬家。十一月至宁波,渡莲花洋。”这是建文帝出亡二十余年来,首次见诸于文字,“下江南”是首次,直接到故臣之家也是首次。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史彬不再会因建文帝而遭难;二是史彬不会因保全自己而拒建文帝于门外。

敏感度的降温,并非敏感度消失。朱高炽固然不是朱棣,却是朱棣的直接继承人,是“靖难之变”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正史对建文帝的记录仍是忌讳的。故,类似以上这样的文字记录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诸如类似《纲鉴易知录》的记载。

朱高炽在位一年就驾崩了,继承皇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在位十年,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去世。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此时,乃为对建文帝敏感度的消弥期。

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发生了一件“建文帝被执赴京师”的大事。《纲鉴易知录》是这样记载的:“建文帝好文章,能为诗歌,至是出亡盖三十九年矣。会有同寓僧者,窃帝诗,自谓建文帝,诣思恩知州岑英,大言曰:‘吾建文帝也。’英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建文帝,飞章以闻。诏械入京师,程济从。”这段文字至少透露出三个信息:一是建文帝的诗文被同住的僧人所窃,该僧还跑到思恩州府大叫:“吾建文帝也!”;二是知州岑英大惊,即报藩司,并飞马报朝廷。皇上下诏押解该僧入京;三是一直保护建文帝的旧臣程济也随同前往。此事震惊了京城。

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僧称年九十余”,年龄不对,是时建文帝朱允炆年方六十四,显然,僧是假冒建文帝。但是,假“朱允炆”却说出了他的真要求:“且死,思葬祖父陵耳。”所以,与其说此僧假冒朱允炆以求其名,还不如说此僧是在与真建文帝演双簧,以探知当局的容忍底线。否则,一直保护和照顾建文帝的程济也不会随同进京了。在假朱允炆探出底线后,真建文帝终于现身了。由是,就有了“御史密以闻”,就有了老太监吴亮与建文帝朱允炆相见后的确认,就有了皇家的“迎建文帝入西内。”一个“迎”字,表明了朱棣的重孙朱祁镇对朱允炆的接纳,至此,建文帝的“敏感期”己基本消弥。难怪程济事后会感叹说:“今日方终臣职矣。”

据《纲鉴易知录》最后交待:“建文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对朱棣一脉的皇室当局而言,这“不封不树”四个字,倒是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也正是由于这个“不封不树”,使得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里,没有了建文帝的任何痕迹。也正是由于官方文字的缺失,才引来了民间的不同记录和坊间的各种传闻。而随着传闻的多样化和时间的消蚀性,遂使原来脉络清晰的关于建文帝出亡的历史真象,终于在真真假假的各种版本的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了至今难解的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

标签: 敏感记录踪迹文字永乐公元建文记载

更多文章

  • 古代“名妓”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出现,妓女,女子,她们,客人,风尘,时期,妓院

    在我国古代,“妓女”这一角色出现的很早。从殷商时期的“巫娼”,经过春秋时期出现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妓院——官妓,到了唐宋时期,“妓院”的发展达到鼎盛,俨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妓院文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载入史册的“妓院文化名人”,如风流才媛的名妓诗人薛涛,才貌双全的传奇名妓李师师等。到了

  • 老北京皇城中竟有这么多风水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方向,北京,中轴线,东华,就是,古城,景山,人像

    北京的“双龙”布局利用遥感技术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

  • 蒋介石为什么好发手令越级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下级,师长,蒋介石,军队,方式,作战,指挥,统帅

    蒋介石的好发手令,与其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军事统帅部的指挥节度,较为集权化。各地区的作战构想及指导,往往由统帅部基于上层人员的判断而制定,与战场状况难免有所隔阂。尤其以国共内战(1945—1949)初期的作战为然。原因在于各部队指挥官的军事思想不统一,个性不同,作风亦异,有

  • 甄嬛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太监,一个是苏培盛,另一个是身怀绝技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一个,存在,此人,最后,一般,高手,成功,时候

    众所周知,甄嬛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苏培盛功不可没。甄嬛在甘露寺时,崔槿汐为了让甄嬛回宫,同意了和苏培盛对食,苏培盛也助甄嬛回宫,之后更是成为甄嬛的护法,皇帝身边的眼线。但是除了苏培盛外其实还有另一个人对甄嬛帮助很大。这个人就是小允子。甄嬛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小允子。小允子都做了什么呢?为什么

  • 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兵救关羽 关羽之死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开始,没有,关羽,不会,荆州,重要,诸葛亮,时间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北上击败曹仁,围困宛城,更创造了水淹七军以少胜多的佳绩,并且斩庞德,降于禁。关羽在取得丰硕战果的同时却招来东吴嫉妒,东吴撕毁同盟协定,暗中出兵突袭关羽,致使关羽兵败麦城,最后被吴军擒获杀害。对于关羽的死因,不少人都说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发兵前往营救而造成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 无暖气、没空调,古人冬天如何取暖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幸福,冬天,围着,取暖,婆子,暖和,宫廷,没有

    现代社会有暖气有空调,而在古代无暖气、没空调,冬天如何取暖的呢?很多电视剧里会有人解衣入怀抱着对方给暖身子。其实取暖很简单,普通的老百姓就是使用火炉火塘,虽然被烟熏但也幸福着,有些穷人没柴生不了火,也只有挨冻的份了。而皇宫贵族则要幸福得多,秦汉时,宫廷就有了壁炉和火墙。火墙是想法子墙里面通管道,把墙

  • 努尔哈赤三次大捷奠定大清王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沈阳,辽阳,吃掉,女真,之后,明朝,就是,起兵

    努尔哈赤就是边塞的女真族的一个普通的青年,又没有文化,也没有念过书,起兵的时候只有父、祖十三副遗甲,也不过三五十人。他怎么发展起来的?他叫做:“怀之以德,违之以兵。”你要降顺,我用“德”来处理你,你要违抗,我就要“兵”来对待你,他的原话是这样子:“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这是他的基本策略。他起兵之

  • 末代皇后婉容在东北伪皇宫的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日本,逃跑,生活,这个,屋里,一个,溥仪,东北

    1931年11月,日本人找到了溥仪,让他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声称在那里他可以行使皇帝的一切权力。溥仪相信了,他只身从天津到了东北。两个月后,婉容以及溥仪的两个妹妹和弟弟溥杰一同被请到了东北,继续维持皇族生活。然而,东北的生活根本不是婉容当初想象的那样。此时的溥仪已经完全沦为日本人的傀儡,失去了基

  • 嫔妃侍寝的潜规则:年龄过了50岁就不能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夫人,制度,皇帝,帝王,宫女,十一,一个,后宫

    人们常说,帝王的后宫拥有三千佳丽。其实,三千佳丽不过是个虚数。应该说,帝王的后宫拥有多少后妃是有一整套宫廷制度的。那么按照制度,这些帝王的后宫究竟应该拥有多少嫔妃呢?据《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就是说皇帝有名有分的嫔妃有一百二十一人,另外还有不计

  • 诸葛亮发明的交通工具“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机构,能量,因为,当时,里面,我们,如果,没有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