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溥仪没有被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没有被逐出紫禁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3/12/4 23:08:44

一、驱逐出宫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

对于驱逐溥仪一事,冯本人颇为得意,自称“吾今日作一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但也有人反对此事,认为冯玉祥“不识大体”。①

由冯玉祥派人迎入京城,取代曹锟建立执政府的段祺瑞,是反对此事最力的高层政治人物。他于驱逐之事发生次日致电冯,责备称,“(清室)优待条件,全球共闻”,如今将溥仪强行逐出紫禁城,“何以昭大信于天下?”希望冯能从长计议。段还对冯说,“优待条件我所手订,且各国使馆均有案,岂容一手撕破乎?”

冯的回复则是:

“此次班师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只有驱逐溥仪,乃真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悔。”

图:居于紫禁城的少年溥仪

当时,清室也寄望于依靠段祺瑞的力量,让溥仪重返紫禁城,并恢复被冯废除的“清室优待条件”由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及清廷皇室三方磋商,于1912年2月9日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共包括如下8项目内容:

(1)皇帝尊号不废,中华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2)岁用400万两(元),由中华民国拨付。

(3)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

(4)宗庙陵寝奉祀不绝,由中华民国设卫兵保护。

(5)德宗(光绪)陵寝工程及奉安典礼照旧,费用由中华民国承担。

(6)宫内人员可继续留用,惟以后不可再招阉人。

(7)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皇宫禁卫军归入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员额俸饷如旧。

不过,此时的段祺瑞,已无让溥仪重返紫禁城的能量。一者,国民军控制着北京,冯支持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不听命于段政府;二者,国内舆论大多对驱逐之举表示支持,甚至成立了“反对优待清室大同盟”②;其三,南方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孙中山,也致电冯玉祥,称“此举实大快人心”,表示支持。

及至1925年“双十节”,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黄郛发表演讲,“此后是日为国庆与博物院之两重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如此这般将保护博物院和保护民国关联在一起,等于断了溥仪回紫禁城的可能性。

进入1926年,时局的巨大变化,让“恢复清室优待条件”也成了镜花水月。如溥仪所言:

“北伐军前锋势如破竹,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的前线军队,不住地溃败下来,他们正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管什么优待条件?”③

二、存身日本租界

溥仪被逐出宫后,回到了醇亲王府。

相比紫禁城,王府的生活是拮据的,溥仪“每日与后妃仅用四元”④其实相对普通人,每日四元的生活费已经非常好了,另外,这只是溥仪方面的说辞,自1922年起,通过“赏溥杰”的方式,溥仪等人“秘密地把宫内所收藏的古版书籍(大部分是宋版)和历朝名人字画(大部分是手卷),分批盗运出宫”,后来运往天津时,“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所以,溥仪迁入王府之后,手上仍握有极可观的财富。

最主要的是不安。溥仪如惊弓之鸟,担忧自己会被进一步针对。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先是前去请求英国公使馆收留,被拒后又去求见了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芳泽表示“他和日本政府都很愿意帮助宣统帝,并且会妥善安排宣统帝的起居”⑤。

于是,11月29日,溥仪偕同郑孝胥、陈宝琛等人,秘密遁入了东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

图:溥仪与婉容在天津

在公使馆,溥仪受到了“空前”的礼遇。为安排他的数十名随行人员,日方特意让出一所楼房,于是“大清皇帝的奏事处和值班房又全套恢复了”;遗老们也获许进出公使馆,“许多遗老对使馆主人怀着感激之情。他们从使馆的招待上看出了希望,至少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逊清小朝廷在日本公使馆内,获得了“重建”。

但让溥仪长期住在公使馆内,终非长久之计。日本外务省指示芳泽:

“宣统帝愿意继续居住在北京附近乃是上策;担心国民党人的态度等等,选定天津租界为永久之地,尤为可取。”

稍后,外务省又电示驻天津总领事吉田茂:

“必须设法使皇帝暂留日本租界。”⑥

于是,溥仪在天津日租界一住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时间里,日方不断示好。如安排溥仪参观日侨小学,让学生们列队欢迎,高呼“皇帝万岁”;每逢溥仪生日,日本在天津的军政人员,都会登门祝贺;时常邀请溥仪参加阅兵、参观日舰,以显示日本的强大军力。这一切使得溥仪确信,日本是“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

三、东陵盗宝案

1928年的东陵盗案(军阀孙殿英慈禧等人之墓),让存身日租界的溥仪,颇受刺激。

按溥仪自己的说法,他听说消息之后,“当时所受到的刺激,比我自己被驱逐出宫时还严重。”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未能被依法惩治(回复关键词“孙殿英”,可获取文章,了解孙未获惩治的来龙去脉),让溥仪心中充满了怨恨,他发誓说“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复辟思想也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⑦

图:1934年,“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溥仪又一次当上“皇帝”

东陵盗案对逊清皇室的影响,从溥杰在日本写给溥仪的信中也能看出:

“惊闻昭西陵及东陵事,总之处处国破家亡之际,凡百不如意事皆势所必至,理有固然。在身一爱者,只以之做兴奋剂,观如此等刺激物,较之卧薪尝胆,尤为惊心动魄,谨识之心而已。”⑧

“国破家亡”、“卧薪尝胆”这类用词,显示东陵盗宝案让溥杰深受刺激,激化了他的“故国”之思。

四、拒绝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后,与逊清皇室交集甚少。一者,国民政府的领袖人物,均是革命党人,与清室没有渊源(这一点与北洋时代大不相同);二者,国内战事频繁,南京政府也很难注意到逊清皇室该如何安置这个问题。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曾派了监察委员高友唐,前去游说溥仪。据溥仪自己的回忆,国民政府希望他不要和日本人走到一起,高友唐转达的内容是:

“国民政府愿意恢复优待条件,每年照付优待费,或者一次付给我一笔整数也可以,请我提出数目,至于我住的地方,希望我到上海,或者出洋到外国也可以,或者由我提出除了东北和日本以外的地方。”

溥仪回绝了高友唐。据他自己说,当时他是这样回复的:

“国民政府早干什么去了?优待条件废了多少年,孙殿英亵渎了我的祖陵,连管也没有管……我这个人是不受什么优待的,我也不打算到哪去……”

高友唐来访之事是真,但二人交谈的真实情形,或与溥仪的回忆有所出入。

郑孝胥之子郑垂,当时提交给日本人的情况汇报,是这样写的:

“(高友唐)向帝提出:对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皇帝以其德,曾毅然予以拒绝,值此之际,如能迁居上海或北平之俄国公使馆,国民政府每月将向帝支付经费20000元。对此皇帝表示拒绝,并表示,时值当前内忧外患、形势紧张之际,中央无须顾念一介平民,应为全体国民的安居乐业而尽力。”⑨

郑垂的报告里没有提到国民政府有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或许溥仪提到的优待条件,即报告中的“每月向帝支付经费20000元”),也没有提到溥仪痛斥国民政府。但溥仪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无意脱离日本的势力范围,这一点则是一致的。

此时的溥仪,投靠日本的想法已经不可更改。长期伴随溥仪的庄士敦曾言,尽管有中国人“力图证明宣统帝去东北并非本意,而是受了日本人的蒙蔽”,但这种观点是错的,“他们太自信了,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宣统帝前往东北的确是出于自愿”。

图: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补袜子

五、溥仪留在紫禁城的利与弊

如果溥仪1924年未被逐出紫禁城,他或许很难有配合日本制造伪满洲国的机会。

首先,按宫内规矩,溥仪不会被一心复辟的遗老们包围,日本人要接触到这位废帝也有一定困难。

其次,有“清室优待条件”在,溥仪等人可以在紫禁城内维持一个自娱自乐的小朝廷,或许会满足于现状,与民国和平相处,没了“清室优待条件”,溥仪成了一名普通公民,巨大的落差无疑刺激了他恢复帝制的野心。

其三,若溥仪还在宫中,虽有东陵盗案的冲击,在国民政府所派卫兵的监控和保护下,日本人要将其劫走,也不会太容易。

但这种假设,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弊端。

首先,早在1917年,溥仪已与张勋合作图谋复辟(当然,彼时的溥仪只有11岁,许多事是他身边之人在做主)。即便他此后未被驱逐出紫禁城,也很难保证他(以及他身边之人)不会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再行复辟之事比如,若平津沦陷时溥仪仍在紫禁城,则日本人或许会选择扶植逊清皇室成立复辟伪政权,而非扶植王克敏等人成立所谓的“华北临时政府”。

再者,让溥仪长期留在紫禁城,也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逊清皇室参与张勋复辟,让《清室优待条件》遭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许多人主张,既然逊清皇室参与复辟违约在先,民国政府承诺的《清室优待条件》应该废除当然,关于《清室优待条件》的违约责任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法律问题,这里说的是当时舆论的一般看法。⑩

第三,如前文所述,至晚自1922年起,溥仪就开始以“赏溥杰”的方式,将紫禁城内收藏的文物,主要是古版书籍和历朝名人字画,秘密盗运出宫。据“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依据“溥仪赏单”等资料核对统计,溥仪此番总共偷运出历代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1924年的溥仪被逐及稍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算是彻底中断了这种盗运行为。

1931年11月,溥仪秘密出关,投靠日本,国民政府未及阻拦。

此后,国民政府吸取了教训,在1933年1月策划了段祺瑞脱离日军势力范围“南下颐养”;在1937年曲阜沦陷前夕,又连夜将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接往武汉,使其免遭日军利用。

图:1961年,奉命驱逐溥仪出宫的鹿钟麟(左)、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熊秉坤(右)与溥仪合影


注释

①沈亦云:《亦云回忆 上》,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 第211页。

②李坤睿:《王孙归不归溥仪出宫与北洋朝野局势的变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③溥仪:《我的前半生》,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165265页。

④金梁:《遇变日记》,《文史资料选辑 第13辑》,中华书局1961年,第101页。

⑤(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300页。

⑥(日)猪木正道:《吉田茂传 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277、278页。

⑦孙殿英逃脱审判的真实原因,可参考《宋美龄受贿,拿了慈禧的夜明珠?》,短史记第547期。

⑧赵雅丽:《宣统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

⑨《日本驻天津总领事桑岛致币原外务大臣电(1931年10月30日)》,解学诗主编《关东军满铁与伪满洲国的建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46页。

⑩可参考杨天宏:《“清室优待条件”的法律性质与违约责任基于北京ZB后摄政内阁逼宫改约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1期。

标签: 逐出如果紫禁城溥仪有被

更多文章

  • 惊人的猜想:说说关羽败亡的的史前幕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说说,关羽

    看过很多有关吴蜀荆襄战役的评论,作者大多采取直观的态度去看待这场战役,往往认为错不在关羽的刚傲自负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应考虑在内的战略构想、军事运作、以及政治目标的话,换一种主观的思路,可能会产生千万种认为的理由。演义把魏晋一统天下、乃至蜀汉的任何一场大败都说成是“天不乍汉

  • 街亭败仗:马谡为何要主动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马谡,军令状

    马谡原本是可以不请那街亭之命的。司马懿数万精兵直取那街亭,想那形式的险恶,要不怎么会连诸葛丞相也深感“大惊”!面对如此险役,自由熟读兵书的参军马谡绝对不会不知“干系甚重”,掂不出那先锋印的分量。然而,当丞相问道“谁愿去守街亭”时

  • 刮骨疗毒:浅析关羽中毒箭未亡的几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这样的叙述,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此后就上演了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千古绝唱。陈寿的《三国志》里面也提到刮骨疗毒,只不过动手的是关羽军中的医生。乌头,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物植物,含有剧毒乌头碱,只要零点几毫克就可以要人性命

  • 三国中两位极其神秘的男人:徐庶、关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庶,三国,神秘,关索

    读了几遍三国。突然发现其中有2个男人好神秘。一个是徐庶。先说他吧,堪称熟悉的陌生人。当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凭空出现在刘备面前。打了2个胜仗,就被曹操骗了过去。把自己老娘也害死了。发誓终生不为操献一计,但,为什么后来不学关羽返刘?他是有机会的啊?难道是曹操扣着他老娘的尸首不还,以至徐庶不敢动作么?他最

  • 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在她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匈奴,曹操,蔡文姬

    远在曹魏时代,著名才女蔡文姬,堪称一位婚姻极度不幸的“流浪女人”。她一生三嫁,却离不开曹操和匈奴的“左贤王”。最终,曹操卖力气,把蔡文姬赎回中原,的确很令人感慨,后人很想知道,曹操在蔡文姬身上究竟捞到了哪些好处呢。毫无疑问,蔡文姬是个中原“

  • 中国古代皇帝,为何戒不掉长生毒药“仙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古代,皇帝

    很难想象,富有天下、权倾一时的皇帝陛下,竟然迷恋上了最昂贵、最难得的毒药。比如,播放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的时候,很多名满天下的中国皇帝,居然跟夺人心魄的毒药紧紧地绑在一起。赶到紧关节要的时候,往往会有大臣绝望地喝下皇帝赏赐的“毒酒”。无论是谁,无论地位怎么尊贵,只要吧&ldqu

  • 神秘的八阵图:仅仅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模拟训练”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神秘,训练,诸葛亮,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中,八阵图被描绘得十分神奇奥妙。早在亭之战时,当诸葛亮在西川看了马良绘制的蜀军七百里扎营的地图之后,便料定蜀军必败无疑。他对马良说道:刘备若败,可速往白帝城中躲避,我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马良听后大惊,他曾数次往来鱼腹浦”未尝见一卒,怎么突然来

  • 三国中最爱哭的男人其实不是刘备,而是枭雄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三国,曹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哭鼻子应该算是女孩子的专利。曹雪芹老先生早就说了,“女人是水做的”,像林黛玉那样整日泪眼婆娑的,也许才是良家闺秀的典型代表吧。至于成天在泥巴堆里摸爬滚打的男人,似乎总被看做是眼泪的绝缘体。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文化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ldq

  • 揭秘中国古代如何鼓励人口生产:创造一切条件让你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揭秘,中国,古代

    ​现在教科书上形容中国,大概是“地大物博”。但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恐怕得换个词,叫“地广人稀”。道理其实也简单,古时候多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有限,时不时还发动一两场战争。人口少,是必然的。人少,自然得鼓励生育。当然,这种风气从人类社会形成伊始,早已存在。譬

  • 揭秘刘备心目中的头号英雄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英雄,刘备,揭秘

    在历史上,刘备曹操有个酒局是很出名的。青梅、桃花、半面琴弦,清茶、小酒、三两蛙声,这的确是个聊天的好去处。不过,这场青梅煮酒论英雄,尽管谈得是热闹,但似乎并未有结果。袁绍、刘表虽说养马带甲,但终究是酒囊饭袋,自然算不上英雄的,天下英雄,经过如此筛选,竟“只有使君和操耳(曹操语)&rdqu